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行、住、坐、卧皆是坐禪,六祖偈頌

   作為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的這四句偈,其禪意深遠令人回味。這首偈的首聯是闡述空門自性不動。雖然入世、出世,但自性如如不動不修善的意思是修善而心不動不著相。無念的理解不能望文生義,「無念」不是心中一片死寂,如同無情草木亦不是閉目塞聽、拋棄感知。放棄思索、除去想法,便與參禪悟道之修行過程背道而馳了。

  無念的涵義可以從體用兩方面來概括,一是不染塵境之心體,二是不受拘系、應用無礙之自在無相,是對「心」本然清凈狀態的說明。在現象世界中,客觀事物千差萬別,在主觀價值判斷上也有善惡是非之殊異,凡此種種都為障道因緣

  在人們眼中修善即是相,毫無執著。首聯闡述是任運,頸聯闡述的是騰騰。任運騰騰,騰騰任運,游戲神通來去無礙。 「寂寂」是一切法空。「斷見聞」是代表見聞、感知樣樣都有,但不著相,也不其所動。最後一聯闡述,入空、無相、無願三昧而任運自在

  這四個法門,一個空門,一個有門,一個「亦空亦有」門,一個「非空非有」門。慧能以直心為參禪修行關鍵,直心也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之心。「三無法門」的修持目的,在於徹底破除妄想、分別與執著,通過清除情、塵、意垢、二邊見解隨緣應物,道法通流。慧能強調在世間修持實踐,最終仍是以超越三界,直登佛地的究竟解脫為指向的。

  慧能唐代僧人禪宗的南宗創始人,佛教史上稱為禪宗六祖。或稱惠能俗家姓盧。聽人念《金剛般若經》,頗有心得,得知經文是黃梅五祖處所傳,於是立下了拜師的志向。五祖為選取法嗣的弟子,傳法付衣,命弟子作偈。

  上座弟子神秀主張漸悟,將其偈上呈給弘忍。大師認為以為其未見本性,不傳衣法。慧能主張頓悟,讓人代書作偈。此偈得到弘忍的贊許,於是密授法衣慧能害怕別人爭奪法衣,回到嶺南後隱居避世十幾年

  後來慧能來到了法性寺,在菩提樹下為剃度、授具了足戒。慧能大師菩提樹下為大眾開示禪門,說「般若波羅蜜」法。第二年,辭別眾僧回到曹溪寶林寺。唐中宗下召,改寺名為中興寺。慧能圓寂後,遺體在曹溪南華寺供奉至今。

  慧能強調「道由心悟」,參禪不應執著於坐禪的形式,更重要是自見本性清凈,自修自行。禪宗之禪側重於由主體心性的涵養而引發的禪悟,在禪修的方式上,亦由單純的坐禪靜思,轉變為一種在日常行事過程中的生命體驗。修行並不限於靜坐,認為行、住、坐、卧都是坐禪。

  從禪風上形成「南頓北漸」或「南能北秀」的關鍵,這已有禪宗史已有結論。慧能從黃梅得法後隱遁嶺南,後到曹溪的弘揚佛法;而神秀為當時北方禪學之翹楚,並藉助朝廷支持擴大了北宗的影響,確立了其優勢地位,從而形成了「南能北秀」之局面。

  天寶年間所爆發的安史之亂,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此時的社會政治環境更加劇了禪宗內部爭奪正宗法統的緊張慧能卒後近百年正值唐朝國力由盛而衰之時,其間慧能南宗的勢力迅速發展起來,並逐漸超過北宗。唐憲宗敕謚六祖慧能「大鑒禪師」,此時南宗才成為禪宗的正統。

  南無阿彌陀佛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