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 滿 放 生》
請先閱讀「3.4 外來物種動物的放生」和「水生動物放生」部分。
(6)食人魚:見圖42。
uploads/content/2022/june/29def1efd2d5c1ce93cb4e3b704341f9.jpg" width="28" height="30" />
圖42:食人魚
「食人魚」又稱「食人鯧」,是公眾對一類分佈於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魚類的統稱,也有翻譯作水虎魚(piranha)的。這裡所說的「食人魚」或「食人鯧」指紅腹鋸鮭脂鯉。原產於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目前主要分佈於巴西、阿根廷、玻利維亞、哥倫比亞、巴拉圭、秘魯、美國、孟加拉國。在我國,有些地方已有被侵入的情況。
食人魚屬於可食性的魚類,其頸部短,頭骨特別是齶骨十分堅硬,體呈卵圓形,側扁,尾鰭呈又形,體呈灰綠色,背部為墨綠色,腹部為鮮紅色,成魚體長約 30厘米。食人魚牙齒銳利,下顎發達有刺,以兇猛聞名。
在原產地亞馬遜河流域,成群的「食人魚」常將誤入水中的動物在短時間內吃得只剩白骨,甚至將誤入水中的人吃掉。巴西人稱其為「皮拉尼亞」,意思是「割破皮膚的」,印第安人常將其牙齒當小刀來用。在中國,「食人魚」咬傷飼養人員和養殖愛好者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2013年12月26日,聖誕節,在阿根廷羅薩里奧市,酷熱難耐的人們在巴拉那河游泳時,約有60餘人遭到大規模食人魚的攻擊,其中包括20多名兒童。大多數人身上都被咬出深深的傷口,一名7歲女童的指頭甚至被生生咬掉。
2015年03月12日,秘魯一位11歲的小男孩不小心掉進一個養殖食人魚的池塘,結果在短短幾分鐘就被食人魚啃食殆盡,男孩被打撈上來後只剩骸骨。
更為嚴重的是,「食人魚」對水域生態環境的潛在影響不可低估。體質強壯、對水質要求不嚴的「食人魚」在南方廣大地區都能找到適宜其繁殖生長的氣候條件和水體,一旦流入自然水域將打破生物鏈,威脅中國的本土魚類,破壞現有的魚類區系,降低生物多樣性,而且會對中國漁業資源和生產造成重大損失。
鑒於食人魚的嚴重危害性,對該魚類不適合放生到自然環境,救助的方法只能是人工飼養。食人魚是熱帶魚,適宜水溫25~30℃,對水質要求不高。
(待 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