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六十七章 佛國隨俗世還真05

  第六十七章 佛國隨俗世還真05

  分別心是般若

  『故分別事智即是無生之智』,注意!一般人學佛以後都害怕妄念,換言之,害怕分別心。這種學佛犯了一種毛病:不從智慧上、事觀上著手。他告訴你『分別事智即是無生之智』,分別智就是道智,沒有它,你還成不了道呢!就是這麼一件事,吃飽了飯,嫌飯討厭,沒有飯你飽不了肚皮。年輕入[人]學佛說沒有分別心就是道,我反問,那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講那麼多啊?釋迦佛講的是菠菜(般若),我問菠菜與青菜差錢?他把分別智一轉就是無生智,轉其名而不轉其實,看你能不能轉這一轉?這一轉就是最難轉,理上轉還不是事上轉,你想在事上轉這個境界,三大阿僧祇劫也轉不了。這不是功夫這是智慧

  所以,禪宗永嘉大師有『一宿覺』之譽(此公案請參考《六祖法寶壇經》),他見六祖時,沒有說話,故意傲慢,繞著六祖走了三匝,持杖而立,沒有恭敬頂禮。六祖說何方大德!呵斥這個年輕人如此傲慢說了句話,彼此契合,永嘉便跪下了。最後六祖又問他:莫非你起分別心?永嘉大師答:分別本來就是在無意的狀態也不錯啊!六祖說:是的、是的。永嘉大師本來談完了話准備走,從浙江跑到廣東,路途遙遠,六祖以這個印證的因緣,留他在曹溪住了一晚,所以叫一宿覺。

  分別也不錯,非理透不可。所以大家想去妄心,求真理,想去妄想而走入定境界,萬生萬劫也修不到,修到了也是大外道。非般若度、大智度不可。大家在這地方請特別注意!

  『二觀唯是一心』,因此你要曉得,不管理觀、事觀,都是一心的作用

  『故亦應將境事理對根事理,以辨無礙』,所以外境的事理,還有分別心意識的事理,要辨別清楚。學佛是非常重因明邏輯的,頭腦要清楚分辨。

  第四齣入無礙,以起定即是入定故,起定而亂。

  剛才提到什麼叫出定,什麼叫入定,『以起定即是入定故,起定而心不亂』,這是原則,是佛法大定你真以為有個出定、有個入定?以為有個影子放光?可別入迷了!有沒有這個作用呢?有,但理通了又不同。有人說死了以後要從頭頂上走,何必一定從頭頂走呢?我說哪裡不可以走?渾身八萬四千個毛孔哪裡不可以出入?如果修成功了還有這樣的限制,那我不修了!

  所以,如來大定無出入,起定即是入定,散亂即是定;定即是散亂。『故起定而心不亂』,此乃是真定。如果打起坐、閉起眼睛是入定,下了坐就沒有定,那不叫修佛,叫修腿。把腿一盤就有佛法,沒盤腿就沒有佛法,難道佛法只是兩腿法?所以要起定而此心不亂。無出入之境,無散亂之境,隨時在定。

  事理配根境,四通並八達

  若以事理相望,應成四句,謂事入事起,事入理起,理入理起,理入事起。

  『若以事理相望』,那麼,這個道理要深入研究,必須『以事理相望』。『相望』是中國古文,拿現代白話說是這個事實和理論,兩相對照比較起來,或者說兩頭對等比較,古文就是四個字事理相望,構成四個綱要。

  『應成四句,謂事入事起,事入理起,理入理起,理入事起』,他說有時候你的定,是從現實進入,從現實出來,這是一種。另一種從現實事實上進入定境,從理性智慧上跳出來;或者理性進入定境界理性跳出;或者理性進入定境界現實事實上跳出來。這些分析起來多復雜,諸位不要怕沒有書寫,愛寫文章有的是題材,隨便抓一個題目發揮,尤其寫博士論文,小題大做、冷題熱做、東南西北、上下古今五千年的理論都套進去,這個博士論文不成問題。

  若以根境相望,又成四句

  此所以華嚴內容之豐富!換句話說,何以那麼豐富?因為思想智慧高了!每個邏輯都產生許多的分門別類,假定生理與外境相對來講,又有四個綱要。

  謂根事入,境事起等,一一思之,皆有所由。

  永明禪師寫到這里也怕啰嗦,因此一語帶過,上面的原理懂了,下面也就懂了。根是六根;事是做功夫的事實、現境。從六根入,從外境界事實上起定。總而言之,你要智慧去思考。『一一思之,皆有所由』,都有它的原理,都有它的理論基礎和邏輯的條件

  又或以理觀對於事止,謂契理妄息也;或事觀對於理寂,謂無念知境也;或事觀對於事寂,謂觀於一境心不動搖也;或理觀對於理寂,亡心照極也。

  我們平常看完一部經,很難從中抓出幾個要點,永明禪師就像做化學實驗的提煉,引經據典,抽出佛學經論中的要義。

  他說這其中有些是『理觀對於事止』,從原理上反照觀察,在功夫事相上進入定境界,這在華嚴佛學的名詞叫『契理妄息』,理到了,妄念自然停息,等於禪宗法眼禪師有一首偈子:

  理極忘情謂,如何有喻齊。

  到頭霜夜月,任運落前溪。

  果熟兼猿重,山長似路迷。

  舉頭殘照在,元是住居西。

  心行處滅。到達了形而上真理境界,沒有話講,什麼比喻都沒有用,因此佛在《金剛經》上說他說法四十九年,沒有說過一個字,最後一概推翻在人世間的口供,這是釋迦牟尼佛做的事,明明說了那麼多佛法,他推得清潔溜溜,這個就是『理極忘情謂,如何有喻齊』的道理

  真神通與真神經分界

  四十五卷講到華嚴宗修證的方法表面上看起來都屬於理論上介紹,實際上理、事是合一的,事就是功夫,不過,通常我們都把理與事分開了事實上,這是人的智慧不透徹,自己在心理上把理、事分隔了。其實理真正到了,事上也會有轉變,理徹比打坐或做別種功夫還要重要。理到了,事一定到,好比平常處事做人,忽然在道理上懂事了,在心理上的喜悅工作上的快速便利,會有非常大的差別。因此在聽理的時候,感覺上雖然沒有像講實際的一套功夫那麼有趣,其實它有比實際修持功夫還有重要之處,請大家特別注意!

  上次講到華嚴宗『以理觀對於事止』,由理上智慧的觀察、理解,而能『事止』,就是功夫到了定的境界。『謂契理妄息也』,契就是合,真正透入理,理變成一個事實,那麼一切煩惱妄念自然止息了!

  『或事觀對於理寂,謂無念知境也。』有些人走事觀的路子,就是從功夫、修定入手。這里不說『事到』,而說『事觀』,就是說,我們在做功夫、修定的時候,如果僅僅只是呆坐或呆板的念佛、修止觀那是沒有用的!為什麼念佛?誰在念佛?為什麼修定?誰在修定?這中間有許多理要透徹,所以說事境要觀。事觀透徹,拿禪宗來講,就是最後的徹悟大徹大悟。所謂語[悟],是理到了極點,謂之『理寂』。事觀到了極點,達到形而上境界,形上、形下合一了,即一般所說的明心見性自然寂然不動,那麼,這個時候才是真正的無念。有一點千萬注意!無念並不是無知,真達到妄念止息無念以後,無所不知,更空靈!譬如神通智慧,基本上必須從無念而來這是神通,不是假神通。假神通得很,這個也曉得前生,那個也曉得來世;這個也看到光,那個也看到光,紅的、綠的……,那都不相干!那些的確不是神通,多半是神經也不是多半,幾乎是全體。所以真神通要達到無念境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