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心是佛,六根也都是佛了

  身心凈潔,與善相應。勿隨嗜欲,不犯諸惡。言色當和。身行當專。動作瞻視,安定徐為。作事倉卒,敗悔在後。為之不諦,亡其功夫。 ‌

  「身心凈潔,與善相應。」你看這個‌「善」字,剛才我們對於‌「善」的解釋,這就對了。 不然一般的行善,跟你身上干凈不幹有什麼關係?‌「身心潔凈」才跟這個‌「善」字相應,這個第一之善,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呀。 你身心潔凈,你不去追逐六塵,不追逐塵不就干凈了嘛!朗照心源,這‌「潔」呀,這個跟善相應。 不要隨著‌「嗜欲」,嗜好跟慾望。現在很多人還是離不開嗜欲;自己所嗜的留戀,不肯舍,更不肯說斷哪,就是粘粘纏纏像老太婆這樣子,沒有一丈夫氣,‌「勿隨嗜欲」。 ‌「不犯諸惡」,剛才所說這些惡都不能犯。‌「言色當和。身行當專。」對待一切,我們都是和顏悅色。‌「身行」,我們每天身之所作這一一切都應當專一。 底下還得接著往下講,‌「當專」就是說應當‌「專精行道」。從本經來說,就是指著勸大家‌「一向專念」,所以‌「身行當專」。 ‌「動作瞻視」,‌「動作」就指的行動,‌「瞻視」是看。這一一切都應當‌「安定徐為」,很安定,就是很和緩,不是那種很粗暴不能自製。所以現在你看這些個跳舞,這些個動作,跟‌「安定徐為」都是相反的。

          所以‌「吳季子觀樂」,他聽見音樂,他可以知道,這個哪一國是什麼音樂,這個國家過去是如何,今後前途是如何,都可以知道。現在這歌舞告訴我們,世界中有很多禍亂。這個禍亂是一天比一天要加深,等到達到了登峰造極,轉過來它就開始減少了。現在還沒有,還正在爬坡呢。 都‌「安定徐為」呀。所以咱們中國諸葛武侯,他教他兒子就是‌「淡泊寧靜」。他就是這個意思,不要隨著嗜欲,要淡泊。而且這個欲中,最大的欲就是男女之欲。你不要去追求這個東西你要淡泊。‌ 「淡泊以明志」,你有沒有志氣,看你肯不肯淡泊;‌「寧靜以致遠」,寧就是安,靜是清凈寧靜就是安定,你安定才能致遠、才能經久,才能有遠大的作為和遠大的宏圖。所以不是這種跳躍、瘋狂、掙扎的這種變態。 ‌「作事倉卒,敗悔在後。」做事沒有預計,都是臨時倉倉卒卒,忙忙亂亂,慌慌張張。‌「倉卒」就是慌張,失敗和悔恨跟著就來了。 (‌「為之不諦」,)你之所為如果是(不諦),‌「諦」就是審慎,你不審慎、不慎重;‌「亡其功夫」,你的這些功夫就滅亡了。這不是忘了,你如果要不謹慎嘛,就把你的功夫都忘了。這里是‌「亡其功夫」,功夫亡了。

          那這個話怎麼講?有證明嗎,我這個解釋?有啊,所謂‌「一點瞋心火,能燒功德林」。你的功夫不就是功德林嘛,這一點瞋心之火,就能把整個功德林燒了。統統燒了,這不就亡了?你過去的功夫就全沒了。所以‌「修道千日,敗道一時」,大家要知道,所以就是‌「善護己念」,‌「重重誨勉」。 剛才講到‌「雲何第一。當自端身。當自端心」,結合到觀世音菩薩的‌「反聞」。如果要結合到本宗,這個‌「第一之善」(觀音是第二十五,大勢至是二十四),那就大勢菩薩念佛法門,‌「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你念佛,你的六根都攝住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攝住了,而且是‌「凈念相繼」,這個是‌「第一之善」哪。 所以一聲佛號六根都攝住了,這就是六根自己都端了,‌「耳目口鼻,皆當自端」;心是佛,六根也都是佛了,所以這個‌「耳目口鼻」這就是真正的‌「自端」了,自然端正了,所以就自然‌「身心凈潔,與善相應。」‌「善」呢,這剛才我已經提過,就‌「是心是佛」。這個就把這一段的意思更結合到咱們凈土本宗。(《無量壽經講座·第三十六品》,黃念祖講述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