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塬文】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釋義】

  太上老君說:「人的福禍,本來就沒有一定的門路,全都是自己招來的啊!」

  宋愛蓮 繪

  太上,是太上老君,姓李,名耳,號伯陽,也就是周朝的聖人——老子老子得道成仙後,稱天立教,為道教的始祖,是上天至尊之聖。他告訴人們以善惡感召之因,必定會得到天降禍福報應的果;所謂有感必有應,隨感而隨應,用以彰顯天道好還的道理,而啟發世人敬畏之心。知道作惡必定得到災禍病夭的惡報,於是心有所懼而不去做;知道行善必定會得到福壽天仙的善報,因此心所求而勇敢地去做。而且只要積善必定會福蔭子孫,若是積惡必定會禍延子孫。正如易經所說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凡人的禍害福利,塬無一定的門路,只在自作自受。要知道,天地是沒有私心的,而吉凶禍福也全都是自己招來的啊!然而人在沒起念頭的時候,這顆心是湛然清凈的,就如虛空一樣,哪裡有什麼善惡呢!只是因為這個念頭才動,所想著的是好事就是善;所想著的是壞事就是惡。其最初不過是起了一個念頭,做了一件事情而已,但是到了後來,經過了日積月累,於是就有善人惡人的區別了。所以一個人得禍或是得福,全都決定在當初起了善惡念頭的時候啊!太上提醒警惕世人,注意小心自己的心動念啊!其中若是有了絲毫的差錯,那麼禍福果報就會天差地別了。

  唐朝的六祖惠能大師說道:「一切福田不離方寸。」佛經也講:「吉凶禍福,皆由心造。」

  宋朝的衛仲達,在翰林院里做官,有一次被鬼卒把他的魂引到陰間陰間的主審判官,吩咐手下的書辦,把他在陽間所做善事惡事兩種冊子送上來。等冊子送到一看,他的惡事冊子,多得竟攤滿了一院子;而善事冊子,只不過像一根筷子那樣地小。主審官又吩咐拿秤來稱稱看,那攤滿院子的惡冊子倒反而輕,像筷子那樣小卷的善冊子反而重。衛仲達問道:「我年紀還不到四十歲,哪會犯這樣多的過失罪惡呢?」主審官道:「只要一個念頭不正,就是罪惡,不必等到你去犯。」譬如看見女色,動了壞念頭即是犯過。因此衛仲達就問這善冊子里記的是什麼?主審官道:「皇帝有一次曾想要興建大工程,修叄山地方石橋。你上奏勸皇帝不要修,免得勞民傷財,這就是你的奏章底稿。」衛仲達說:「我雖說過,但皇帝不聽,還是興工,對那件事情的進行,並沒有發生作用這份疏表怎麼還能有這樣大的力量呢?」主審官道:「皇帝雖然沒聽你的建議,但是你這個念頭用的很真誠目的在使千萬的百姓免去勞役;倘若皇帝聽你的,那麼你的功德就更大了啊!如果你肯用這個心來度化世人,也並不難啊!可惜的是你的惡念太多,所以善的力量,因此減少了一半,而你的官位也就沒有指望升到宰相了。」後來衛仲達做官,果然只做到了吏部尚書,而沒有做到宰相。可惜啊!仲達的惡,只是空有惡念而已,並沒有去做,尚且折損了他現世的福報;而仲達的善,只是空有其言而並未被皇帝所採納,但是他這個善的力量竟然勝過了堆滿整個庭院惡冊子力量!看到這個例子,就知道如果真的去做善事或惡事,那麼善或惡的力量就更大了啊!可見得念頭的起動處,也就禍福之門啊!

  東嶽大帝訓誡說:「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所以禍福都在不知不覺中移動增減,沒有智慧的人,是不容易覺察的啊!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