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回答了梁武帝的五個問題,可惜他到死都沒領悟

uploads/content/2022/june/583573f968953929648da29a8f83d318.jpg" width="22" height="10" border="0" hspace="0" vspace="0" />

na  mo  a  mi  tuo fo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uploads/content/2022/june/2bd8c10b4a2f66d1451d0122e724a910.jpg" />

  梁武帝蕭衍一生嗜佛,他不但奉佛教為國教,廣建寺廟,還身體力行,堅持素食早晚禮佛誦經。

  最令人嘖嘖稱奇的則是他不顧皇帝身份,不顧群臣反對,四次捨身同泰寺。這固然令人匪夷所思,卻可見梁武帝很有禮佛之心的。

  他聽說外國來了個叫達摩高僧,極為高興,立即下令地方護送到南京

  於是就有了下面這段對話:

  帝問曰:「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

  祖曰:「並無功德」。

  帝曰:「何以無功德?」

  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

  祖曰:「凈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又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祖曰:「廓然無聖」。

  帝曰:「對朕者誰?」

  祖曰:「不識」。

uploads/content/2022/june/5c746f30b5d6a2988556c76a548c2d6d.jpg" />

  梁武帝執著自矜於自己的所作所為,以為自己有大功德。但達摩卻說他一點功德也沒有。有的一點福德尚且「有漏」,怎麼能明心見性解脫生死呢?

  梁武帝禮佛,看似用心盡心,卻依然執著自我、凡聖、回報,用這種心思求法就像是南轅北轍,機械器具越是精良,便離目的地越遠。看起來用虔誠,其實大謬。

  其晚年被餓死於台城。達摩一再否定他,並提出「凈智妙圓,體自空寂」,可惜梁武帝不能領悟。

  接著,武帝依然執著聖人凡人之別,問達摩聖人追求的第一義是什麼。

  達摩回答說,連聖人都沒有。

  梁武帝不知何解,於是咄咄逼人地問達摩:「既然無聖,那麼現在與朕說話的人是誰?」

  他哪知道,達摩眼裡聖人都沒有,又哪來的皇帝達摩還是慈悲心腸,說道:「不識。」

  這是一句很深的話,禪師都是問在答處、答在問處,意思是說:我本非我,你亦非你,世界本來便是空寂圓融清靜、妙密的無相。《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離一切相,即名諸佛。」

  可惜梁武帝再次錯過了一次開悟機會達摩知道梁武帝已不能再悟,於是便渡江北上,最終選擇在少林寺面壁。

uploads/content/2022/june/267c57b6c01c9d92e440c5d818b4130f.jpg" />

  後世仍有人對武帝有沒有功德感到疑惑,六祖慧能解釋說:「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法身中,不在修福。」

  慧能大師再次言明了福德功德的區別,只修福德,仍然是沒有功德的。

  現在很多人也是一樣,看重形式燒香拜佛,光施慈善,以為便是功德;然而,自性若是不悟,雖然日日禮拜也只是修些福報,更遑論有的人三心二意,又有何功德可言呢?

uploads/content/2022/june/4ae0c4ea75bdc54876b66ccf0add548e.jpg" />

功德」究竟是什麼?

  在《六祖壇經》中,惠能大師很清楚的說明了功德內容

  師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

  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善知識功德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所求也。是以福德功德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

uploads/content/2022/june/b47b2aa8a058171649dea8803067212a.jpg" />

uploads/content/2022/june/9ec4976e68e9f7877f035b643bb9c401.jpg"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