彌陀疏鈔新白話版9

  (2)異解

  現今說明的《阿彌陀經》,古來有多種解釋。有認為是信願為宗的,有認為超過三界二種清凈為宗的,使眾生達到不退轉為趣向。

  所謂信願為宗的,解釋大多相同,因為經中屢次說:「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故。」所謂二種清凈的,《往生論》說極樂世界,依正二報,清凈莊嚴,不是三界能比的,所以為宗。而歸納起來,是要讓眾生往生清凈極樂國土往生極樂國後,就不退轉,以這個為趣向。

  (3)正意

  有二部分,11總舉,22別明

  11總舉

  《阿彌陀經》以法性為宗,在法性中,又分總和別。總體來說,是把依正清凈,信願往生,作為宗趣。

  取前面依正清凈,信願往生二個說法兼合起來,總體為宗趣。因為前面說的不包括依正,後面說的不清楚信願,所以必須兼合,才能沒有遺漏。因為實在是依正信願兼備,相互輔助才能往生都不超出自心,所以心是總體是宗趣。如《華嚴經》為例,那經也兼有眾說,因為總是以因果緣起理實法界作為宗趣。如果要分的話,上句依正清凈是宗,下句信願往生是趣,義理自然明白了。如果要加,那經加不可思議,現今《阿彌陀經》也是一樣。

  22別明

  又另外說明,就成五對。一教義,二事理,三境行,四行寂,五寂用。作為宗趣。

  一是教義一對,以佛教導為宗,使眾生通達義理為趣。開示崇尚這念佛往生的教導,用意是什麼?正是要讓眾生了解經中所說的阿彌陀佛的正報依報清凈莊嚴,有信有願,就往生極樂國。教導中有這樣的義理這就是趣啊,不只是語言文字而已。二是事理一對,以事為宗,使事顯理為趣。承接上一經的言教,都是關於詮釋的義理。而義理又有事理,說的是崇尚這依正信願等事。那意義是什麼?正是要顯發事中所具有的至理,這是趣啊,不只是事緣的現象而已。三是境行一對,以境為宗,使眾生起行為趣。境就是所觀的理,對能觀的智,所以名為境。說崇尚這個理,那意義是什麼?既然知道彌陀自性凈土唯心,正是要以這個為真境,而起觀行,執持名號,一心不亂這是趣啊,不只是通曉這個理而已。四是行寂一對,以行為宗,使達到空寂為趣。說崇尚這念佛觀行,那意義是什麼?實在因為心雖然本來空寂,但多生多世的習氣污染,觸境生心。如果不修觀行,縱然強壓住妄心,終究不是定慧平等。現今依靠正觀,執持名號,達到一心,就是復還空寂本體這是趣啊,不只是有作的妄想而已。五是寂用一對,以寂為宗,使發起作用為趣。說崇尚這寂,那意義是什麼?實在因為妄想執著沒有辦法解脫妄想盡了心才能歸一,那麼凈到極至佛光通達。比如灰塵沒有了鏡子才明亮,沒有影像不顯現的。所謂往生極樂國,證得無生忍後,再回入生死。用無數的方便,大作佛事,度脫眾生妙用恆河沙,這是趣啊,不只是小乘的沉空滯寂而已。這樣的十門,展轉生起,成為宗趣。

  7部類差別

  有三部分,(1)明部,(2)明類,(3)非部非類

  (1)明部

  已知這《阿彌陀經》,宗趣很深。但沒有審議是什麼部類,有哪幾種?先說明部。部有二種一是大本《無量壽經》,二是這《阿彌陀經》。

  所謂部,就是總歸一部,但有詳略。詳是大本《無量壽經》,略是《阿彌陀經》。大本《無量壽經》有六個版本。一本名叫《無量平等清凈覺經》,是後漢支婁迦讖譯的。二本名叫《無量壽經》,是曹魏康僧鎧譯的。三本名叫《阿彌陀經》,與現今的《阿彌陀經》同名,是吳支謙譯的。四本名叫《無量壽莊嚴經》,是宋法賢譯的。五本出自《寶積經》第十八經,名叫《無量壽如來會》,是元魏菩提流志譯的。六本名叫《佛說大阿彌陀經》,是宋龍舒居士王日休會集的,總取前面的四本譯的。參考會集,只除了《寶積經》,他沒有涉及到。但是上面五個譯本,互有異同。漢和吳二個譯本,其中四十八願,只存一半,成為二十四,其餘文字中,大同小異。王氏的會集本,比起前五譯本,簡易明顯,流通到現在,利益很大。但他不是由梵本譯來的,只是斟酌漢譯文字,不是順著譯法。如果用梵本重翻而成六譯,就沒問題了,所以他不說譯而說校正啊。又其中的取捨舊文,也有不當。如三輩往生,魏譯本都說發菩提心,而王氏的只有中輩發菩提心,下輩說不發,上輩竟然不說,那麼高下就亂了。而且文中善根,全在發菩提心上,而三輩不同。同一發心,正是往生的要旨,卻反而省略了,所以說不當。但如今疏鈔引用的,是義理兼收五個譯本語言多有王的文字。因為王的會集本世間通行,人們習慣用。其餘五本間或取用,而都用大本標出,所以上六種都名叫大本。現今這《阿彌陀經》,名為小本,文字有繁簡,義理沒有優劣。所以判屬同部。

  (2)明類

  所謂明類,自有三種一是《觀經》,二是《鼓音王經》,三是《後出阿彌陀偈經》。

  所謂類,不是同部,而是同類。如堂兄弟,雖然不同父親,但同祖父,也叫比肩,相互等同,所以是同類。所謂《觀經》,就是《觀無量壽佛經》,具體談十六妙門。一心三觀,詳見本疏鈔。所謂《鼓音王經》,是佛在贍波大城,伽伽靈池,與比丘人說的。其中說:「若有四眾受持彌陀名號,臨命終時,佛與聖眾,接引往生等。」所謂《後出偈經》,始終只有偈,是伽陀部。其中說:「發願諸佛,誓二十四章。」願只有一半,與漢吳二譯本相同。而四十八願,從古到今,傳揚已久。至於二十四願,可能梵本缺略,也不一定啊。有人問:「《鼓音王經》也說持名念佛,為什麼不與《阿彌陀經》同部?」答:「因為有咒,那經雖然說持名念佛,但偏重持咒。」

  (3)非部非類

  所謂明非部類,就是附帶說凈土的。如《華嚴經》《法華經》,以及《大乘起信論》等。又有非部類,而其中說專持名號的,如《文殊般若經》。

  所謂附帶說,在同部同類之外,還有其它經,雖然不是專談凈土,但其中是附帶以及勸贊往生啊。《華嚴經》,如「普賢行願品」,就說明十大願王,而最後說「以此十願導歸極樂」就是啊。《法華經》,如說「讀誦這部的人,命終會往生彌陀極樂世界」就是啊。《大乘起信論》,如前面教起中說明的就是啊。同等的還有,如《觀佛三昧經》,《十住斷結經》等等,附帶說凈土的,層出不窮,詳細的如後面釋文中夾雜引用。《文殊般若經》也提到,詳細的在後面執持名號文字中。

  8譯釋誦持

  有五部分, (1)明譯,(2)明釋,(3)明誦,(4)明持,(5)結勸

  (1)明譯

  已知這《阿彌陀經》,是部是類,詳略相同和差別。但不知譯自什麼時候,共有幾種譯本,以及注釋闡揚,讀誦受持有什麼靈驗?先講明譯者有二個。一個名叫《佛說彌陀經》,就是現在疏鈔講的,是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的。

  所謂姚秦,周朝後有嬴秦,南北朝有苻秦,姚秦。現今說姚,區別其它秦啊。所謂三藏,就是通曉經律論,並且善用華語和梵語。所謂法師,就是用佛法,演說宣揚教誨大眾,作為表率。所謂鳩摩羅什,梵語作名是鳩摩羅耆婆什。前五個字,意思是童壽。所謂什,是很懂我們這一方的文字叫做什。華語梵語合起來,稱為羅什啊。所謂譯,就是易啊,轉梵語成華語啊。周禮,有掌管四方語言的,各有不同的官,北方叫譯。現今佛經從西邊來,而說譯,是漢朝的北方官員,並且懂西語。從攝摩騰開始,就稱為譯,今天仍然沿用啊。按《本傳》記載,鳩摩羅什法師,是中天竺國人。父親名叫鳩摩羅琰,家世是相國地位,放棄榮華出遊到龜茲國,龜茲王把妹妹給他生下法師法師天生有神靈,七歲時隨母親寺廟,見到廟里的鐵缽,試著舉起來,忽然想到「這缽很重,我怎麼能舉起來」,隨即覺得很重不能舉了,於是悟到萬法惟心。法師博學強記,沒有人能比,因為年少德高,所以叫童壽。通曉三藏後,東游龜茲國,龜茲王設金獅子座對待他。苻堅統治前秦,準備向西討伐,這時太史報告有異星出現在西域分野,會有大德智人,來輔助中國苻堅說:「我聽說龜茲國有叫羅什的,難道是他嗎?」派大將呂光征討,臨出發時,對呂光說:「我不是貪地用兵。聽說羅什深解法相,是後學的宗師。如果攻克龜茲國,就應當快速送羅什來。」呂光打破龜茲國,送鳩摩羅什回來,半路上聽說苻堅已被姚萇殺害,於是止住不回了,羅什師因此不到秦地。後來姚萇也聽說羅什師的名聲,要請鳩摩羅什,而呂光不答應。姚萇死了兒子姚興又請,呂光也不答應,因此派兵討伐呂光。呂光的侄子降秦,才能夠迎接羅什師入關,奉為國師。羅什師閱讀舊經典發現義理多有錯誤不與梵本相應,就會沙門僧肇、僧睿等,八百多人。新譯經論三百九十餘卷,並暢達神聖源頭,發揮幽深的佛理。羅什師臨終幾天,召集眾人說:「願我宣譯的,傳到後世都能流通。今天在眾人面前,發誠實誓言。如果流傳的沒有錯,就在焚身之後,舌頭不焦爛。」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在長安去世,火化以後,舌根分明還在。現今這《阿彌陀經》,是羅什師譯的。而舌根不壞,與諸佛出廣長舌,贊嘆這部經,合起來看,說明佛語不虛。於是更信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