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宗鏡錄略講下冊(第七十三章)02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七十三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七十三章 千功輸一罵02

  治標與治本的差別

  前據台教,明五百番安心法門。皆為逗機,對病施葯。今依祖教,更有一門,最為省要,所為(另一版本為『謂』)無心

  他已經把天台講完了,現在要講的是禪宗的路線。這一路下來,我們介紹了天台宗及一切大、小乘止觀方法。很多同學經常相互地問:『你是修什麼的啊?』他說:『我修天台宗的止觀法門。』結果不用問也知道,他是在那兒吃飽飯沒得事情做,數空氣的,這不是天台宗。這個宗並沒專叫你空氣。所謂天台止觀中的數息觀、隨息觀,這些是對治法門,可以偶爾一用,但不能常用。等於我們吃的點心,是肚子餓了偶然吃的;要是把點心當飯吃,吃上一個月,保證要去看腸胃科了,因為會出毛病的,所以不能把呼吸等於修止觀,而說我在天台宗。不然,你不是自欺就是欺人。

  上面他引用的天台方法有五百種變化,『明五百番安心法門』,有五百種正反相對,那麼多止觀修法永明禪師是個百貨公司老闆,當他要推銷天台宗時,便站在天台宗的櫃台向客人推銷,說明天台宗有多好。天台講完了,他說這些只是應機說法,對病施葯,有一人不是頓悟的根基,必須漸修而來的就用這個方法,有這個病就吃這個葯。現在他又到禪宗這邊來當經理了。

  『今依祖教,更有一門』,現在依照禪宗祖師傳統他說有一個最上乘的修行法門,絕對可以成佛。是什麼東西呢?他把它叫做『無心法門』,你到了無心就成功了。

  你的心不是你的好朋友

  何者?若有心則不安,無心則自樂。

  『何者』,他說為什麼會這么講呢?『若有心則不安』,這個心是妄想心,是意識思想心境。凡是人有心就不安,人要是有思想、有感覺、有執著就永遠不能得到安心。『無心則自樂』,真樂就是涅槃境界也就是常、樂、我、凈的境界涅槃不是代表死亡,不要搞錯了。『無心則自樂』這是定義。

  故先德偈雲:『莫與心為伴,無心心自安;若將心作伴,動即被心謾。』《法華經》雲:『破有法王,出現世間。』

  這是中國古代禪宗祖師的詩,但這在文學資格上並不能構成詩,而是詩的一種變相。因為中國的詩偏重於情意的境界,偏重於理性的解說就不叫做詩,而叫做偈子。『莫與心為伴』,我們不要抓住心念境界,比如今天有個學說要抓住這個心念,要抓住心念境界,碰到空的境界就拚命想抓住這個念,這就錯了。『無心心自安』,到達無心之地就成功了,心自然安。二祖因為有心才去求達摩祖師安心,被達摩祖師罵一頓,罵完以後到達了無心之境達摩祖師說已經把你的心好了,就是這個道理。『若將心作伴,動即被心謾』,這里要注意,很多朋友學佛修道做功夫都犯了句話錯誤。『動即被心謾』,自己騙自己,之所以不成道就是墜在這句話中。

  佛在《法華經》上說『破有法王,出現世間』,所有的佛到這世間來的目的就是『破有』,因為一切眾生都是抓有。即使是想成道成佛都是在抓著一樣東西;反過來說,假如一個人能把執有通通放下,就自然成道。因此,佛示現世間就是來破有。所以,佛稱法王,也稱空王。

  福氣是什麼氣?

  《凈名經》雲:『除去所有,唯置一床』。即是除妄心之有。外境本空,以心有法有,心空境空故。

  《凈名經》就是《維摩經》。維摩居士方丈空,四方只有一丈大小,也就是見方一丈,故稱方丈。但是,為什麼是一丈,而不是九尺或一丈一呢?這裡面也是有秘密的。在維摩居士方丈室里什麼都沒有,只有一張禪床。雖然這個處所這么簡單,但是當文殊菩薩帶領了那麼多的大菩薩、小菩薩、大羅漢、小羅漢、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那麼一大人來,同時,天上來了一大堆的天人,他這個方丈室卻都能容納得下。

  『除去所有,唯置一床』,《凈名經》講的維摩詰居士無所有,只有一張禪床。下面是永明壽彈[禪]師的註解,『即是除妄心之有』,他說《凈名經》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去掉我們心中有所求心念。因為有求皆苦,想求佛、求道、求福報那就是一天到晚讓自己受罪。有人說,這位老先生、老太太好有福氣喲!我們要知道福有多大,氣就有多大,你要是肯受氣嘛,那就去修福。人家說,你兒孫滿堂真是好福氣喲!那可真是受盡了氣。所以,我常跟我孩子講,你們長大了走你們的,跟我不相干。他們說,爸爸要什麼?我說什麼都不要,你們不給我氣受就已經很好了。換句話說,你們不給我事情我就很感激你們了。所以,世間福氣呀!有福就有氣。這是真的!不是說笑話。因此,假如有這些妄心,就要把它去掉。

  『外境本空』,對於境界不需要去空它,它本來就空。外境不理你的,是本空的,你想求個空,盡是在那裡求有。『以心有法有』,想修個什麼道呀!那盡是給自己麻煩。把這些妄求都拿掉,那就是『心空境空』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