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三大經王揭示人生的三種極致智慧

  三大經王

  說的都是改造自己這顆

  好好照看你心念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

  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所以

  照看好自己的心就是良知

  憑良知做人行事

  立正念、行正道、做善事

  這就是人的本

  大乘佛教有三部公認的"經王",分別是《華嚴經》、《法華經》和《楞嚴經》。佛家有言: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富貴的《華嚴》。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師也說: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

  這三部佛家的最高經典到底說了什麼?那是人生三種極致智慧

  華嚴經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據說是佛陀悟道後宣說的第一部經典,含攝其全部教法精義,其中直接彰顯了佛陀廣博無盡、圓融無礙的因行果德,堪稱經中之海,無所不攝,展現出巍巍壯觀、不可思議境界

  對於人生,《華嚴經告訴我什麼呢?其實就是大家常說的那句話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句話就是解讀自華嚴,原經文是:三世一切諸如來,靡不護念初發心又說:如菩薩初心不與後心俱。

  我們為人處世,要永遠保持剛剛出來的那個心情。譬如年輕人,一出校門滿懷的抱負,滿懷的希望,但是入世一久了,挫折受多了,艱難困苦過了,或者心污染了變壞了;或者本來很爽直,變得不敢說話了;或者本來很坦白的,變成很彎曲的心理;本來有抱負的,最後變得很窩囊。

  一般認為,社會環境影響了一個人,實際上,社會環境不足以影響我們,如果自己有獨立的造詣修養,在任何復雜的世界,任何復雜的時代環境都會莊子說的"遊刃有餘",也永遠保持開始出來那個心情這是最高的修養

  儒釋道三家,都有個說法叫做永遠保持"初心",就是最初在開始的那個心理狀態,很純潔,不受外界環境影響染污,永遠保持那種光明磊落、坦白純潔,如老子所講的"如嬰兒"。

  所以《華嚴經》上佛說的,"初發心即成正等正覺",這句經典文字可以多種解釋第一個念頭看清楚參透了,就是菩提,就成佛了;也可以說最初動機出家,那個誠懇真誠的心永恆如此,就不得了,一定成佛。做人做事也是一樣,開始對這個人誠懇,對這個人有禮貌,對這個人好,永遠如初,那就不得了。最初的就是最後的;最基本的就是最高深的;最初的一念也是最後的一念。我們沒去注意這一點,往往有點所得後,反而把最初的丟掉了,不會回頭來,從基本上踏實做起。所以佛家有一句話:"出家如初,成佛有餘。"如果出家幾十年,都像最初那一念那麼誠懇的話,早就成功了。

  《華嚴經

  "菩薩發心時, 即成正等正覺"

  要檢起初心來。那個誠懇追求的心情,要保持下去,人不能姑息自己,一姑息就完了。大家都警覺,一切道理大家都要自己警覺反省。

  不論學佛還是做人,都是個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非常簡單兩句老古話,個個都會講,人人做不到。如果第一步不對,以後一切都會不對,你這個中心基本不打好,想求到高明的成就是不可能的,至少是不能持久。

  老子告訴我們"慎終如始",對這幾個字要好好記在腦海里,這是一生成功的大原則。他告訴我們,到了成功的時候,你要保持開始時的那個態度,那個本色。即使做了最偉大的事,登上了最高的位置,也要心中無事就像媽媽懷抱里一樣的平凡,那就真的成功了。

  更要知前因後果,不要因為成功就得意,因為學問事業成就而滿足得昏了頭。這樣馬上就會"幾成而敗",失敗了。在爬到最高的時候,始終保持開始時那個心情你就永遠是成功,因為你不自滿不驕慢,很平凡。"慎終如始,則無敗事",任何的成功不要滿足,永遠保持開始第一天那樣的心情,則永遠沒有失敗,永遠是進步的。

  《法華經》

  痛苦快樂、一念之間

  《法華經》,全稱《妙法蓮華經》,是佛陀釋迦牟尼晚年說教,宣講內容至高無上,明示不分富貴賤、人人皆可成佛。佛在《法華經》中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這一大因緣便是令眾生開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法華經》的最終目的,是讓所有眾生都能離苦得樂,得究竟的清凈

  《法華經》的智慧對於現代人有著特別的意義,深刻的價值

  如今,人心越來越迷茫,"煩躁""沒勁""懶得管",開始成為人們的口頭禪,外表嬉皮內心冷漠已成為現代人的基本特徵,人們寧願將熱情與精力付諸給虛擬的網路或是迷情的酒吧,也不願意給現實一個真切的表情人與人之間彷彿隔了千山萬水似的,一切繁華豪情的背後都是無所歸的落寞與恐慌。華美精緻的外表,也掩蓋不了現代人內心的迷離委頓。人們在追求物質快感的同時,卻感到了精神的急速失落。

  《法華經》中,以"如是"來表達世界真實,以"一念三千"開始解脫智慧對於現代人來說,這就是我不被這個物質世界綁架的最好自我防護方式

  "如是"是對世界真實最好的認知。所謂如是,就是一切本來就是這樣,好壞、美醜、對錯、禍福等等都是世界真實,人的喜惡拒迎只是人心基於一己的需要和欲求而產生的,與真實世界沒有關系就像句話說的:是你看錯了這個世界,卻怪世界辜負了你。

  苦樂參半,就是如實的生活相。忽喜忽悲,就是如實的人生相。有得有失,就是如實的人間相。陰陽輪回,循環往復,亘古如此。

  "一念三千",說白了,就是一切都在一念之間。一念喧囂,整個世界都是喧囂;一念清凈,整個世界都是清凈。如果每個人心懷慈悲,那世界就是凈土;如果每個人心懷嗔恨,那世界就變成地獄人心的扭曲是引起世界扭曲的根本因素人心決定了世界

  所以只要改變心念就可以輕松跨越煩惱清凈地獄天堂界限。秉持這種態度,才能建立起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人生觀,開創自己的幸福人生

  當代社會自殺已成為位居交通意外之後的第二大死因,調查結果顯示,"看不到生活的任何意義"是最大的自殺理由。大量的人即使沒到自殺這一步,基於相似的原因也是生活在不斷的痛苦之中。而將意義寄託於外在的生存和生活,卻是一種本末倒置,真正的意義只能從內心中求,從轉變自己當下一念開始。懂得"一念三千"的道理,多麼重要。

  《法華經》中對現實世界給予了極大的肯定,認為好好活在這個現實世界,就是一種修行和成長。"順於正法即是佛道",哪怕是我們生活中最簡單的清潔打掃,只要發心經營,認真對待,平等慈悲、安靜地去進行,就是一種真正的修行修為。我們只要認真地去做好每件事情,也是真正的修道。認真活,就是一種圓滿,一種自在

  人之所以不快樂,並不是自己缺少什麼,而是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和不了解自己的價值現實社會中,人們由於種種的不如意,而對自己的能力抱著懷疑,產生消極看法。《法華經》則告訴我們,心是自己的,自己可以做主,雖然人生充滿了各種痛苦,但只要我們願意,就能人生的遭遇和命運的主導權拿回到自己手上。

  《楞嚴經》

  心由我主,命由我立

  《楞嚴經》是佛教的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在《法滅盡經》上說: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其餘的經典跟著就滅了。《楞嚴經》也是一部著名的破魔寶典,尤其是末法時期的種種亂相,經中幾乎全都說到了,而且講得十分透徹、明白,並且指出各種對治之方。因此,本經更是末法時期眾生修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寶典。古人曾言: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楞嚴經》中佛講了三種相續世界相續人生相續、業果相續,詳細講述了世界眾生形成的真正原因,是眾生的一念無明妄動所致,妄念造業而產生業力業力影響和改變著這個世界。人們活在自己的妄心分別計度之中,活在無明夢裡,所以世界也像一場夢

  這對我們是重大的人生指引。

  在業果相續中我們可以認識到佛法因果觀的核心是業報輪回理論。此理論告訴我們,命運源於自力而非他力,是由自身行為決定的,而不是受神靈之類的外在力量所支配,業力面前,人人平等

  所以命運是由自己創造的,因此我們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明白了這一點,我們才能正確地對待人生。當面對不如意的境地時,不再恐慌無助,怨天尤人,而是積極高揚"命自我立"的進取精神,將人生的前途掌握在自己手中。

  人最希求的是幸福。如何才能使人生獲得幸福呢?古往今來人們只知道一味地追逐財富、地位、名利等等,以為擁有了這一就能獲得幸福,而事實一再證明,即使是那些富足顯貴的人,也依然煩惱重重並不快樂

  三種相續告訴我們,人們不能獲得幸福的真正原因,是人沒有對世界形成正確的認識,才產生出許多錯誤觀念有什麼樣的觀念,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在這錯誤觀念的支配下,人類想獲得真正幸福人生是不可能的。

  "趣求諸欲人,常起於希望,所欲若不遂,惱壞如箭中。"被慾望驅使的人對世間一切都想佔為己有,想使一切都從屬於我。卻不知我所涉及的愈多自我所受的牽制就愈甚,這樣怎麼會快樂幸福呢?所以,人類要想獲得真正的幸福,必須從觀念下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