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學佛應遠離四種相併知道如何對治

  「應遠離相,復有四種:謂沉相、掉相。」修行不應該有的四種相:「沉相」即昏沉,一打坐頭腦昏聵睡眠。「掉相」不是散亂啊,是跳動。有時候打坐起來好像有點清凈,突然一個念頭來了:「哎,討厭掉了。」沒有想。。。沒有想,突然又蹦出來一個:「哎,討厭,又丟掉了。」這種是「掉相」。

  「亂相、著相。」散亂是根本坐不下去。「著相不可以,即使得到了一個空,得到清凈了,也不要「著相」,「龍銜海珠,游魚不顧」啊,清凈都不著。如果你是分別影像所緣,我要緣一個觀音相或者佛像,或者一點明點亮光,結果啊,亮光緣不起來,一股清凈來了身心非常清凈,然後我貪著清凈就定下去,認為自己對了。錯了這是著相」,你被清凈相迷走了,你的定境界,這個專一的分別影像開了主體,不能得定,懂了吧。

  所以你們有許多是到了邊緣不能得定,就是「著相」。特別注意「沉相」、「掉相」、「亂相」、「著相」,這四種相不能著。《金剛經》的四種相,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那是大乘菩薩的以體而論,以性而論;這個是以功用而論。

  「應修習相,當知對治此四種相。」對「昏沉」、「掉舉」、「散亂」、「著相」要對治。

  「何等沉相?謂不守根門,食不知量,初夜後夜,不常覺寤勤修觀行,不正知住,是痴行性。」注意啊,出家修行的更要注意啊,什麽叫容易落沉相?打起坐來不能用功?因為「不守根門」,六根不守,就是身體放逸。所以戒律(要求)目不斜視,笑不露齒,就是守根門。「哈哈」一笑散亂了,所以要笑不露齒,笑要微微的,牙齒都看不見;眼睛不要東看西看,要守六根根門。

  最重要的是「食要知量」,飲食。不要貪嘴啊,很多毛病都是吃出來的,吃壞的,食要知量。「初夜後夜」即上半夜下半夜,「不常覺寤」。喜歡貪睡,睡懶覺,不「勤修觀行」就是墮落,「不正知住」。為什麽會如此?因為沒有「正知」,這屬於「痴行性」, 痴的根性太重

  「耽著睡眠,無巧便慧,惡作俱行,欲勤心觀,不曾修習正奢摩他。」貪睡,還說睡不夠,功課太多了,太累了。「無巧便慧」,自己又不懂方法,沒有智慧不懂調整自己精神方法。「惡作俱行」,所以啊,一邊出家,一邊心裡後悔討厭;一邊修道,一邊是自己生氣;一邊在這個環境里,一邊討厭這個環境都在惡作俱行」,同時跟煩惱一起來。「欲勤心觀,不曾修習正奢摩他。」想用功一點,心裡去觀想,但是,正修行之路得不到。

  「於奢摩他未為純善。」對於修止的方法,修定的方法根本做不到。就是說方法上沒有達到至善的境界。「一向思惟奢摩他相,其心惛闇,於勝境界不樂攀緣。」《瑜伽師地論》里說的「一向」對於修止得定的「相」 ,「其心惛闇」。一打起坐來兩腿一盤,定還沒有定,瞌睡來了就想睡覺。「於勝境界不樂攀緣」,對於上進聖人境界,並不想求進步。

  有些同學一樣:「哎,佛學我很喜歡。」我說:「真的?」「真的,我很喜歡不過是喜歡聽了。」「你修不修呢?」「那我還做不到。」這就是「於勝境界不樂攀緣」,都屬於痴性,都是愚痴人,白痴,智慧的白痴。世間的多情人,佛法愚痴人。這都屬於昏沉的一面,屬於昏沉根性種子的人

  「何等掉相?謂不守根門等四,如前廣說,是貪行性。」掉舉心什麽?就是「不守根門等四」即「食不知量,初夜後夜,不常覺寤勤修觀行,不正知住。」這些都一樣,是「貪行性」。掉舉心是這麽來的?是因為貪慾心重。「樂不寂靜,無厭離心,無巧便慧,太舉俱行,」不是「太」,是「惡」 ?「惡舉俱行」,還是「惡作俱行」?

  「如前欲等,不曾修舉,於舉未善唯一向修,由於種種隨順掉法親里尋等動亂其心。」掉舉心是貪心重。「樂不寂靜」不喜歡清凈境界,不喜歡定的境界對於世間貪戀的很。我經常碰到有些朋友說:「學佛的人要離娑婆世界,哼,我不想離開這個世界娑婆世界有什麽壞?哪樣不好?電燈、冷氣,哪樣不舒服啊?何必到那個極樂世界呢?地都是平的,也沒得山爬,玻璃為地,那我還要穿膠鞋,滑的很呢。」對這個世界沒有「厭離心」,沒有善巧方便的智慧,所以,「惡作俱行」,對於前面所講的勝妙之樂,永遠沒有修學。這都是屬於散亂心,甚至於想到家鄉修行還不到幾天就想家了,親朋故里,「尋等動亂其心」,這都屬於掉舉心,還不屬於散亂心。

  南無阿彌陀佛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