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師答念佛600問新白話版4

  28、《凈土四經》中無量壽經有何問題?

  《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也叫《十六觀經》),這裡名叫《凈土三經》,加上《普賢行願品》,叫做《凈土四經》。價目表中有凈土四經》一本,那《無量壽經》,是魏承貫刪減過的,又依其他經增添內容道理雖然有益事實是大錯,不可依從。(《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78頁 復高邵麟居士書三)

  29、為什麼不敢流通《無量壽經》會集本?

  流通佛法,很不容易。翻譯經論,都不是隨隨便便的事。所以譯經場中,有主譯的、譯語的、求證義理的、潤飾文字的,哪裡敢隨自己心意,傳播佛經?王龍舒的《大彌陀經》,從宋朝明朝末,人們多有受持。因為雲棲大師以為還有不恰當處,所以從此《大彌陀經》漸漸湮沒。魏承貫的學識,不如龍舒,他的自負卻超過龍舒。因為效仿別人去做功,所以容易,哪裡是魏承貫超越了王龍舒呢?蓮池大師尚且不流通王本,我們怎麼敢流通魏本?成為啟動他人亂改佛經的開端,以及攻擊佛的人,認為佛經都是後人編造,本來不是真實從佛國譯來的。但這樣的經論,若是真修行的上等人士看了,也是有大益處的,因為只取那益處,而不染那弊病。若是下等人士看了就不能受益,先受那損害了,因為只是效仿那改經斥古的罪過,不效法那直捷專精的修行而已。針對根機教導,針對病症發葯,教不對根機,與葯不對病症是一樣了。敢憑一二點可取,就要讓它普遍流通,造成貽誤下等人士的罪過嗎?(《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46頁 復永嘉居士書二)

  30、王龍舒無量壽佛經會集本的主要錯誤是什麼?

  《無量壽經》中,有三輩。《觀無量壽佛經》,有九品。下三品都是惡業的人臨終遇到善知識開示念佛就能往生的。王龍舒死執三輩就是九品這是錯誤根本。所以把下輩當作下三品那就大了。所以上輩不說發菩提心,中輩就有菩提心,下輩就不說不發菩提心。《無量壽經》三輩,都有菩提心,在王居士的意思看來下輩罪業深重,怎麼能發菩提心?不想下輩絕沒有一句話說造業的事,屬於善人,只能是九品中的中品。硬要將下輩當作下品,違背經意,就成了任意改經,那過失大了!在他的意思,佛一定將一切眾生都攝取了,而不知只攝取善類,不包含惡類。他既然以善人惡人,所以說不發菩提心,死執下輩就是下品,所以將善人認做惡人。不知九品中的下三品臨終苦到極致,一聽到佛名,那歸命投誠、希望佛的慈悲救援的心,奮勇感激,比臨刑盼望特赦的心,更深千萬倍。雖然沒有說到菩提心,而那心念的深切與誠懇,其實具足菩提心了。可惜王氏尚且有這樣的失誤,後人可以隨便冒充通家嗎?既然有現成的《無量壽經》,何必沒事找事?王氏錯誤,蓮池大師出了,但還沒有說他為什麼如此。現今為他說明,是由於死執三輩就是九品啊。寫這個一是顯見會集的難;二是杜絕後人的妄作。魏默深,更不必說了,膽大心粗,不值得效法。(《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958頁 復王子居士書三)

  31、如何受持《無量壽經》、《觀經》、《彌陀經》?

  圓融的人受法,沒有法不圓融。《無量壽經》、《觀經》、《阿彌陀經》,雖然文字不同,而意義卻是相互融通的。佛是為九法界眾生說法,我們為什麼不自量,而專注那最勝的觀呢?佛在世時,已經為我們說過了下品將墮地獄之前,大開持名念佛法門,所以《觀經》仍然以持名念佛為最切要的修行。《無量壽經》,詳說佛的誓願,以及凈相,作為依小本(《阿彌陀經》)修行的要訣。由於有這二經(《觀經》《無量壽經》),就知小本的文字,只是撮取要點罷了。所以知道雖然依小本,也不能認為二經不關緊要而忽略了。至於修的時候,果真至誠在一瞻仰一禮拜一稱名中,都可以消無量的罪,增無量的福,不是一定須要有什麼修法才可以了。(《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430頁 復濟善大師書)

  32、為何把《楞嚴經·大勢念佛圓通章》列入《凈土五經》?

  各大乘經典,附帶說凈土的,多得難以計數。而《楞嚴經·大勢念佛圓通章》,實在是念佛的最妙開示眾生果然能「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的念,哪有不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近證圓通,遠成佛道的呢?所以將這一章,列在三經之後,而用《普賢行願品》殿在最後,就成為凈土法門一大緣起了。使各位讀者,知道這一法,大大暢快佛的心懷,比那依仗自力斷惑證真了脫生死的,那難易哪裡是天淵的懸殊?所以九法界同歸一宗,十方佛共同讚歎,千經一齊闡揚,萬論都在宣說啊。金陵的《凈土四經》版,已經模糊,修凈業的,苦惱的是沒有最清爽的讀本。因此刻印時,把《大勢念佛圓通章》,附在三經之後,稱為《凈土五經》。若論法門緣起,應該把《無量壽經》作為首要。如今為了方便讀誦,所以把《阿彌陀經》作為首要。讀者諒解吧。(《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533頁 凈土五經重刊序)

  33、《無量壽經》有哪五譯?

  《無量壽經》有五個譯本。最初是後漢月支支婁迦讖譯的,有三卷,文字繁瑣,名叫《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其次是吳月支支謙譯的,有二卷,名叫《佛說阿彌陀經》,所以外面加一大字作為區別。又有宋朝王龍舒居士,會集前二個譯本以及第三譯本,包括第五趙宋譯本,這四部取要點錄出,名叫《大阿彌陀經》。當時大興傳播,後來因為蓮池大師指出他有不依經文錯誤,從此便沒有人受持了。大藏經內有這部會集的經,各流通處都不流通。有人說有一種版本,就是這部會集的經啊。第三譯本,就是《佛說無量壽經》二卷,現在都受持這部經,就是三國時曺魏康(國名)僧鎧譯的。第四譯本,就是《大寶積經》第十七《無量壽如來會》。這部經王龍舒沒見過,是唐朝菩提流志譯的。前面有無魏名叫菩提留支的,不是唐朝人,世間多有將留支訛傳為譯者。第五譯本,名叫《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是趙宋朝袁法賢譯的。原本有二卷,因為宋朝人把譯經的數多當作榮耀,所以分兩卷,在絕不應該分的地方分隔了,現今刻印書就合為一卷了。其中《無量壽如來會》,文理都好,而末後勸世的文字沒有流傳,所以都用康僧鎧的《無量壽經》為准則了。(《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958頁 復王子居士書二)

  34、《無量壽經》的要義是什麼?

  佛在摩竭提國,靈鷲山中,說阿彌陀佛,最初在因地,放棄國王出家,發四十八願。又久經長劫,依願修行,直到福慧圓滿成就佛道,他感應世界莊嚴,妙不能言。十方諸佛都讚歎,十方菩薩,與回小向大的二乘,具足惑業的凡夫都能往生,同等得到阿彌陀佛的攝受。就是《無量壽經》。(《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531頁 凈土五經重刊序)

  佛在方等會上,為一切人天凡聖,說《無量壽經》,介紹了彌陀往昔的因行果德,極樂境緣的種種勝妙,行人修證的品位因果這部經說華嚴末後歸宗的一著,說明雖然在方等會上說的,教義實際屬於華嚴華嚴只局限法身大士這部經是攝取九界的聖凡。就拿華嚴而論,尚且屬於特別,何況其餘時段呢?假使如來不開啟這個法門,那麼末法的眾生,沒有一個能了脫生死了。(《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一第721頁 無量壽經頌序)

  大力開啟願輪,深刻說明緣起,只有《無量壽經》。(《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四第772頁 重刻佛說阿彌陀經序)

  35、《觀無量壽佛經》的要義是什麼?

  所謂《觀無量壽佛經》,是要讓一切或凡或聖,同在現生,往生極樂世界,或頓或漸,證到無生法忍,直到圓成佛道大法啊。因為聖賢就是自力具足,兼有依仗佛力,所以那個證入,最為直捷,因此華藏海眾,同願往生啊。凡夫卻是依仗佛的慈力,帶業往生,就已超凡入聖,證到不退果位,從此漸修,必定達到圓滿菩提而後已。這部經中品是戒善世福,下品是造作眾多惡業,以及五逆十惡,將墮地獄,由於稱念佛名,於是能往生啊。這樣的用力,最為洪大深廣。因為是由阿闍世王,乘大願輪,示現為惡逆,囚禁父母,所以發起講經。他母親厭離娑婆世界,願生極樂世界,並為未來眾生,求往生方法世尊就為她說觀想西方的依報國土,種種的莊嚴,正報佛以及觀音勢至,相好威德,以及九品往生,有因有果的十六觀。在第八像觀的開頭,闡明宗要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須知法身入心想,道理實在很深。心作佛、心是佛,事本來平常平常又不平常,很深又不深。能圓悟的人,就是達人。在第十三觀,特別為劣根眾生,開啟方便法門讓他觀想丈六八尺的佛相。第十六觀,又讓惡業重的,直接念佛名號,因為念佛名號就能往生。所以知道相有大小,佛本是一樣的。不能作觀想,稱念佛號就受益。細想這個道理,就知道持名念佛一法,最為第一。末法時期修行人,想要現生決定往生的,能不重視這個持名念佛修行嗎?(《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五第993頁 觀無量壽佛經善導疏重刻序)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