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簡言

  南山草人:《楞伽經》簡言/原創

     《楞伽經》簡言

  此經是說釋迦牟尼佛應楞伽城城主羅婆那王邀請,來摩羅耶山楞伽說法,即以大慧菩薩問法為契機,引出如來為之宣說自證清凈法門。大致思想內容有以下幾方面:

  一、本經重復宣說世間有一切法及種種名相,都是假名安立,如夢、如幻,都是人們妄想分別的結果;並告誡修行者,凡說斷說常、說有說無都是虛妄分別見而非正見,務須遠離之。同時又指出,所謂如夢、如幻,絕非一無所有,也就是說萬法本質是空,而現象是有的;如果說諸法如夢如幻,認為是一無所有,那是外道的斷滅見解,並非如來的正智正見

  二、要求修行者,在斷除對一切外境外法起虛妄分別見的同時,必須以正智去觀察、思維、認識、體證此等現象背後那個真常實性,即「如來法身常住之性」。要把諸法之「無常」與如來藏之「常」統一起來,把「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統一起來。

  三、在此佛教經典中,所謂「如來藏」是說眾生本來藏有自性清凈如來法身;「阿賴耶識」在法相唯識論中,說是產生諸法種子。但在本經中,無論「如來藏」,還是「阿賴耶識」,所指同一;認為「如來藏藏識(藏識,即阿賴耶識)本性清凈,因客塵所染而為不凈」,是「為無始虛偽惡習所熏,名為藏識」(蓄藏著虛偽惡習清凈本性被虛偽惡習所遮覆);並且指出此「如來藏藏識」具有染凈二重性,這對後來的中國佛教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四、佛教界在性相上關於「有」「無」的立論,說法紛紜,小乘說「人無法有」,般若學講「人法二空」,法相唯識主張「境無識有」,實相宗則認為「相非有、性非無」等等。而《楞伽經》的主張比較中道,既講空又講不空,調和了「空」與「有」,即把「空」與「有」統一起來。

  五、關於佛性,各佛教宗派說法不一,有認為一切眾生悉有佛性都能成佛;也有認為有一眾生不具有佛性,永不成佛,如斷了善根的「一闡提」(一闡提,是梵語「梵」的音譯,意譯為「斷善根」或「信不具」。原指多欲多貪、執著於世榮的人。因貪著生死境,妨礙出離修道,所以後為「斷善根」「信不具」的引申義。)而本經則主張:「舍善根一闡提,以佛威力故,或時善根生」也能成佛,即認為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後來「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的佛性理論,便成為中國佛教佛性理論的主流。

  六、本經把佛法一分之二,即言說法與如實法。所謂「言說法」,是指眾生心而說種種諸方便教;所謂「如實法」,是指行者於心所現,而離諸分別,不墮一或異、俱或不俱。但本經同時又指出言說法與如實法「不一不異」。言說是生滅,而義不生滅;言說說非即是是義,因言說能顯義,可以由言說而入於「自證境界」。所以本經認為,一方面須有言說,因為沒有言說,教法則斷,所以菩薩應該隨宜說法;另一方面,由於言說非即是義,「諸法自性離於文字」,因此菩薩不應執著語言文字。本經更進一步指出,「佛說:非言語是第一義,亦非所說法是第一義;第一義者,唯是自心,是聖智內自證境,非語言分別所能顯示。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