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六十八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六十八章 道人挑大擔03
第五對,二利體用無礙。
第五個原則,相對地講,『二利體用無礙』。二利就是指自利或者利他。先自利還是先利他?是佛學界幾千年來的爭論。學佛的人,基本原則先自利,然後才能利他,自己還不能過河而想背人家過河是做不到的,所以先要自修,成功了再渡(度)人,這是一條路。另一條路,相對的理論,大乘道是先利他,寧可一切眾生先成佛,我最後沒有關系,這是真菩薩發心,先利他,自利擺在後面。這兩派理論是尖銳的相對。還有一種理論是調和派,自修自利與利他同時並進,此乃菩薩道。這三條大道都可以走。
那麼華嚴境界所言『二利體用無礙』,可以說是圓融,自利利他,在體用兩方面沒有障礙,也沒有先後同異之分別。
這要注意了!真正學佛走大乘路線的人,定力、慧力的根基非常深。當然你要經過一段修持,使心理堅固,生起定心不亂的力量。所謂定心不亂並非打坐就叫入定,真正入定,你蹦起來在太空中、水中,飛機摔下來,肉體變成肉醬,你還在定中,那才叫定。要認識清楚,千萬不要胡說,以為打坐是入定,那不相干。所以說『深根起定心不亂,是體也』,這已經接近菩提道道體,是自利自修的功夫。你能夠做到深根定心不亂,有這個自利,下地獄度人都可以,你到紅塵滾滾中盡管去滾,隨便滾到哪裡去都能利他,因為你本身不論在哪一種環境中都能自利。
而不礙理舒於廣境,是用也。人天不能知,利他也。良以,體用無二故,自利即是利他。
以這個定力入世,在輪回中變畜性、下地獄,有無數的化身不障礙,在理上永遠舒展於深廣的境界。『於廣境』,深廣,六道輪回無所不包,這個是定力智天慧到的人,自利利他的妙用,到達了最高的境界。
『人天不能知,利他也』。大乘菩薩道到了最高境界,有所謂『順行』,專修善法,像釋迦牟尼佛這一生走的是順行。有些大權菩薩不是普通的菩薩,也就是佛,十地以上的菩薩是大權變,他能夠使用權變,所以《華嚴經》上說,非十地以上的菩薩沒有資格當『魔王』;非十地以上的菩薩不能當治世的轉輪聖王,因為這兩種聖人與英雄,必須具備大權變的功德。他說大權變菩薩境界,有時候以『逆行』,走相反的路線,表面上看起來很壞,其實這種境界不但人不能懂,連天人都不能了解。大菩薩起利他作用時,他究竟是何用心?要做什麼?我們沒有辦法推測,因其所為超越了恆理,用常理或一般佛理推測,不屬於他的范圍。
『良以,體用無二故,自利即是利他』究竟來講,自利、利他二者沒有分別,因為體用不二。所以自利也就是利他。
記得好多年前有位朋友問我一個問題,問題的背景必須先說明一下。我們知道天台宗是智者大師所創,其實智者大師之上還有慧聞傳慧思,再傳智者大師。智者大師的師父慧思禪師在湖南南嶽,一輩子在峰頂住茅蓬沒有下過山。志公問他,大師啊!你成了道,為什麼不下山度人?他說何必下山!我就是在這『三世諸佛被我一口吞盡,更沒有眾生可教化』,我度眾生的事已經做完了。當年這位朋友問我這是什麼道理?我說這個道理是大權變的境界,也就是體用不二,自利即是利他,後來他又再一次問我究竟怎麼樣?他還是參不透。我說參不透跟你講第二樣。我說因為慧思有個好徒弟嘛!這個徒弟當了中國的釋迦佛,用不著師父出來。一個人有這么一個好兒子,夠了!替他做完了!等於中國人有一幅對子說:
粗茶淡飯布衣裳,老夫耄矣。
老年退休萬事不管,這種事交給兒子們去做啦!老頭子氣派很大,以老賣老。這幅對於很妙!
慧思之所以不下峰頂,的確是『氣吞諸方』,有智者大師這么一個弟子就成了。假使我們當中能夠找到這樣半個學生,牙齒都要笑掉!連下巴都要笑歪了!
聲色場中三昧深
以上所講的十種義,義就是原理,修持的原理與定的原理。這十種原理有一個共同的大原則,『一聚法界緣起相即自在』,整個法界是因緣所生,它所呈現的現象,在諸佛菩薩成就應用的時候有絕對的自由,順行、逆行皆是他的權變。所以大權菩薩徹底成就地懂了這個道理,善於通達這個作用,沒有障礙。
又經且約根境相對,亦應境境相對,謂色塵入正受,聲香三昧起。
又依經典上說『且約根境相對』,生理上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對外境色聲香味觸法(即物理世界),上次已經在《華嚴經》內義上提過『根境相對』。他說現在也要引用『境境相對』,每一個境界對境界。換言之,以現代觀念來作說明,『根境相對』四個字,是在我們生理與物理世界相對的中間,求證佛法的一個答案。而『境境相對』呢?這個境不一定指物理世界物質的作用,物質與精神各有各的境界,比如我們看嬰兒經常有他的境界,一會兒笑、一會兒皺眉頭生氣,你不能說嬰兒沒有思想。有些人在夢中又哭又笑又翹嘴,他有他的境界。精神病人也有他的境界。諸位在坐的人,盡管身體坐在這里聽課,心裡還是另外想到某一件事,有自己的境界。所以說境境是相對的,先要了解這個境界,這個境界也可以說是心境、意境,意識上的境界,也指物理的境界。『境境相對』是講色塵,色塵是物理世界。譬如今天男女老少穿著紅黃藍白黑的衣服齊聚一堂是一個境界;聽到講《宗鏡錄》的聲音是個境界,這個境界就叫色塵的境界。現在每個人的身體是物理世界的因緣所湊合,因緣湊因緣,構成了這個現象。這個現象在佛學名詞籠統地說就是色塵,也就是色法,物理世界的塵也可以代表物質。佛經用中文釋譯『塵』這個字,翻譯得真是無話可說、無懈可擊,沒有辦法再翻譯了!不管清凈的東西,不清凈的東西,對本性光明都是障礙,物理世界的一切都是塵,紅塵、灰塵,總而言之謂之色塵。
『色塵入正受』,這不是我們所能了解的境界。一般修顯教、修小乘是避開人世間的色塵,所以小乘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大菩薩的境界則不然,他可以在色塵中進入定境,入到正受三昧,小可以在聲色場中,歌廳舞廳,乃至於在戰場上炮火連天中出三昧,或者可以在那個時候入三昧。物理世界的變化對他毫無障礙,不需要另求清凈,這是華嚴最高的境界。不是普通顯教也不是小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