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content/2022/may/a181a3f4093a1826af160902fc43f91d.jpg" />
根據佛制的戒律,僧眾應當於每月望、晦(農曆十五日、三十日)兩日齊集一處,共誦《戒本》,自我檢查有無違犯戒律之事。如有違犯,便應按照情節輕重,依法懺悔。懺:是梵語〖懺摩〗的簡略,意是請予容恕。這一行事叫做【布薩】,義為〖長養〗,意為可以斷惡長善。漢地稱此為【誦戒】。
在全年之中,自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這三個月中,應當定居在一寺中,專心修道,不得隨意他往。此叫做【安居】,又叫【結夏】、【坐臘】。如因事延緩,最遲也應在五月十五定居下來,這叫做【後安居】。在安居日滿,即七月十五,僧眾仍應集合一堂,任憑他人對自己檢舉一切所犯輕重不如法事,從而懺悔。這叫做【自恣】。經過自恣以後,受戒的年齡算作增長一歲或是一臘。這是計算戒臘的日期,所以坐夏也叫做坐臘.
在一年之中,佛教最大的節日有兩天:一是四月初八【佛誕節】;二是七月十五【自恣日】。這兩天都叫作【佛歡喜日】。在佛誕節要舉行【浴佛法會】。就是在大雄寶殿用一水盆供奉太子像【即釋迦牟尼佛誕生像】。僧人及信眾以香湯沐浴太子像,作為佛陀誕生的紀念。〈這太子像是數寸高的童子形立像,右手指天,左手指地。佛教傳說:太子初誕生時,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言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原來印度的習慣是尚右,所以右手指天,但是中國漢地的習慣是尚左,因此中國漢地所造太子像多半是左手指天,這是不合佛制的。
東南亞國家的佛教,大都是上座部。他們根據上座部的傳統,以四月十五日【五月月圓日】為佛誕日,同時也是佛成道日、佛涅般日、佛出家日。中國藏蒙地區也如此。佛成道以後,經過四十九日到鹿野苑,為五比丘開始說法。由四月十五日算起,經四十九天,到六月初四日為佛初轉法輪日。教徒此日應到寺院旋繞佛塔。又佛誕生後七天,佛的生母摩耶夫人便逝世而生在兜率天。傳說佛成道後,曾經有一年至兜率天安居,為母說法三個月,然後由天上從三道寶階下來人間,這便是九月二十二日。這天稱為【天降節】,各寺要舉行紀念儀式。此節在斯里蘭卡、緬甸等國也盛行。
七月十五日要舉行【盂蘭盆會】。這是根據西晉·竺法護譯的《佛說盂蘭盆經》而舉行超薦歷代祖先的佛事。據該經說:目連(佛弟子中神通第一)的母親死後生為餓鬼,目連盡自己的神通不能救濟其母,佛告以要在每年七月十五僧自恣日時,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自恣僧。以此功德,七世父母及現生父母在厄難中者,得以解脫。在漢地,最初舉行此儀式的是梁·武帝。(見《佛祖統紀》)。其後大概在民間普遍舉行。到了唐代,每年皇家送盆到各官寺,敬獻種種供養,並有音樂儀仗及送盆官人隨行。民間施主也同樣如此。(見《法苑珠林》)。所謂設高位、建巨幡,嬈吹歌舞,旌幢觸天。是日百官迎拜導從,每年如此。【盂蘭】是梵語,義為倒懸。盆是漢語,是盛供品的器皿。言此供具可以解先亡倒懸之苦。唐時盂蘭盆供極為奢麗,往往飾之金翠。(見《大宋僧史略》)。當時長安城中諸寺七月十五日作花蠟、花瓶、假花果樹等,各競奇妙。常例皆於殿前鋪設供養,傾城巡寺隨喜,甚是壯觀。(見·日本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
到了宋代,便不是以盆供僧,為先亡得度,而是以盆施鬼了。採用道家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的傳說,印賣〈尊勝經〉、〈目連經〉。燒冥紙、衣服等等。請戲班搭台演戲,唱目連救母。一時成為流行。觀者倍增(見《東京夢華錄》)。後世更有放河燈、焚法船之舉(用紙糊船形,船上糊有鬼卒等)。這些都是民間習俗。
根據佛經中說:釋迦牟尼佛的誕生、出家、成道、涅般同是四月初八日。但是漢地習慣以四月初八為佛誕日;二月初八為佛出家日;十二月初八為佛成道日;二月十五為佛涅般日。在佛誕日舉行浴佛法會;其他三日也要在寺院舉行簡單的紀念儀式(上供)。特別是臘八日,煮臘八粥以供眾,已成為民間的菩通習俗。
除此以外,漢地又流傳一些不見經典記載的諸佛、菩薩誕日。如:正月處一是彌勒菩薩的誕日;二月二十一是普賢謳頌的誕日;三月十六是准提菩薩的誕日;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薩的誕日;七月十三是大勢至菩薩的誕日;七月三十是地藏菩薩的誕日;九月三十是藥師菩薩的誕日;十一月十七是阿彌陀佛的誕日。特別是二月十九日觀音誕日;六月十九日的觀音成道日;九月十九日觀音出家日。更是熱鬧非凡,香客雲集,香煙繚繞。這些節日的傳說從何而起?很難考定。
另:這些佛菩薩中,除彌勒菩薩、文殊菩薩是和佛同時代的印度人外(其生卒年月亦不可考),其餘佛菩薩都是佛所稱贊過的他方世界的佛菩薩,根本不可能用此世界的歲月時日來推算其誕日,何況也無歲月的記載。或有傳說:永明延壽禪師的生日是十一月是七日,而以永明為彌陀化身,就以此為彌陀誕日;正月初一日是布袋和尚誕日,而以布袋和尚為彌勒化身,就以此日為彌勒誕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