懺悔的意思是什麼?如何懺悔?

  懺悔(佛教解釋)

  懺悔佛教語。梵文ksama,音譯為「懺摩」,省略為懺,意譯為悔,合稱為「懺悔」。佛教規定,出家人每半月集合舉行誦戒,給犯戒者以說過悔改的機會。後遂成為自陳己過,悔罪祈福的一種宗教儀式。引申為認識了錯誤罪過而感到痛心並決心改正。

  何為

  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驕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

  何為

  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驕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

  如何懺悔

  懺悔有多種分類:

  (一)二種,據四分律羯磨疏卷一載,懺悔有制教懺與化教懺二種

  (1)犯戒律之罪須行制教(戒律教)之懺悔,僅限於出家之五眾、小乘、現行犯等。

  (2)犯業道之罪須行化教(經論之教)之懺悔,此則共通於所有者。

  制教之懺悔復分為三種

  (1)眾法懺,對四人以上之僧眾懺悔

  (2)對首懺,對師家一人懺悔

  (3)心念懺,直對本尊懺悔

  又據摩訶止觀卷二上載,懺悔分為事懺與理懺。藉禮拜、贊嘆、誦經等行為所行之懺悔,稱為事懺,又稱隨事分別懺悔,一般之懺悔均屬此類;觀實相之理以達滅罪之懺悔,稱為理懺,又稱觀察實相懺悔

  (二)三種懺悔,出自金光明經文句記卷三,略稱三懺。即:

  (1)作法懺悔,略稱作法懺。依律之作法而行懺悔

  作法懺就是依靠著一定的方法,來發露自己所造的惡業,藉著方法的運作,而達到懺悔滅罪的目的。譬如:出家五眾——比丘比丘尼沙彌、式叉摩那、沙彌尼,如果犯了戒,就必須向僧中發露、陳說自己所犯的戒;然後,經過一定程序的羯摩,也就是懺悔儀式作業之後,犯戒的戒罪,便可以消除,犯戒者的內心也就重獲清凈,不會再為犯戒而懊惱。這便是經由作法懺而滅除了罪業。

  在律宗來說,懺悔時的作法很重要的;所以,作法懺特別為持戒的人所注重。從戒律的規定來看,犯戒的戒罪,也唯有經過如法懺悔之後,才有可能滅除。

  (2)取相懺悔,略稱取相懺,又作觀相懺悔。即觀想之相好等,以為除罪之懺悔。以上兩懺均屬事懺。

  取相懺就是在菩薩像前,發露過去所造的惡業,然後自貴於心,不計困勞的禮拜菩薩,以求見到瑞相。見瑞相之後,身心就會清凈舒適,不再有懊惱、不再有罪惡感;於是,過去所造的惡業,便消除了。

  《梵網》菩薩戒四十八輕中,第四十一條「為利作師戒」內說:「若有十戒者,應教懺悔。在佛菩薩形像前,日夜六時,誦十重四十八輕戒,苦到禮三世千佛,得見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見好相。好相者,佛來摩頂、見光、見華,種種異相,便得滅罪;若無好相,雖懺無益,是人現身亦不得戒。」這便是取相懺。

  總之,取相懺必須經由懺悔者,在佛或菩薩像前,痛澈的懺悔與不斷的禮拜;然後,感應到佛菩薩的瑞相,由瑞相的現前而獲得滅罪。

  (3)無生懺悔,略作無生懺。觀實相之理,念罪體無生懺悔。此屬理懺。

  無生懺就是觀察惡業或罪業的由來,了知業性本空,只是凡夫虛妄執著而已。追究惡業的由來,求之了不可得,無有生處。惡業既然是無生也就沒有惡業的存在,那又何用懺悔呢?因此,經由無生之理的體會,而自然達到懺悔目的這就是無生懺。

  三種懺悔作用

  作法懺是依戒而設立的懺法,它所要懺悔的是遮罪;取相懺是依定而設立的懺法,它所能懺除的,通於各種惡業;無生懺是依慧而設立的懺法,它要懺除的是最重要的性罪和罪根。

  (三)五種懺悔,據觀普賢菩薩經載,在家者之懺悔法有:

  (1)不謗三寶,乃至修六念。

  (2)孝養父母恭敬師長

  (3)以正法治國,端正人心

  (4)六齋日不殺生。

  (5)信因果,信一實道,信佛不滅

  (四)六根懺悔

  六根懺悔懺悔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之罪障。又稱法華懺法。為天台宗重要之法儀,系依智顗所著法華三昧懺法一卷而行。

  此外,往生禮讚一書中列舉廣、要、略之懺悔法。

  (一)要懺悔,即唱頌:南無懺悔十方佛,願滅一切諸罪狀,乃至仰願神光蒙授手,乘佛本願生彼國等十句偈,以行懺悔

  (二)略懺悔修行懺悔、勸請、隨喜迴向發願等五悔。

  (三)廣懺悔,廣於佛、法、僧三寶同修大眾之前懺悔過去之罪業;並列有廣懺悔之文。然一般皆唱誦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卷四十所說(大一○·八四七上):『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之偈文,稱為略懺悔

  同書又將懺悔之相分為三品

  (一)從身體之毛孔與眼出血者,稱為上品懺悔

  (二)從毛孔出熱汁,從眼出血者,稱為中品懺悔

  (三)全身微熱而眼出淚者,稱為下品懺悔。復次,若懺悔之心一起,立即不取造罪之念者是為上品,隔時不取念者為中品,而隔日不取念者則為下品。以上稱為念時日三懺悔

  另於般舟贊一書中,以唱誦阿彌陀佛之名號懺悔。又齋戒行禮以修懺悔,期望獲得諸佛菩薩降福加持者,稱為懺禮。[雜阿含經卷四十、大寶積經卷四十、占察善惡報經卷上、心地經卷一、卷三四分卷三十七、五分律卷十、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十三、卷二十六、法苑珠林卷八十六、慈悲水懺法卷上、慧苑音義卷下]

  懺悔作用

  原始佛教教團中,當比丘犯罪時,釋尊為令其懺悔或悔過,定期每半月行布薩,並定夏安居之最終日為自恣日。復次,戒律文中亦舉有波逸提(懺悔罪)、提舍尼(悔過罪),由此可見懺悔佛教教團中之重要性。依四分律羯磨疏卷四懺六聚法篇載,懺悔具足五緣,即:

  (一)迎請十方之佛菩薩

  (二)誦經咒,

  (三)自白罪名,

  (四)立誓,

  (五)明證教理

  另據圓覺經略疏鈔卷十二載,小乘懺悔須具五法:

  (一)偏袒右肩,便於執侍作務之義

  (二)右膝著地,顯奮勉懇切之義

  (三)合掌,表誠心不亂

  (四)述罪名,說僧殘、波逸提等罪,發露而不覆藏。

  (五)禮足,表卑下至敬之禮。

  大乘懺悔則採用莊嚴道場、地塗香泥、設壇等方法。其他,亦有不依律之規制,採行禮拜、誦經或觀佛菩薩之相好等;或念實相之理以行懺悔等。 懺悔是我們消除業障,培福積德的殊勝法門。只要我如法地去懺悔懺悔功德不可思議的。全真《早課經文就有懺悔文》,把「懺悔」做為功課每天來行持,可見祖師對「懺悔」的重視,「懺悔對我每個人的重要性。讓我們共同祭起這個「法寶」,來消除我們從無始劫以來的罪過吧!

  懺悔的五要點

  1、懺悔要有慚愧羞恥之心,要真正知道自己錯了

  2、懺悔要相信因果報應知道自己所作所為肯定會得到相應的果報

  3、懺悔要在我們發現錯了之後立即懺悔,不能等以後再說。

  4、懺悔不是懺完就完了,懺悔最重要的就是「未來之惡更不敢造」,沒有這個心不能稱其為懺悔

  5、懺悔要以佛法僧為對象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