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賢老和尚的故事:謙虛恭敬

  海賢老和尚看這個世間什麼都好:順境好,逆境也好;善緣好,惡緣也好,沒有一不好一切都好。 他曾告訴弟子們:「在我眼裡,一切都好,沒有啥不好的。見啥都說好,見啥都高興,心裡才能經常充滿法喜,心裡才能清凈,才無煩惱,才不生氣恨人。沒有這好那壞之分,也沒有這好吃、那不好吃的,一切都隨緣,心裡就安心踏實了!」

  他對一切人事物沒有分別心、沒有執著心;心裡清清楚楚,知道一切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哪有不好? 又何況《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樣說來,就更不能輕視別人,小看別人了。 所以,在生活中培養自己謙虛的品德,沒有傲慢,對一切人都尊敬,對一切人都歡喜清凈平等心才能現前。

  老和尚一生沒有毀謗過人,沒有批評過人。 《無量壽經中說要「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海賢老和尚做到了,一生沒有說他人的過失,沒有看不起誰,對人一律是真誠恭敬(恭敬裡面有謙虛),這是佛的教誨,海賢老和尚身上統統具足

  中國人講禮,禮中最重的就是威儀。 「曲禮曰: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禮記·曲禮》中這幾句話,把禮的精神講絕了。

  「毋不敬」與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條「禮敬諸佛是一個意思,都是一句就先講要一切恭敬,由此可知,世法、出世法的教育,都是以禮敬奠定做人的基礎。 老和尚見什麼都好,見什麼都高興,真的是「毋不敬」!

  釋迦牟尼佛常說的十善業,包括身業、口業和意業,「毋不敬」是意業,心裡存著「孝敬」二字,對人、對事、對物常保著恭敬之心,不敢有絲毫的輕慢。 為什麼要恭敬?因為整個宇宙和自己是一體。 一切法是從自性生,自性真心,是理體,換句話說,一切法跟自己的關係是一體。

  「儼若思」是身業,就好像自己很專心地在思考一個重大的問題,態度很嚴肅,這是講身要端莊、莊嚴。 說話要「安定辭」,言語肯定、柔和這是口業。 對待我們的言語佛經告訴我們要「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這就安定辭。

  這三條做到了,效果就是「安民哉」,家庭安和,社會安穩天下太平。 這幾個每個人能做到。

  《禮記》上接著說,「敖不可長,慾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否則便與恭敬心相違。 內心如恭敬,人自然就謙虛,自然放下慾望。 只有與清凈心相應了,與道德相應了,孝敬才能落實,才能產生作用

  老和尚生前的一年,說到當家的話題時,老和尚對一位居士說:「咱不識字,咋去當家?……我現在光念我的佛。」我們這個年代佛法衰了,居然還有為一個小廟爭做住持、爭做當家師的,海賢老和尚謙虛,沒有拿自己當老大。

  恭敬別人的人有福,謙虛的人有福。 《易經》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是有吉有凶,好中有壞,壞中有好,唯獨有一卦只有吉沒有凶——六爻皆吉,這卦叫謙卦。 易學家解讀此卦:得此卦者,吉利平安萬事可達;謙虛忍讓的人前途大好。

  謙卦的卦像是「地山謙」,上面是地;下面是山,山在地下,內高外卑,居高不傲,這是謙的意思。 所以無論我們是否智高、德高、行高,對一切人、事、物所表現出來的應是謙虛,是樣樣不如人。 把這個道理用在生活上,我們就會對任何人——包括最愚痴的人業障深重的人,都謙虛恭敬

  海賢老和尚具足謙虛、恭敬真誠清凈這是福德;老實、聽話、真干,這是他善根;他的老師傳授他一句佛號這是緣:人具足這樣的善根福德因緣,怎麼會不成就!

  老法師在講經時說,依他的判斷,海賢老和尚二十出家後,念上三年,就能得到功夫成片。 得到功夫成片,就意味著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肯定見佛,這是凈宗學人目標。 如果這時還有壽命,自己不要了,求佛帶他到極樂世界,沒有問題;如果再多念上三年,他能得事一心不亂;再有個五年,他可以得到理一心不亂這是最高的境界了。

  所以老法師判斷,海賢老和尚證得的,跟禪宗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應該在同一個階層,他證得時間應該是在四十歲上下。 證得這個地位,往生極樂世界,他已經是實報土往生也就是三輩九品往生里的上輩上生。 這是成就不可思議!恭錄自《海賢和尚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