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嚴尊者偈,常誦增福慧

  自嚴尊者偈常誦增福慧

  多年前,上師曾傳一偈與父親,囑每日誦十分鍾,不久必見開慧之效,父親轉傳鄰居同事兒女,這些孩子,堅持念誦的,都成績優秀,聰明超過同輩,只可惜年幼的我自己福德智慧不夠,敷衍了事,未能堅持,故一直在愚痴懵懂里度日,今有緣同修有信心的,不妨一試

  念法:先誦「南無自嚴尊者」三聲

  次誦偈語:大智於心於心何處尋,成就一切義,無古亦無今。

  一、簡介:

  《紫柏尊者全集》雲:

  「大智於心於心何處尋,成就一切義,無古亦無今。」

  此四句偈,事理成就即是文殊根本智,普賢差別智,一部《華嚴經》盡具其中。

  誦之者,多能生慧。

  何以故?

  大智,根本智也,大智於心,理成就矣。

  然智既發於心,則心已化而為智,更從何處覓心?若心有可覓,則是心能見心,無有是理,故曰:「於心何處尋也。」

  無處尋,即所謂無依也。大智無依,則橫無外,橫無外,則橫無待矣,無待之智,非理不成就乎?理不成就,則不礙事,而事成就,故曰:「成就一切義。」

  雖能成就一切義,而無古無今,則事又不成就矣,無古今無所住也,無住故竪無外,竪無外,則竪無待矣。

  此偈是南安岩嚴尊者,為侍者而作。侍者前生為牛,以馱磚造寺功德,獲報為僧,苦無聞性,誦此偈久,聞性豁然而開,一切經書遂能記憶

  故名此偈為「智慧偈」,以誦之者,多能發慧故也。

  二、感應事蹟:

  《夷堅甲志》:

  「張孝純有孫,五歲不能行,或告之曰:

  頃准甸間一農夫病腿足甚久,但日持觀世音名號不輟,遂感觀音示現,因留四句偈曰:「大智於心於心無所尋,成就一切義,無古亦無今。」農夫誦偈滿百日,故病頓愈。

  於是孝純遂教其孫及乳母齋戒持誦,不兩月,孫步武如常。兒後患腿足者,誦之皆驗。」

  《紫柏尊者全集》:『有沙彌,無多聞性,而事即謹願,師憐之作偈,使誦久當聰明,偈曰:「大智於心於心何處尋,成就一切義,無古亦無今。」於是世間文字語言,一覽誦念無所遺忘,偈語章句,援筆立就。』

  附錄:《南安岩自嚴尊者智慧法門略錄》

  游心齋沙門勇勝輯

  歸命大智海毘盧遮那佛!

  第一、引經: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雲:『諸有修大乘者,若能於此,一四句偈,解了其義,即能於彼,一切語言通達義趣,如所解了,不生退沒。』

  《金剛三昧經》雲:『舍利弗言:「不可思議如來常以如實,而化眾生。如是實義,多文廣義,利根眾生,乃可修之,鈍根眾生,難以措意,雲何方便,令彼鈍根,得入是諦?」佛言:「令彼鈍根,受持四句偈,即入實諦,一切佛法,攝在一四句偈中。」』

  第二、此偈緣由:

  之一、南安岩自嚴尊者 傳授:

  《補續高僧傳》載:『南安岩自嚴尊者,生鄭氏,泉州同安人。年十一出家童子,十七為大僧。遊方至廬陵,謁西峰老宿豁公,豁雲門之孫也。師依止五年,盡得其法。自是神異不測,世傳定光佛化身。』

  又載:『後游南康槃古山,先是西竺波利尊者,經始讖曰:「卻後當有白衣菩薩,來興此山。」師住三年成叢林,乃還南安。』

  又載:『有沙彌,無多聞性,而事即謹願,師憐之作偈,使誦久當聰明,偈曰:「大智於心於心何處尋,成就一切義,無古亦無今。」於是世間文字語言,一覽誦念無所遺忘,偈語章句,援筆立就。』

  又載:『師異蹟甚著,所屬狀以聞,詔佳之,宰相王欽若、大參張安仁以下皆贈詩,師未甞視,置承塵上而已。淳化乙卯正月六日,集眾曰:「吾此日生,今正是時。」遂右脇而化,諡定光圓應禪師。』

  《續傳燈錄》、《嘉泰普燈錄》、《禪林寶僧錄》、《五燈全書》、《指月錄》、《佛祖綱目》、《宗統編年》等所載尊者事蹟,略同於《補續高僧傳》,僅事蹟多少之別。

  之二、觀世音菩薩 傳授:

  《觀世音持驗紀》載:『宋張孝純:有孫五歲,不能行。或告之曰:「頃淮甸間,一農夫病腿足甚久,但日持觀世音名號不輟,遂感觀音示現,因留四句偈曰:『大智於心於心無所尋,成就一切義,無古亦無今。』農夫誦偈滿百日,痼病頓愈。」孝純遂教其孫及乳母,齋戒持誦三月,而步武如常。兒患腿足者,誦之皆驗。』

  《觀世音持驗記》所載菩薩此應化,原引自《善餘堂筆記》。而《觀音慈林集》所載菩薩此應化,略同於《觀世音持驗記》。

  第三、偈文:

  偈即:『大智於心於心何處尋,成就一切義,無古亦無今。』四句

  《續傳燈錄》、《補續高僧傳》、《嘉泰普燈錄》、《禪林寶僧錄》、《五燈全書》、《指月錄》、《佛祖綱目》、《宗統編年》等皆作此;而《觀世音持驗紀》則作:『大智於心於心無所尋,成就一切義,無古亦無今。』於世所傳之觀音感應亦多據此。雖大意相同,然應以《續傳燈錄》所載:『大智於心於心何處尋,成就一切義,無古亦無今。』為主,以早出、多引故。

  第四、釋義:

  《紫柏尊者全集》雲:『「大智於心於心何處尋,成就一切義,無古亦無今。」此四句偈,事理成就即是文殊根本智,普賢差別智,一部《華嚴經》盡具其中。誦之者,多能生慧,何以故?大智,根本智也,大智於心,理成就矣。然智既發於心,則心已化而為智,更從何處覓心?若心有可覓,則是心能見心,無有是理,故曰:「於心何處尋也。」無處尋,即所謂無依也。大智無依,則橫無外,橫無外,則橫無待矣,無待之智,非理不成就乎?理不成就,則不礙事,而事成就,故曰:「成就一切義。」雖能成就一切義,而無古無今,則事又不成就矣,無古今無所住也,無住故竪無外,竪無外,則竪無待矣。此偈是南安岩嚴尊者,為侍者而作。侍者前生為牛,以馱磚造寺功德,獲報為僧,苦無聞性,誦此偈久,聞性豁然而開,一切經書遂能記憶故名此偈為「智慧偈」,以誦之者,多能發慧故也。』

  第五、驗證:

  如前《補續高僧傳》所載自嚴尊者座下沙彌發慧;《觀世音持驗紀》所載頃淮甸間農夫、張孝純其孫等痼疾頓愈。

  夷堅甲志曰:「張孝純有孫,五歲不能行,或告之曰:頃准甸間一農夫病腿足甚久,但日持觀世音名號不輟,遂感觀音示現,因留四句偈曰:大智於心於心無所尋,成就一切義,無古亦無今。農夫誦偈滿百日,故病頓愈。於是孝純遂教其孫及乳母齋戒持誦,不兩月,孫步武如常。兒後患腿足者,誦之皆驗。」

  又汀州白衣定光行化偈,亦雲,大智於心於心何處尋,成就一切義,無古亦無今。凡人來問者,輒書與之,皆於後書贈以之中四字,無有不如意,了不可曉。

  又《五燈全書》載姑蘇瑞光徹禪師發慧之驗證:『金陵柏氏子,少孤失學,知事佛。二十四歲,投三峰藏披剃,執収飯之役。藏一日問曰:「出家奚事?」師曰:「將學經。」藏曰:「循行得自頭已白矣,其奈生死何?」師駭然曰:「若為即得。」藏曰:「顧子如木石,且持偈發慧去。」口授「南嚴偈」俾持之。師繫念不輟,每下山収飯,往返三十里,如痴如兀,童稺揶揄,或倚山岩竟日,至忘移步。如是三年不少懈,一日忽覺風聲鳥語皆轉此偈。自念:至此何故不知此意?因求進七日關力究之,足纔跨門,目前一迸,大地平沉,頓省偈義。亟趨方丈擬申問,藏即打趂。時值上元雪霽,有摶雪羅漢於庭,藏令眾作頌,師倩書,呈偈曰:「虗空一尊雪羅漢思惟盡處阿誰判,一片冰壺難指擬,恰來正是正月半。」藏嘉賞之,乃曰:「惟爾幻空,潛蛟伏虯,若遇春雷,倒岳傾湫。」後一日,聞竹椅倒地作聲,豁然大悟。藏為助喜,命字「頂目」,示偈曰:「一目不足觀,兩目觀不足,直具頂門眼,予奪兼雙獨。」師隨侍一十五年,日臻法奧。崇禎己巳,藏記莂焉,遂繼三峰法席。』

  南安岩自嚴尊者智慧法門略錄終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