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宗鏡錄略講下冊(第六十六章)01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六十六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六十六章 動心禪天遙01

  《宗鏡錄》四十四卷對於止觀方法也就是佛學修證的方法尤其是天台宗修止觀法門,已經整個做了一個結論。四十五卷則介紹華嚴宗的基本理論與修觀的方法永明禪師引用天台宗的佛學和《華嚴經》教理的真義,我們首先要注意!這些文字看起來容易懂,實際上卻不然!千萬不要因為文字上容易懂就輕易看過去,大凡受過教育、懂得中國文字、研究佛學禪宗很容易犯此通病,以為文字懂就認為懂了,問題很大。

  上次曾引用《華嚴經》:『於色塵中入正定,於眼起定心不亂,說眼無生無有起,性空寂滅無所作』,疏釋部他講到怎麼樣從眼根、色塵入定出定,我們曾經提過用看光的方法可以入定,然後怎麼從眼神經出定,繼續又說到事與理兩方面,所謂定的原則就是『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現在再來引用一部很傑出的論——《大乘起信論》,是修凈土宗、華嚴宗、唯識宗乃至一般研究佛學的必讀之書,幾千年來認為這著作是最了不起的。不過近代以來卻有梁啟超等一批人認為這部論是偽書,其理由是:中國人造的,因為文字寫得太好了。凡文字寫得太好的書都是假書,這一派的說法非常有意思,現在不討論考據的問題。

  如起信論雲,止一切相,乃至心不可得為止,而觀因緣生滅為觀。

  《大乘起信論》是釋迦牟尼佛過後六百年,佛教界一位了不起的大菩薩——馬鳴菩薩所作,因其出生時,全國的馬同時鳴叫,為紀念此一因緣而名之。馬鳴菩薩的文學造詣高,是印度佛教界的大文學家,他的修持更不在話下,《起信論》是一本有關修持學術性論著;而他的文學著作尤其是詩歌更是膾灸人口,當時流傳非常廣,全印度人民讀其詩歌、受其影響,得人生無常,十之八九都想出家、修道。國王下禁令也禁止不了,因此跟他商量不要再寫文章了,再寫這個世界就非世界了!

  《起信論》講佛學的基本道理,他解釋什麼叫止呢?止是修定,人怎麼得定?心念怎麼止?『止一切相』,注意這句文字!青年同學特別留意!像古文這種寫法,以外文來看,會認為不合邏輯。這句話可以兩頭解釋,『止一切相』就是停止了一切現象文字簡單,但是中文另有解釋,止就是得定那個境界,一切相,任何方法、任何事情都可以入定,『定』是一個原則,要到什麼樣的程度才叫止呢?這是第二個解釋。大家要留意文字,因為翻譯得太好,眼睛一晃好像知道了,翻過來一看並不見得懂。

  心專一與了不可得

  現在解釋第二個意思:一切相、一切方法都可以入定,念佛也好、修觀想也好、參禪也好……各種方法,得定是最基本的,但是初步如何先得止?心念之流如何停止、集中在一點?譬如大家打坐希望坐到沒有妄念,我們首先要弄清楚,假定坐到沒有妄念,只是假定,況且一般人很難真做到。假定坐到沒有妄念,那不是悟道也不是得道,正是一個止相,心念在一個沒有妄念現象上。一般學佛好像有個錯誤觀念,認為沒有妄念就是得道,那真是差了十萬八千里還不止!因此,對於這一點,首先要辨清楚。

  那麼,實際上的止呢?不一定什麼念頭沒有。譬如有念,念佛或者密宗觀想這是有念,你能不能止在這一念?如果不能做到止在這一念而起修,所有的功夫都是白作,不管你打坐得多麼好,至少臨死的時候抵不住了,抵不住身心四大分離的痛苦就如平常身體上一點小病痛你不能克服就是止不了,就是你受陰的這一念沒有止,那根本沒有用,你儘管打坐坐得好,同修學佛不相干。這個觀念首先要認清楚。

  現在回過來看,依據馬鳴菩薩大乘起信論》上說:『止一切相』,假使在一方法上達到止的境界,這當然是好事。『乃至』,進一步『心不可得為止』。剛說初步止在一個念上,不過是止的一個現象,這個現象是什麼?止在一個沒有妄想境界,還是『有心地』。地就是地步,還在有心的程度上。悟道人是達到『無心地』,才初步可與羅漢證果的境界相應。我們特別反覆解釋這些古文,提醒青年同學留意,不要認為自己看得中國字,要深入。他說在一切相上,用任何一個方法,假使能夠達到止的程度,甚至進一步,比任何一個止的程度還要高,到達心了不可得無心可得這個境界才可以說是得止。這是大乘起信論》告訴我們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