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截流大師談信

  ◎ 截流大師談信

  我們首先引一段截流大師寫的《勸發真信》文,勸大家發起真的信。這跟我們這個「信願行」三資糧的第一個字是一致的,所以可以作為一個補充。 截流大師說:「念佛三昧,其來尚矣……雖曰功高易進,乃末世行人罕獲靈驗。」念佛三昧這個法門,由來已久。雖然大家都知道凈土法門易行之法,功效很高,很容易前進——易行法嘛,可是在我們現在這個末世,修行人「罕獲靈驗」,很少有人得到實際的效驗。 何以故呢?大師說:「良由信願不專,未能導其善行。」就是由於信和願不專一、不專切。這樣的信願不足以引導這個善行。信願行,信願沒有力量,引導不出這個殊勝的行——這個行就是要歸凈土,達到往生。信願不足,這個行就生不出來了。 底下他又說:「苟無真信,雖念佛、持齋、放生、修福,只是世間善人。」一個修行人雖然是修行了,但是假設他沒有真信,怎麼樣呢?雖然也念佛、也持齋、修種種功德,他只是一個世間上的所謂的善人,種的是世間的福。大師說他就「報生善處受樂」。所得果報,就是來生生到三善道里受樂。 底下大師說的這個很切中要害。我們受樂的時候就必定要造業。很多人富貴,就因吃葷、宰殺生命這種種荒淫,造了多少的業啊!受樂時就造業,「既造業已,必墮苦」,造了這些惡業惡業就引來苦果,就必然要墮到苦趣裡面去。 「正眼觀之,較他一闡提、旃陀羅輩,僅差一步耳。」這樣念佛修福的人來生受善報,受了善報就要享樂,享樂之後就要造罪,造罪就要墮苦處。所以以正眼來看,這樣念佛的人和一闡提、旃陀羅來比,只是差一步。 一闡提,就是完全不信、沒有信仰的人這是要受惡報的;旃陀羅,就是屠夫,整天以殺為業,惡人。闡提不信佛,旃陀羅造惡,那麼來生墮於苦趣;現在你念佛、持齋,但是沒有正信,來生就受福,受福就造業,造業還是入苦趣。這和闡提、旃陀羅只差了一步,一個是來生得墮落,一個是再一次來生(下一生再下一生),只是這個旅途的前步後步,差了一步。 「如是信心,豈為真實?」像這樣的信心怎麼叫真實呢? 底下大師就說,「所謂真信者」,有三個內容這就比蕅益大師講的「六信」容易體會一些,只有三個內容。 「第一要信得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樣一個平等的心,叫作正信。相信我自己的心和佛、眾生,這三個沒有差別平等平等。佛的心、眾生的心、我的心這三個是平等平等眾生也不低,佛也不高。我是眾生,「我是未成之佛」;阿彌陀,當然是「已成之佛」。一個是未成,一個是已成,「覺性無二」。只是差一步,覺性並沒有兩樣,平等啊! 「我雖昏迷倒惑,覺性未曾失。」我現在雖然是在昏迷之中,愚痴、顛倒、迷惑,可是覺性未曾失,我的佛性沒有絲毫的減少和損失,所謂不增不減,沒有減。「我雖積劫輪轉,覺性未曾動。」我雖多少劫就在輪轉六道之中,可是覺性沒有動搖。所以是「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只要你一念回光,認識自心,那你就同你本來的覺性無二無別,所以與「本得」就相等、相同了。 這是第一信,相信自己本有與佛同等的覺性,因此你才能夠念佛往生成佛。「是心是佛」,本來是佛。 第二,就要信雖然是平等,但是我和佛來比,還是有差別,所以平等中有差別有的人一聽說自己跟佛平等,就不修了,無修無證,這又是墮落的一個原因。 要知道,在平等之中還有差別。所以天台宗把凡夫(也有佛性)和究竟彌陀(阿彌陀釋迦牟尼究竟成佛的這個佛),就是眾生和佛之間的都叫作佛,但是有六個差別這就天台很著名的所謂「六即佛」。雖然是一而常六,雖然是六而常一,這個不可思議!這六個名稱就是理性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究竟即佛。 我們現在所謂就是佛,是理性即佛,開悟的人高一些,初悟的人是名字即佛,在第一個位次、第二個位次上。那阿彌陀呢?那是究竟即佛了。在平等之中,我們還要體會這個差別。我們佛性雖然沒有二,跟佛是一樣,可是位次、這六個位次就有天淵之別了。 所以大師說:「性雖無二,位乃天淵。若不專念彼佛,求生彼國,必至隨業流轉。」如果你不是真正地是心去做佛,一向專念,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必然還是隨業流轉,隨著自己的業流轉。 這是第二信,信我雖然是佛,但是現在只是理性即佛,是名字即佛。 第三,就要信我雖然是「障深業重,久居苦域,是彌陀心內之眾生」。我雖然業障很重,在娑婆這個苦的世界裡,可是我是彌陀心內的眾生,我並不在別處,我就彌陀的心內。彌陀雖然是「萬德莊嚴,遠在十萬億剎之外,是我心內之佛」。所以,我是彌陀心內的眾生彌陀我心內之佛,彼此互含互攝。如水中摻了牛奶牛奶是水中的牛奶,水是牛奶中的水,互含互攝。 「既是心性無二,自然感應道交」。既然彼此的心性不是兩個,互含互攝,感應就迅速。「如磁石吸鐵」,佛是磁石,我們是鐵,就感應道交,磁石自然就吸鐵。所以大勢菩薩說,我們念佛的人,「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現前當來」就是現在和當來。 這是第三。就是信我們跟佛是水乳交融,只要我念佛,就感應道交,佛在極樂世界就如大磁石吸引我們,都得往生。 大師說:「如上真信者,雖一毫之善一塵之福,皆可迴向西方,莊嚴凈土。何況持齋秉戒,放生布施,讀誦大乘供養三寶,種種善行,豈不足充凈土資糧?」若不具這三種信,再來一生就要墮落了。如果有這樣的信,哪怕是一點點的福、一點點的善,都可以來莊嚴凈土,都可以迴向凈土,哪怕只有一點點,都是凈土的資糧,何況還能夠做種種功德? 「唯其信處不真,遂乃淪於有漏。」這句話非常深刻。雖然念佛,可所信的地方不真啊!有的人,第一,不相信「是心是佛」。第二,雖然相信了「是心是佛」,就不肯去「是心作佛」。第三,雖然相信我還可修,但是有種種疑惑:「就我這還能行?」「我還不是佛,我怎麼能夠得到往生?先修來世吧,修了,以後死得痛快一點。」 所以這樣一來,「信處不真」,就「淪於有漏」了。你的功德本來是無漏的,殊勝的法,就變成有漏了佛法甘露、如醍醐,可是你用個容器裝的時候,你是個漏器,那還裝得滿嗎? 所以大師底下說:「修行,別無要術」,沒有別的東西,「但於二六時中,加此三種真信」,在一時間裡加上這三種真信,「則一切行履」,功不唐捐矣,你一切的修行都必定有殊勝之果。 這是截流大師的一段開示,勸發真信。

  ◎ 法語原文

  念佛三昧,其來尚矣。自遠祖崛起廬山,肇興蓮社,六時凈行,遂成千古芳規。雖曰功高易進,乃末世行人罕獲靈驗,良由信願不專,未能導其善行,以要歸凈土故也。 今既廣邀善侶,同修凈因,若非諦審發心,寧知出苦要道?凡我同人,與斯法會者,須具真實信心。苟無真信,雖念佛、持齋、放生、修福,只是世間善人,報生善處受樂。當受樂時,即造業,既造業已,必墮苦。正眼觀之,較他一闡提、旃陀羅輩,僅差一步耳。如是信心,豈為真實? 所謂真信者,第一要信得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是未成之佛,彌陀是已成之佛,覺性無二。我雖昏迷倒惑,覺性未曾失。我雖積劫輪轉,覺性未曾動。故曰莫輕未悟,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 次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彌陀是究竟佛,性雖無二,位乃天淵。若不專念彼佛,求生彼國,必至隨業流轉,受苦無量。所謂法身流轉五道,不名為佛,名為眾生矣。 次要信得我雖障深業重,久居苦域,是彌陀心內之眾生彌陀雖萬德莊嚴,遠在十萬億剎之外,是我心內之佛。既是心性無二,自然感應道交。我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必能應,如磁石吸鐵,無可疑者。所謂佛念眾生,如母憶子。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也。 具如上真信者,雖一毫之善一塵之福,皆可迴向西方,莊嚴凈土。何況持齋秉戒,放生布施,讀誦大乘供養三寶,種種善行,豈不足充凈土資糧?唯其信處不真,遂乃淪於有漏。故今修行,別無要術,但於二六時中,加此三種真信,則一切行履,無煩改轍矣。《凈土警語・勸發真信》

  (《再談信願行》,大通永利編輯組聽校整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