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常與無我的觀點與意義

佛說世界的存在形式

  佛教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無論是精神還是形體都不會永恆存在,他們都會經歷一個從產生到滅亡的過程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無常”一詞出自《雜阿含經》。意思是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會一成不變,都會經歷從生到滅的過程。具體點說,就是每一個事物都會經歷成、住、壞、空四個階段。成,是指事物的生成;住,是指事物在一時間里處於一種相對來說比較穩定的、無大變化的狀態。壞,是指在住期之後,會發生很大的變異,並且時時處於一種不穩定狀態之中。空,是指事物已經毀滅,形體不存。聯繫到人生現象上說就是生、老、病、死。“無我是指一切事物不僅形體不會永存,而且精神也會隨之消滅,即不存在一個常恆的精神主體

  佛教無常”與“無我觀點的提出是以緣起論和五蘊論為思想基礎的。如上兩節所述,既然世界不過是五種元素按照一定的規律在一定的條件下聚合而成,那麼各種事物當然也就會隨著條件的變化而發生變化了。既然如此,一切事物自然不會永恆長存,不僅形體是這樣,精神也是這樣。

無常無我意義

  “無常”與“無我”作為一種對世界認知理論是與四聖諦人生觀點緊密相連的。既然世間的一切是無永恆主體的,那麼它就不值得人們去追求。然而世俗之人由於無知,錯把“無常”與“無我”的東西當成有常有我東西來追求,這就必然陷入痛苦。所以要消除痛苦,就要消除人們的無知認識到無常”與“無我”的道理

  “無常”與“無我”的理論是佛教的一個基礎性的概念,但是它卻與佛教的其他重要概念生了一些矛盾。比如說,佛教認為世界是有輪迴涅槃的(這兩個概念可參見第三章中的相關內容)。而生輪迴是需要一個不滅精神本體以作為輪迴主體的。這顯然與“無我”的觀點是自相矛盾的。這個問題引起了以後許多佛教論師的關注,並力圖解決它。所以到了後來,實際上佛教各派別都是承認“無我”的,即存在一不滅精神主體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