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母洞:朝聖五台山必去的能脫胎換骨之古洞

  相傳,佛母洞所在的山巒是座空寂的山峰,山下有個叫黑龍池的山村,村裡有個農戶的兒子十二歲便開始到外村去上學,每天都由母親接送。

  這年盛夏的一天,天下起了瓢潑大雨,母親拿著雨具到村口去接兒子,但當她剛走到村口,就見遠處突然出現了一片燈火。她正在納悶間,兒子卻已站在身邊了,而且渾身乾爽沒丁點淋濕的痕跡

  他便奇怪地問兒子怎麼回事?一問才知,原來兒子天上都要經過一個石洞,一旦他放學晚了,就會有位老婦人從洞內走出,送他回來。今天又是那位白發老婦護佑兒子未受暴雨之苦

  聽了兒子的話,母親次日一早就上山,果然看見有一石洞,而且那洞口酷似母體。這時,那母親恍然大悟那位白發老婦莫非是位神仙?

  很快,這事就在村子裡傳開了

  人們紛紛上山朝拜並有人鑽進洞里發現,這洞口小肚大,猶如一個仙葫蘆,而且大洞里邊套著的小洞內,由外向里呈彎曲管狀,恰似人體胸腔。兩側岩石呈紅色,肝、肺、心等五臟一應俱全……

  久而久之,人們就給這洞取名「佛母洞」,常常有人鑽洞禮拜,祈求消災免難,脫離疾苦。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

  此身不向今生渡,更向何生渡此身!

  在佛教聖地台山,有一處聖境靈跡,它就是佛母洞。佛母洞聲名遠播,佛教徒到五台山朝拜,遊人到台山覽勝,都把登臨佛母洞作為一件幸事、快事。這正是:名山有聖跡,石洞天然生。佛母洗世塵,重生新乾坤

  唐代,五台山佛教達到極盛。有佛寺360所,其中規模宏麗者70餘所。宋、元、明、清以來,五台山屢有重建和新建寺宇。在源遠流長的五台山佛教歷史上,到明代,佛母洞作為一處佛教靈跡和佛寺,示現於世。

  據《清涼山志》載:「嘉靖末,道方者,夜遊至此,見神燈萬點,既出旋入。方隨入,見玉佛像,森列其中,穹隆深迥,進里許,黯然聞波濤,悚怖不能出。念觀音名,願造像,忽見一燈,尋光得出,乃造石佛於洞口。」後來又在洞外建寺,取名千佛洞,又名佛母洞。

  佛母洞被列為五峰靈跡之一,起於明朝嘉靖年間道方法師夜遊至此,見神燈萬點。閱覽《清涼山志》,可知五台山顯神燈並非一時一地。《楊准見神燈傳》曰:明萬曆丙午四月,太監楊准奉使五頂進香,至南台,「於時夜景寥寥,群峰黯黑,澗下一燈,飛來懸空」,「所對一燈,分成十燈,俄爾之間,分十為百,有頃分百為千。眾禮佛、念佛,忽見千山草樹,萬燈交照,成光明網」「須叟漸收為百為十,乃至為一,化為大圓光」。凡此奇遇,實為居士虔誠朝禮所感。至於道方法師入得洞內,「見玉佛像」,「進里許,黯然聞波濤」,則是誠心正念而有感應。這樣的事例,在《清涼山志》中有多處記載。如《道義入金閣寺傳》曰:唐朝時江東道義法師,在衢州的龍興寺出家開元24年,與杭州僧人普守一同到五台山朝禮。「二人同至南台西北嶺畔,見一老僧,神采嚴峻,須發皓然,乘白象循嶺而來第二天復尋嶺上,見乘象老僧拄杖而來老僧告訴道義繼續前行,他返回後相邀。二人經行林中,「忽見童子,黃衫麻履,自東林出」,「義欲呼伴,望之不見,遂隨童子,東北宛轉百餘步,忽見金橋,義即隨登舉首望之,大寺一區,三門,堂殿僧舍垣牆,普皆金色中有飛閣三層,金焰騰輝,眩神奪目,唯地乃碧琉璃成。......後人於此地建金閣寺焉。」道義入金閣寺與道方入佛母洞有「異曲同工」之妙,都為至誠朝聖而有感通。道方「見玉佛像,森列其中」進入聖人示現聖境,見玉佛容,威儀穆穆,望之儼然。而「進里許,黯然聞波濤,悚怖不能出。念觀音名,願造像,忽見一燈,尋光得出」,乃是一心正念,物我兼忘,精誠所至,才有此奇緣,感菩薩顯應。

  道方「乃造石佛於洞口」,便是佛母洞建寺之始,從明朝嘉靖年間至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了。佛母洞現存的四尊明代石雕佛像,成為該寺珍貴的歷史遺跡,同時也是該寺起源和延續的佐證。

  佛母洞分為外洞和內洞,大洞套著小洞,外洞闊大,洞口敞開,高約3米,寬1米多,進深幽暗,由外而里漸漸收縮,在盡頭的洞壁有一小口通入內洞。內洞的構造非常奇特,洞口距地面半米左右,扁圓狹窄,呈彎曲管狀,斜向上延伸1米左右,即進人葫蘆形狀的洞腔。這個扁圓石孔剛好能容一人爬鑽而入,洞腔里可容納五六人。內洞有乳石及石筍,洞壁石色斑駁,形狀凸凹,猶如人體五臟六腑形樣。特別是洞腔右側乳白色條紋,和人體脊椎骨、肋骨一樣形象逼真。

  正因為內洞天工巧成,示化為人體內形,所以稱為「佛母洞」。鑽洞意為「投胎佛母」,出洞意為「佛母重生」。

  佛母洞靈跡,與佛教經典所載釋迦牟尼誕生情形十分吻合,洞腔顯示為人體內形,右側乳白色脊椎骨、肋骨形樣石色,說明洞口恰好處於右脅區域。這與佛傳故事中的菩薩白象從右脅下入胎,太子右脅下誕生完全巧合,故而佛母洞成為示現佛母摩耶夫人誕生釋迦太子的靈跡,也使眾生有緣,能夠像太子那樣接受佛母的恩育,體驗新生過程,感受一種獨特的佛緣。如此「造化鍾靈秀」,實為世所罕見。可以說,這在中外佛教靈跡中是獨一無二的,是佛法應化的奇妙的「神來之筆」。

  佛教經典認為,佛母不僅是指生育釋迦牟尼佛的摩耶夫人,還指文殊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原本久已成佛,且為諸佛之母,但為方便教化,普度眾生,乃倒駕慈航,化作菩薩,協助釋迦牟尼佛弘揚佛法,與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並稱為四大菩薩

  佛傳故事載,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成佛以前,多世示現輪回天上人間。度化眾生

  五台山作為文殊菩薩的度化道場,「大千世界自然萬物造化自然大佛佛法無邊有情眾生清凈有情世界,五台山佛母洞的又一層含義就是: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三世佛母隨緣教化顯應之處。佛弟子把入洞出洞視為大因緣,得到像佛母文殊菩薩輔助釋迦牟尼佛那樣的護念。

  佛母,還有一含義,即佛法也。《大方便佛報恩經》曰:「佛以法為師,佛從法生,法是佛母,」又指出:「般若波羅蜜為生諸佛之母,故稱佛母。」《智度論》亦稱:「般若波羅蜜諸佛母,父母之中母之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為母。」「般若」者,「智慧」也;「波羅蜜」是「到彼岸」的意思。即:依憑般若智慧到達彼岸,獲得無上正覺

  《般若波羅蜜心經》體現了甚深大義。《心經》中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說一切法「緣起性空」。「色」就是色、受、想、行、識五蘊中的色,是指物質。任何物質現象都是緣起,它有相狀,有功用,但是它的相狀和功用裡面沒有常恆不變的主宰,所以說是空。然而空,不是指色外空,即物體之外的空,也不是指色後空,即物體滅了之後的空,並不是離開色而另外有一個空,故「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是緣起所起,不能有個不變的實性,所以說「色即是空」,唯其沒有實性,所以能遇緣即起,故「空即是色」。

  如此說來,以法為佛母,以般若波羅蜜為佛母,五台山佛母洞,意為佛法領悟之地。佛弟子登臨五台山佛母洞,不僅僅是祈求佛母加持,獲得一種佛教體驗,更能生發一種悟性,開啟智慧。這裡借用《五燈會元》的一段話:「老僧三十年前末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乃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體歇處,仍然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獲得最高最深的人真諦不離日常意識,而達真實佛性

  出洞方法

  乍看起來,佛母洞洞口十分狹小,成年人是無法鑽進去或鑽出來的。實際上,無論大小胖瘦都能鑽進鑽出。這裡介紹一下鑽洞的方法

  鑽洞時,脫去寬松的外上衣,取下隨身攜帶的硬物,左手在頭下方,右手在頭上方,雙臂舉直,緊貼頭部兩側,身體半側,頭、手先進,隨後蹬地的雙腿發力,右腿略微提起時,左腿繼續使勁給身體以反推力,同時腰部竭力蠕動前伸,當伸直的雙手夠著入口邊沿時,胳膊肘抵著洞壁往開撐,拉著身軀蠕動前伸。這樣只靠自身努力就能擠身而入。如果有他人相助,鑽洞時身體下面給以推力,加上自己腰腹部蠕動前伸,更能順利地鑽入洞內。出洞時,右臂在頭下方,左臂在頭上方,身體半側,頭、手先出,由於洞口是斜下的,僅靠自身腰腹部的蠕動爬行,就能頭、手先著地,出得洞外。

  按此方法進出,人的面部正好都是朝向東方。東方乃消災延壽葯師佛教眾生國土,也是旭日升起紫氣東來方向,喻示著新生、朝氣和光明,是最為吉祥姿勢。 

uploads/content/2022/june/479c8a88d95a761f1a4253aea9d3ddfb.jpg" />

  入佛母洞,即為投胎佛母,受其恩育;出佛母洞,即為佛母重生,脫胎換骨。凡來此者,誠如文殊菩薩所言:「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故而五台山佛母洞靈跡妙境,享譽海內外,朝拜五台山佛教徒、善知識者和遊人,絡繹不絕登臨佛母洞,虔誠發心,把入洞出洞視為大因緣,懇請佛母加持,消除業障,福慧雙增,獲大吉祥

  入洞之時,雙手合十,口稱「南無大覺佛母菩薩名號,恭敬禮拜,皆如所願。

  佛弟子、遊客前來佛母洞,領受佛母的恩育,沐浴在佛母的甚深大願下,定當有圓滿果報

  新年、生日或選一個吉祥日子,來佛母洞投胎重生,祈求佛母慈悲加持和護念,則一改以往諸多不利時運,流年轉泰,諸事順心。富貴順達者,可錦上添花,壽祿綿長。如能一年一次,連續幾年多次重生,能夠得到更多的體悟感應,種大福田,獲殊勝果。

  以父母所生凡夫身,來接受佛母的聖體恩育,成佛母的佛子、佛女。植成佛因,生時吉祥,死歸佛國,免墮惡道,往生凈土

  成年人來鑽佛母洞,在祈求佛母加持護念的同時,體驗到母親生育自己的艱辛和親情,更加生起父母的孝養之心。《心地觀經》雲:「世間一切善男女,恩重父母如丘山,應當孝敬恆在心,知恩報恩是聖道。」

  兄弟朋友在一吉祥日子,前來佛母洞,按照世俗的出生年月大小,順序入洞出洞,於是就有了共同的生日。佛母洞前,再現《三國演義》中「桃園結義」的情境

  有情男女,來此進、出洞,禮拜佛母,勝過海誓山盟,有情人終成眷屬。置身於此,便想到《詩經》中那歷經數千年而不朽的詠嘆:「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佛母洞情結,就是這般永結情緣,地久天長

  經商創業者,投胎佛母,佛母重生,更能深解佛教自利利他」的含義,經營有方,財源廣開。《中阿含?善生經》雲:「先當學技藝,然後獲財業。財業既已具,宜當自守護。積財從小起,如蜂采眾花。」「六損財業者:一者耽溺於酒,二者博戲,三者放盪,四者迷於妓樂,五者惡友相得,六者懈惰。」

  為社會服務者,在佛母的加持護念下,智慧有加,精進不懈,才德雙備,利益大眾,而得到地位尊貴果報。《法句經》雲:「一切為天下,建立大慈章,修仁安眾生,是為最吉祥。」

  求學人士,來此禮拜佛母,佛母恩育和加持護念,當增長智慧,勤奮努力,進入升學深造的嚮往之地佛教啟迪世人以研學的方法,《出曜經》雲:「雖誦千章,不義何益?寧解一句,聞可得道。」

  佛母恩育和加持,種種利益,不可盡言。如果在鑽佛母洞的時刻,許個心願,只要切合實際,加上自身的積極實踐,以配合佛母之加持,其願望定會實現。每年很多的還願者就是實證此文轉載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