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七十五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七十五章 開掌大千小03
此外,我們的思想是屬於比量,善惡、是非、明暗,都是比較性的,不是絕對的。換句話說,唯識認為一切知識范圍都在意識的比量范圍。所謂比量,拿現代話來講,世界上沒有一個絕對的東西,今天下雨明天晴,永遠天晴是不可能的,這是比量,比較性的。佛經對眾生而言是比量。在經典上有另外一個名稱,這個比量叫做聖教量。聖人教化的范圍屬於聖教量。而非量則是錯誤的思想、幻想、精神病,乃至人在受了麻醉後所起的境界,都屬於非量境。人在吸食強力膠或上了麻葯以後好玩得很,如果是信佛的馬上看到一條亮光,嘿!阿彌陀佛來了,如果是信上帝,那麼上帝穿了白衣,聖母抱個娃娃就來了。自己要看什麼都有,蠻好玩的,或者自己飛起來……,等等什麼都有,喜、怒、哀、樂所有的帳都來找你算。所以麻醉醫師在手術房裡,看病人被麻醉了蠻好玩的。啊!現在看到上帝了,過耶誕節嘛,當然看得到上帝。那個病人受了麻醉說,是啊,因為我信仰虔誠啊!因為要準備開刀,所以麻醉師陪在病人旁邊跟他玩,這是非量境。
實際上,不但夢境、神經病、受麻醉是非量境,就是現在我們坐在這里也是非量境。你現在聽我講課這個境界,你覺得蠻有趣,等一下時間到了,大家擠進電梯下去,一切如夢如幻,同樣是非量的境界。人世間一切都是非量境界。你不要以為在打坐、持咒、念佛念得好,啊!我看到菩薩,對不住,這是非量境界。那個非量哪裡來!是從比量來的,因為你心裡頭有個佛啊菩薩的,有個光明的境界,不是你真的見到佛,真佛是無相。你非達到真現量,就是《楞嚴經》上所說的『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里,況諸世界在虛空耶!』一切山河大地、物質、星星都是真如本性中的一點,如浮、如塵、如夢、如幻,那個境界才是明心見性。所以,大家要學佛修持,無論是禪宗、凈土、密宗等等,教理不通不能學佛,不然,通通走入心理變態去了。
『離心緣相』,我們現在的心理思想在佛學名詞叫攀緣心。我們現在的思想由這個念頭想到那個,由那個念頭又想到別的。有些人攀緣心快,思想靈敏得很,功作也快,就是攀緣心大。這個道理,我經常講比方給大家聽,也表演給你們看。因為我在山上看到過,很好玩嘛!猴子偷包穀,猴子來偷包穀的時候,四面一看沒有人就右手摘一個挾在左腋下,它以為放得很妥當,再四面看看深怕有人來,然後再摘一個也放在左腋下。看它摘了很多,結果地上卻沿路灑了一堆,我們在後面一叫,猴子就被嚇跑了,摘了半天結果一個也沒有拿到。我們做人一輩子就像猴子偷包穀一樣地在攀緣,不斷地攀這個緣或攀那個緣,都以為自己抓到了。愈是聰明、學問愈好、本事愈高的人愈想抓住某個東西。抓住這個人、抓住這個錢,都想抓來,然後一跑,什麼都沒有。唉!看到這個境界覺得很妙,所以人生的確是在攀緣中過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