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音講堂開示:一部《心經》居然有這麼多的大智慧

  《心經說了什麼?主要有四項內容

  一、大智慧

  二、破執著要我們徹底地把我執、法執破除乾淨,連破除乾淨的這種意念也不要存在。

  三、到彼岸。破除了執著能到彼岸,但是也不要有彼岸的心,因為「無智亦無得。」

  四、大自在。在大智慧的指引下,究竟涅槃圓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一切都般若空慧的指引下,來落實這些修行理念

  大智慧

  所謂大智慧,按照佛法的解釋,智與慧是有區別的,通達有為之事相為智;通達為之空理為慧。

  智有照了之功,慧有鑒別之用;智能明了諸法慧能斷惑證真。這就佛家大智慧含義

  古代的佛教師說:「《心經》是萬法的根源,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精要。」

  這部經之所以重要,不是由於別的原因,而是經中所說的「般若」精義,將佛教的理論核心揭示無遺,究竟圓滿

  佛教思想核心是「緣起性空」。

  想理解「緣起性空」的道理,要通過甚深般若觀照,勘破萬法的假相,照見「色、受、想、行、識」五蘊皆空,突破重重障礙,掃清萬里烏雲,現出晴朗的天空。

  這晴朗的天空,就是我們的心地,然後般若慧日高懸,大地繁華似錦,一切生命自由自在,這才是我們自心一片安詳的佛國凈土

  般若思想佛法的根本見。般若在,就是佛在,能見般若,就是見佛,就是見法。

  所以說「得見般若即為見佛」。

  有般若就有佛,因為般若是佛母。般若即是法寶,佛以法為師,佛從法出生。所以說佛法以般若為根本,般若在世即為有佛。

  由此可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是出生諸佛經典

  破執著

  破除執著就是突破自我障礙,突破生命的局限性。

  我們的生命有種種局限,這些局限有的是從無始以來自己的惡業所感;

  有的是在現世生中,由於六根與六塵相接而產生的種種分別、執著心,久而久之形成非常深厚的執著障礙

  《心經告訴我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照見五蘊皆空」也是破除執著。因為執著的根源是生命執著的土壤是生活。從什麼地方倒下就從什麼地方起來。

  五蘊即是生命的總相,是內根身、外器界的總相,也即是人類生命活動。

  所謂生命活動,即是身、口、意三業和行、住、坐、卧四威儀的表現形態,也即是我們所說生活

  生命的要素即色、受、想、行、識。這五識的活動就是我們所謂的生存。

  而五蘊又是遷流不息、無常無我,時時處在變化之中,無常之中。所以說五蘊生命、生存、生活,但又不執著這些。

  生存的內容形式儘管多種多樣,但概而言之都是生存與生活的表達方式

  《心經》開宗明義第一句就是提示我們要正確面對生命的活動,也就是要正確對我生命的實相。

  學佛修行,沒有別的要求,就是如何面對我生命當下的困惑,當下的煩惱

  千經萬論、歷代祖師都強調要在當下這一念心中來落實修行的要求。

  所以,《心經》說的第二個內容就是破執著。破執著很具體,不是空洞的,一定要從當下一念做起。

  到彼岸

  破除了執著,所顯示的無漏智慧就是彼岸,就是涅槃。能觀之智與所觀之理不二即是涅槃

  所以彼岸並非遙不可及,會心當處即是

  我們千萬不要以為此岸與彼岸有八萬四千里之遙,非也!此岸在當下一念,彼岸是在下一念。一念頓悟,眾生即佛。

  波羅蜜譯為到彼岸。到彼岸就是人生解脫涅槃證得生死為此岸,涅槃彼岸煩惱是中流,般若是船筏。

  乘般若船筏,越煩惱中流,離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這個過程在我們當下的一念完成。

  大家一定要體會這個意思,只有在當下一念完成,修行才真正時時刻刻受用。

  如果把一切寄託在死亡後,就永遠不會有受用,而且修行信心也不容易建立。

  怎樣才能勘破煩惱,超越生死?必須如實觀察一切諸法緣起性空的實相。

  我們心地的這面鏡子塵垢所蓋覆,通過修行使這面鏡子垢盡光現。所以我們不要有執著,有執著就是障礙

  我們能夠觀諸法實相,從本以來不生不滅,言思路絕,則煩惱性空,生死涅槃不二,此岸與彼岸不二。

  到此也無生死可了,無涅槃可證,當下不生不滅,當下就能了生脫死,當下無住,當下應緣度生;

  度生亦不著相,度而無度,無度亦無,是名真度。

  此時萬里晴空,一物也無,涅槃功能般若的力用,到此方稱圓滿究竟。

  大自在

  《心經》還告訴我們,有了大智慧,破除了一切執著,能夠到彼岸就得自在

  我們人生有種種局限,種種追求和執著,因而有煩惱痛苦,不得自在

  《心經告訴我們只要照見「五蘊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能「度一切苦厄」,就能「心無掛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獲得大自在、大解脫

  人生的真自由、真瀟灑至此可言矣。

  關於自在有種種解說,根據《法華經》的意思,要「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有結」就是有為有漏的煩惱,盡即斷盡,只有斷盡煩惱,也即是「度一切苦厄」,才能「心得自在」。

  我們學佛,最終的目的是希望生命擺脫一切枷鎖放下一切負擔,使身心真正能夠生活在一自由自在狀態中。

  這種自由自在,表現在五個方面:

  一、壽自在

  凡夫壽命長短不得自在,而破除了煩惱、照見五蘊皆空的登地以上菩薩能夠自己把握生死,可以在壽命的長短、生死來去上獲得自由

  像我們通常稱念的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壽命、無量光明

  這是因為阿彌陀佛大徹大悟,大覺圓滿,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障礙,所以能夠獲得無量壽命、無量光明

  我們遇到一件好事,都希望這件好事能夠長久不變,可是沒有不謝的花朵,沒有不散的筵席。

  而許多不如意的事,我們也希望永遠不要碰上。

  事實不如意的事在生活中,總是不期而遇。所謂「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人意處無二三。」

  怎樣突破時空障礙,獲得無量的壽命、無量的光明?關鍵在照見五蘊皆空

  二、生自在

  生是受生,菩薩能夠隨類化生而得自在眾生隨業遷流六道輪回不得自在菩薩隨處而應,「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

  有受生的自在凡夫不具備這種自在,所以我們要照見五蘊皆空才可以逐步獲得受生的自在

  三、色自在

  色即物質菩薩能於物質轉變自在,非凡人所能為也。

  物質也可以理解為財富,我們都希望擁有許多財富,但真正有財富的,是極少數人。

  大多數的人都有自由支配物質的渴望,但是卻難以實現。

  我們要通過修行來消除妄想執著,消除不正當的追求。

  如果真正獲得了色自在,也是為了滿眾生願,而不是迷戀於個人的物質追求。

  如果我們為了個人的追求,永遠得不到色自在

  四、心自在

  心即心識,我們能隨意指揮心識。

  能夠讓我們的心隨順法的規律,順菩提心而發展,順著凈化的方向發展,就可以獲得心的自在

  可是我們凡夫連心在哪裡、心是何物都不知道,又怎麼能夠指揮這顆心呢?

  所以,一定要學佛法,學習《心經》,了解這顆心,才能指揮這顆心。

  五、智自在

  凡夫有無漏智,不但無智,更談不上自在

  這種自在都是菩薩境界,是菩薩生活菩薩存在的一種方式

  我們能觀自在,度一切苦厄,就能獲得某種相對的自在,並不是大自在

  「遠離顛倒夢想」、「心無掛礙」、「無有恐怖」才能獲得壽自在、生自在、色自在、心自在、智自在,那才是自在

  南無阿彌陀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