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七支供修得好的話,就可以積累功德資量

  首先要選擇該受幾條戒律就像居士戒時,要選擇受五條戒還是只受其中的兩三條戒一樣,受菩薩戒也有三種選擇。上等根基的人可受比較廣的二十條;中等根基的人受四條戒,但每一條又可分為二支,所以總共是八條戒;下等根基的人可以先受一條。

  這條戒是釋迦牟尼佛為一位國王而特別宣說的,但並不是受這條的人都必須是國王佛陀當時只是考慮到國王公務繁忙、時間有限的情況而制定了這條戒,所以,在時間能力不允許條件下,每個人都可以受持這條戒。這條戒並不涉及行菩提心,只是一個菩提心

  戒條的要求,就是在內心深處要有一堅定不移的決心——從現在起為了度化一切眾生誓願成佛!有了這個決心,就是最簡單、最起碼的一條戒,再加上發誓縱遇命難也不捨棄度眾生的決心,這個決心就是願菩提心的戒體。

  發心與戒體該如何區別呢?前者——為了度化眾生誓願成佛發心;後者——發誓絕不捨棄度眾生的決心是戒體。如果無法受八條或二十條的戒,則只受願菩提心的戒也可以,但這是最下等的受戒。如果能生起菩提心,則八條戒或二十條戒在意義上並沒有太大的不同,有的只是數量上的差別而已。作為一個大乘修行人,要守持八條或二十條戒應該不是很難,所以,我們最好不要只受一條戒。至於究竟受八條戒還是二十條,則可由個人選。

  一旦完成了前期的預備工作,並確定好所受的戒條內容就可以正式受戒。此時如能在善知識受戒是最圓滿的,如果實在沒有大乘知識,則通過自己的觀想菩薩戒也是可以的。具體方法是:在自己前面的空中,觀想諸佛菩薩及善知識,至於分布方式,則可按照五加行中的皈依境來觀想,因為在皈依境中,就包括了十方諸佛菩薩以及金剛上師。在非常清楚地如此觀想之後,又該在觀想的佛菩薩做什麼呢?首先作七支供,因為,要使自己心中生起菩提心的話,就需要有因緣,這個因緣就是積累資糧。

  以前阿底峽尊者進藏傳菩薩戒時,當地的高僧大德人手中只拿著一條小小的哈達去受戒,阿底峽尊者就說:「你們的供品太微薄了,這樣是不可能生起菩提心的!」這句話就說明,如果沒有積累資糧,菩提心就無法生起

  如何才能積累資糧呢?是否要發了大財才能積累資糧呢?不是。其實,最好的積累資糧的方法,就是供曼茶羅和七支供,因此,在接受菩薩戒前,先要積累資糧,而此處所講的,主要是七支供。在《普賢行願品》及加行儀軌中,都有不同層次的、或廣或略的七支供,如果七支供修得好的話,就可以積累廣大的資糧,所以先講講七支供的修法

  平時頂禮有很多不同的對境,但此處就是向諸佛菩薩及善知識頂禮頂禮方法以前講過,現在只簡略地說一下:頂禮時先合掌於胸口,以表示對佛菩薩恭敬;然後合掌放在頭頂發旋兒處,表示向佛菩薩及善知識的身頂禮,同時清凈自己以身所造的殺盜等罪業;再合掌於喉間,觀想向佛菩薩的語頂禮,同時清凈自己以口所造的妄語惡語等口業;最後合掌於心間,觀想向佛菩薩智慧頂禮,同時清凈自己以意所造的罪業;接著五體投地,觀想向佛的身、語、意、功德事業頂禮,以清凈自己阿賴耶識中非常細微業障

  觀想自身不僅是一個,而是變成無數個,並且不僅是自身,而是偕同天邊無際的眾生,同時以身語意向佛菩薩及善知識頂禮。在磕頭的同時,還需口中念誦對佛菩薩及善知識的讚頌詞(任何讚頌詞均可),並在心中念佛菩薩、善知識功德,如此即是身口意三門一致的頂禮。能這樣完整地磕一個頭,其功德都是不可思議的。如果沒有這些觀想,只是形式上作個頂禮,就沒有太大意義

  南無阿彌陀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