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宗鏡錄略講下冊(第五十三章)01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五十三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五十三章面目悔向鏡底討01

  若能就旨圓融自無取捨,則塵塵合道,信行同法行之機,念念歸宗,教門等觀門之旨,如是則無一心可照,誰執觀門,無一法可聞,孰論教道,方入宗鏡與此相應,未達斯門終成隔礙。

  這一是說,若能把佛法宗旨教理完全圓融了,自然沒有取捨分別,那麼也就能『塵塵合道』,人世間世俗上的事,都合於佛法道理。信佛法的行為與佛法本體的功行都是同一個東西,念念皆歸到佛法里,無所謂教理無所謂方法,教門與觀門的宗旨都一樣。如是,則無一心可照,誰來執著觀門?無一法可聞,如何論教道?如此方人宗鏡,與之相應,如果未能通達這個道理,終究還是有障礙阻隔。

  且教中具述有二種修行人,一是信行,二是法行。薩婆多明此二人位在見道。因聞入者,是為信行;因思入者,是為法行。

  『且教中具述有二種修行人,一是信行,二是法行』。佛告訴我們教理中,關於修行的正路有兩條:一是『信行』,由信念修行;二是『法行』依佛法釋迦牟尼佛涅槃後,佛弟子分成很多派,對修持方法各有不同看法,這里提到薩婆多派和曇無德派。

  『薩婆多明此二人位在見道』。薩婆多派的理論認為,光從信行而入道,或依佛教教法悟道,這兩種人初步的程度在『見道位』。懂了這個理,或見到空性,是見道,然見了空性,破了我見、邊見,但思惑沒有斷。貪嗔等習,以及習慣性的思想殘餘這個力量還沒有達到空,換言之,空只切掉了一半障礙。古代有一位悟了道的人去見一位大師他對自己有點懷疑,雖然見了道,還是有困擾。這位大師告訴他,這就好比把窗子戳破一個洞看天空,空是空,但只是一小孔,要慢慢把窗子打開,房子也拆掉,在高山頂上、半空中看空又不同,這還得靠功力慢慢增加。一般人修持,為什麼有困擾呢?因為教理不通,不去研究經教。我經常拿一個比喻告訴大家,你們看過點蠟燭了嗎?(也許千百年後看不到了)蠟燭雖然在燃燒,黑煙也同時不斷地冒。懂了蠟燭燃燒的道理,你有一定力,如同燭火的亮光,煩惱猶如黑煙儘管讓它冒,沒有關系,你只管亮光,不管黑煙,慢慢使它消掉,此所謂漸修。但漸修與頓斷、頓悟又不同了!

  薩婆多派認為這種信行是法行來的,位在見道。

  『因聞入者,是為信行;因思入者,是為法行』。因為聽到、看到佛經而進入這個境界這叫信行,因信而修行。因參話頭、或念佛、或修止觀法門而來的是『思入』,這個叫法行。這是佛涅染後小乘說一切有部——薩婆多派的看法

  見道是菩薩行的序曲

  曇無德雲,位在方便,自見法少,憑聞力多,後時要須聞法得悟,名為信行;憑聞力少,自見法多,後時要須思惟得悟,名為法行。

  曇無德派認為,見道有信入的、有法入的,只能說還在『方便位』而已。曇無德派給這兩種位階的評價不高,換言之,只是預備生或旁聽生,還沒有成為正科生。什麼理由?『自見法少,憑聞力多』,自己悟到的少,多半憑籍佛或祖師悟道的理論的幫助,而又懂了一點,那是靠人家、靠老闆那裡借來的錢,這老闆是釋跡牟尼佛,自己真賺到的本錢太少。那麼,這一類人,以後還要慢慢用功將來『聞法得悟』,忽然聽到善知識的指導,或者看到佛經一句話,突然徹悟了!才談得上是信行。

  假使『憑聞力少』,經典看得少,聽善知識指導的機會少;『自見法多』,靠自己悟過去這一方面道理的多,那麼,這一類路線的,將來還要『思惟得悟』,自己必須好好地參究,才能真正徹悟這一種人謂之法行。

  曇無德派是律部中的一派,對『信行』和『法行』的判別如此。然而曇無德又認為,即使到了此一境界也不過進入菩薩方便位而已!所以,學禪宗的要明白,何況沒有真悟,就算是悟了,也不過是『方便位』而已!還只是行菩薩道的前奏,不要以為悟了道,就顛狂起來,最後只是一個嘴巴厲害,變成言字旁誤,要曉得此時還在方便位上。

  薩婆多與曇無德兩派理論,對信行和法行的判別,看似有差別,其實並無多大差別。『見道位』,並非見道就行,譬如我們看到銀店裡的金剛鑽,難道『看到』了這個戒指就是我的嗎?不是的。此在『見道位』,我們還得一毛一毛賺,賺夠了幾十萬再把戒指買回來套在手上。即使套在手上也還不屬於你的,算不定明天小偷走了也會掉的。所以,見道位也等於方便位,還不是你的,教理要搞清楚。

  因此自己用功的人,自己到了什麼程度?何必隨時要老師!有時我被問煩了,什麼老師老師,我死了你怎麼辦?你也要活下去,自己走路,為什麼不把教理搞清楚呢?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