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佛門的第一步是什麼?應從皈依三寶著手

uploads/content/2022/may/9c755b47a3b06b4e4deabf42b1030b34.jpg" />

  在當今時代,很多燒香拜佛的人,並未受過三皈依,卻自稱是佛教信徒。我們雖不必否認他們的信仰,但按照佛教戒規的要求,如要信佛,應從皈依三寶著手。皈依三寶雖為進入佛門的第一步,但如不走第一步,豈能走出第二、第三步?要走第二、第三步,必定先從第一步開始。佛弟子的次第,是以所受戒法的層次而定,皈依三寶,是最先入門的基層。在家居士分為三皈、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一切戒皆以皈依三寶為根本。皈依三寶既是入佛信佛的第一步,佛教不舍一切眾生,故對請求皈依者的尺度放得特別寬:六道眾生,除了地獄之中受苦太大太多者無暇皈依三寶外,其餘的不論人、天、神、鬼、畜,只要發心皈依佛教無不接受。

  還有人以為自己已有看經的能力,自己可以直接向佛經之中探求成佛之道,所以不必皈依,同樣可以得到學佛的受用。這在理上說,似乎可以通融,但從事相的規制上說,那就錯誤了。佛經是由佛陀所說也有是出於佛的弟子所說),再由佛的出家弟子們結集成編,傳之後世;如說只知佛經而忽略了說法的佛寶,以及流傳法寶的僧寶,充其量,只是皈依法寶這是忘恩的行為。佛教雖以法寶為主,解脫之道,皆由法寶流出,但是法寶之產生,必須佛寶與僧寶為之完成,所以三寶是不能分開的。

  受皈依,既是形式上的問題,更是心性上的問題。受皈依時,不僅口中念著身體拜著,心裡還得想著。主要還是在於心的領受——納受三皈戒體,戒體須由先已受了皈戒的人,師師相傳,這是法統的一脈相承,在凡夫而言,不能無師自證,所以在正常情況下皈依不得在佛菩薩前自誓自受,更不可以只交一張像片辦個皈依而不舉行儀式。由此可知,求受三皈依庄嚴性和重要性了。

  有些人尚未信佛,但對佛教頗有好感,他們卻不願意馬上皈依三寶,由於教理不明,他們唯恐皈依之後,會受到約束,或者認為皈依之後會無法擺脫,所以他們對皈依持謹慎觀望態度。但是,學佛必須從皈依三寶著手,如果僅僅觀望,終究是站在門外,想在門外多懂一些佛理,那是不切實際的。佛教智慧宗教佛門不是牢籠,而是解脫大道皈依之後,如會受到約束,佛門也就不能稱為解脫之道了。佛教固然希望人人皈依三寶,並自皈依開始,一直走向成佛之境。但假使由於根機的差別,不能接受佛法的勝義,不能如法遵行的話,皈依受戒之後,也可放棄信仰而舍戒走出佛門佛門來者不拒,去者自由,一切無礙。尤其難得的,走出佛門之後,佛教慈悲之門,永遠開著,隨時歡迎浪子回頭。

  把牛奶積儲在牛的乳房裡:從前有一個人要在一個月以後宴客,需要大量的牛奶,所以要在事先預備起來,使臨時不致缺少供應。他心裡想:“如果把牛奶從牛身上取下來積儲,就需要有很大的木桶,而且也應該考慮到把牛奶放在木桶日子久了容易壞。不如把它放在牛腹里,到宴客那天一併來取,那就既省事,又可吃新鮮的牛奶,不是再好沒有了嗎?”因此,他就把他所養的那一頭奶牛和正在吃奶的小牛分開,也不每天去擠奶了。一個月以後,宴客日子到了,他就把奶牛牽來,正要取牛奶,使客人們喝到新鮮的牛奶,可是不論怎樣用功,一滴牛奶也取不下來,當場給客人們譏笑了一頓。

  這個故事比喻:那些對佛法有好感,想學佛卻又表示:“我現在很忙,等我有了錢,等我有了閑,等我拼出個成果,等我五十歲以後……就可以一心一意地學佛修道了”。可是,將來幾時來?陳健民先生有言:“汝若說出離也要個時節因緣,等我三年五載,料理家事,再行出離可也。請問你自己有何把握再活三年?閻王可准你請三年五載的假期否?”我們並沒有真正認識到無常布施也好,持戒也罷,都想著等我有條件再好好去做。其實,現在若沒有,以後恐怕也不會有。破滅,會比將來來得更早一步。對該做的事我們應該把握時間,及時來作,否則不就和那個把牛奶積儲在牛的乳房裡的愚人一樣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