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能一日不拜佛

uploads/content/2022/june/60cfa7b94072b4bdac84c97f3877fa34.jpg" width="670" height="463" />

   《普賢行願品》的第一大願是「禮敬諸佛」,可見佛法修持要從「禮敬」二字起步。「禮敬」既是我們學佛基礎,也是學習做人的起點。在每次身業禮佛,口業贊佛,意業念佛過程中,隨著身體的上下起伏,折伏內心中無始劫來堅固如高山的「我慢」。印光大師亦雲:「佛法實益從恭敬中來,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

  因此,「禮敬」一門不做好,先不妄談出世法的利益,便是世間的種種利益也得不到,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

  經雲:「禮佛一拜,罪滅河沙」;雖然我們禮拜的對境是莊嚴佛像,殊不知正是禮敬自己本具的自性莊嚴,我們自性原本不計人我,平等包容;卻因無明而妄計人我,起惑造罪。禮佛是福慧增長的最好方法。作為一位皈依三寶弟子,我們念念要靠三寶來救拔自己身、口、意三業之罪。經雲,「若此罪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如果不拜佛,何以表達自己由衷的皈依之情,又如何能罪滅恆沙呢?

  凈土宗的行人專禮阿彌陀佛、專贊阿彌陀佛、專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願願令我們這些苦惱的生死凡夫成就離苦得樂,直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永脫輪迴之苦。我們信願往生行人怎能不對救拔自己的慈父每天恭敬禮拜?世間的古代賢人,尚且對父母日行禮拜感恩父母養育之恩。

  父母生養我們一世的肉身恩德尚且浩蕩如大海,何況阿彌陀佛要救拔我們生生世世的慧命,恩德更加無量無邊,非言詞所能表述。我們凈業行人強調「真信切願」,倘若往生願望確實很真切,對通身仰仗的阿彌陀慈父,憑借他的願力,了生脫死,往生極樂世界,豈能有一不生感恩之情?豈能一日不行禮敬?

  佛法行人可以在家中佛堂,或在寺院,每天抽出時間禮佛。如家中未設佛堂也可面向西方,口稱佛號行禮敬。禮拜表達了我們對佛陀誠摯的敬意。其拜佛宗旨,套用一位出家法師的話說便是「寧可少,不可草」。我們拜佛追求的不是數量,也並非所謂的功德,真正的功德內心的「恭敬心」是否日日增長。

  禮敬的對象是「佛」,用來禮敬的是心,不單純是身體運動,因此數量多少不是重點,隨多隨少皆可隨喜贊嘆。因此,口稱佛、身禮佛、意念佛,儘可能專註意念佛陀功德,倘若心起散亂行人可多思維人身難得、生命無常輪迴的過患、禮佛因緣稀有殊勝,儘可能將心用佛號攝受住,並且堅持下去。

  修行最怕暴冷暴熱,一陣子勇猛精進,一陣子懈怠懶惰很難起到效果。好比「水滴石穿」的道理,堅硬的石頭靠我們用榔頭猛砸幾下,是無濟於事的,但最柔軟的水,因為不間斷地滴注,卻可以將堅硬的石頭滴穿。我們的修行亦復如是,無始劫來的各種習氣,靠精進幾天是無法動搖它,只能靠日積月累,積少成多的念佛拜佛,才能令它日消月殞,直至最終磨滅掉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