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外之交,不必同一

  方外之交,不必同一

  杭州凈土院的葯山惟政禪師,持律甚為精嚴,曾接引太守李翱皈依佛法,也曾入朝為唐文宗解釋“蛤蜊觀音之事。但生性淡泊,不喜應酬,朝中大臣經常爭相供養禪師均借故推辭。

  禪師與蔣侍郎頗為深交,一日,蔣侍郎禪師道:“明日寒舍文人雅集,有幾個知己好友相聚,大都是當代學者名士,懇請禪師能抽空前來普灑甘露,演說妙法,則我等不勝榮幸!”

  惟政禪師推辭,蔣侍郎不允,不得已,勉強承諾前往。第二天侍郎派人前來迎接禪師時,惟政禪師已不在寺中,迎者遍尋禪師不著,但見其經案上留有一偈,偈雲:

  昨日曾將今日期,出門倚杖又思惟

  為僧只合居岩穴,國士筵中甚不宜。

  迎者將此偈呈交蔣侍郎,蔣侍郎不但不怪他失信侮慢,反而更加尊敬惟政禪師,認為惟政禪師才是他真正的方外之交。

  人間佛陀釋迦,經常活躍在王公大臣的周圍,但也容大弟子迦葉經常山林水邊靜坐。故《高僧傳》中,有義學比丘、弘傳比丘、持律比丘、神異比丘等不同。

  禪思禪悟

  禪門大師的風格,有為當朝國師者,發心在各階層弘法度眾,經中稱為“人間比丘”;有的喜歡居住在深山叢林,經中稱為“蘭若比丘”,這就是小乘的悲願不同所致,但均能樹立佛法有益眾生,不必同一形象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