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教育呢?不是現在從小學、大學、研究生所學的,那隻是知識技能培訓。教育是人文、倫理道德觀念的培養、普及。教育的目的是要明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明了人與宇宙自然的關系,明了因果法則。也就是說,教你怎樣做人的才是教育。
科技不能興國,教育才能興國。科技發展了,我們是否就沒有煩惱了呢?社會就能長治久安了呢?人基本的生活條件是有食、有衣和有屋(生存空間),除此之外的一切東西與生活無關,只與慾望有關。科技發展了,商店裡的物品多了,只會使人的心起了貪念,起了慾望。科技發展將生產力去滿足人的額外要求,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特別是發展武器、製造戰爭,而不懂得用這些財、力去幫助弱小國家、發展中國家,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這就是盲目發展科技,沒有受過教育造成的惡果!事實總是很難使人接受,但在這里不得不說:「我們沒有受過教育!」教育不是喊口號,說大話、空話,必須有實質內容,這些內容必須是符合宇宙運行的規律,亦即是真理。只要每個人按照這個真理去認真實行,都能得到真實的利益。
第一:心相
心相、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
《禮記·大學》原文「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大意是說: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於天下的人,都是先治理好他的國家;要治理好國家的人,要先整頓好自己的家;要整頓好家的人,要先進行自我修養;要進行自我修養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後自我修養完善;自我修養完善了,然後家庭整頓有序;家庭整頓好了,然後國家安定繁榮;國家安定繁榮了,然後天下平定。
不管你做什麼事,一切都要從正心開始。要正心,必須明白心是什麼?
請認真理解這句話的含義:我們從小到大,做的每一件事情,只不過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意識心」。換句話說:物質的擁有與支配,只不過是想滿足我們自己的心。
只要你是人(我們只討論人類),你每天都在與你自己的「心」打交道。你只不過在找「感覺」。錢財多與少,是你的「感覺」;物質得與失,是你的「感覺」;事業成與敗,還是你的「感覺」。不是錢財、物質在你手裡才叫「有」。是你擁有的東西,你的「心」在認可「有」才算「有」;別人的東西和錢財你拿在手裡,你「心」里不認可,所以還是「無」。你住自己的房子,心感覺自己「有」房子;你住別人的房子,心感覺自己「無」房子。請你細心認真去體會…有與無、得與失、多與少、成與敗…
我們每天會看電影、電視、書、報、雜誌,看的時候開心(可能還會出現其他的心理活動),過後心就有失落的感覺。
我們會去旅遊、玩樂,玩的時候開心,過後我們的心又失落了、空虛了。
我們吃飯,菜不合口味,雖然擺了一桌,肚子是飽了,但心裡感覺不舒暢;如果菜合口味,就算只是一兩盤,吃飽後就會感覺踏實。
我們住的房子,環境好、寬敞,感覺舒服;環境不好、簡陋狹小,感覺壓抑。
我們日復一日地在找感覺,樂的時候少,失落的時候多。尋尋覓覓……為什麼我們就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感覺呢?是因為我們不知道心在哪裡?所以心無主宰、空虛,不知道自己要做些什麼才能使心安樂、滿足。我們也從來沒有去認知自己的心。要認清自己的心,必須認識「心」與「相」的關系。
古人造字的時候,把「心」上有「相」就叫做「想」。我們每天感覺心裡在動的,都是「相」,不是我們的本心。我們只是錯把活動著的「相」認為是自己。
我們從生到死,每天從不間斷地產生「相」,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一個境轉另一個境,無一刻的清凈。
黃金是本體,用黃金做成的像、首飾或其他不同形狀的東西叫做「相」,也可說為「形相」(形象這個詞應該是形相才對)。也就是說不管你用黃金做出任何形狀的東西,這個形狀叫做「相」,而黃金這個本體是不變的。「相」與「體」是不可分的,即「相」與「體」是一,不是二。即你找不出「相」與「體」的分界點。黃金能變,所變化出的形狀也還是黃金。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相」與「體」。即能變的是「體」,所變化的是「相」。
我們每天通過眼、耳、鼻、舌、身體等接觸外界,使心上產生了無數的分別、執著,這些分別、執著就是心「相」。
得與失,有與無,成與敗,好與壞,善與惡,福與禍,吉與凶,大與小,黑與白,長與短等等,都是我們心上的相。我們常說的思想與感覺。很多人將「相」理解為面相,事實上面相是心相的體現。我們平常覺得大多數小朋友可愛,大人覺得可愛的比較少,是因為小朋友的煩惱少,大人的煩惱都寫在了臉上,所以大人不太可愛。喜歡美的朋友一定要先從內心將煩惱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