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松蔚教授:「空」不是「無」(下)

「空」不是「無」(下)

第316期明覺 文:侯松蔚

(續上期) 
 
  誤解「空」是「無」的人可能會以「空」否定世間的正常行為、善業甚至佛法修持,但正如《聖道三要》所言:「不拘一面而同時,在見緣起虛妄,即滅實執所執境,爾時見觀察圓滿。」[1]通達空性,即是內心去除諸法實有的執著,這與行為上有或沒有做某件事情無干。做事而不執著作者、受者、所造之事真實的本質,即是空性;不做事,卻執著不作之人不作之事,或者執著「實無」,仍非空性。例如有誤解布施是不能解脫世間福業,但真正的大乘布施波羅蜜要求「三輪體空」,故能化為解脫智慧福德資糧。
 
  同一道理對於任何念頭,不執思者及念頭本身有真實的本質,即是空性;心想著「無」或「空」,不論念頭內容為何,它仍然是一個念頭。想著「有」與想著「無」,性質並無分別。執著念頭「實有」或「實無」,均非空性。例如有人曲解禪修就是停止思想,但這是外道的禪修,內道的禪修必須止、觀雙運。
 
  《六祖壇經》記載,卧輪禪師自謂「卧輪有技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2]六祖直指此偈未明心地,是加系縛,並說:「慧能沒技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么長。」[3]
 
  經中,六祖還多次開示,不要把抑制思想當作空性:「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4]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廣論》亦破斥道,如果無念就是空性,熟睡、昏闕、無想定便等同修空。
 
  另外,六祖也批評執著自己已經「空」了的人:「外於相離相,內於空離空。若全著相,即長邪見;若全執空,即長無明。執空之人,有謗經直言不用文字,即雲不用文字,人亦不語言,只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又雲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5]這種謬誤,現今仍有不少行者重蹈覆轍。如果「空」就是不想、不說、不行動,那麼證得空性的諸佛菩薩,便甚麼都不會做。既不會感應眾生需求、聞聲救苦,更不會觀察眾生根器因緣而宣說合適的教法了。
 
  既然「空」不是「無」,根本無需以「空」反對任何因果現象作用。何況「空」本身也是「空」的,「空」也沒有堅實的主體,修空不應執著有空可得,並應順應善惡苦樂世間因果、修習道諦以證滅諦的出世間因果而行持。就像維摩詰經》所寫:「何謂菩薩不住無為?謂修學空,不以空為證……觀於無常而不善本……觀於無我,而誨人不倦……觀於遠離,而身心修善;觀無所歸,而歸趣善法……觀於空無,而不大悲。」[6]
 
  在藏傳佛教的次第中,空性屬於高深的教法,須要先把聲聞乘與緣覺乘的法門大乘菩薩願行學好,最後才觀修空性;不適宜隨便向普羅大眾宣說一言半句。《中論》曰:「不能正觀空,鈍根則自害。」[7]受眾基礎不夠,很容易產生錯見,害人害己。無怪乎《大寶積經》謂:「寧起我見積若須彌,非以空見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諸見,以空得脫;若起空見,則不可除。」[8]修行人寧願執著實有,起碼還懂得止惡行善,未來仍有進步空間;若執著「空」,自以為開悟,不依正途修持,則有墮落的危險。行者務請細察思量!
 
 
※ 本文作者香港能仁書院客座助理教授,本港多個藏傳佛教道場之譯者、幹事、顧問等。
 

[1] 不拘泥於單一層面,了解條件現象不是不存在,而同時消除認為有堅實本質的執著,即圓滿見地思惟
[2] 卧輪有本領,能斷除種種思想,遇到事情也不念頭覺悟與日俱增。
[3] 慧能沒有本領,不會斷除種種思想,遇到事情便生起不同念頭哪有甚麼覺悟增長?
[4] 不執著所認識的對象,就是所謂的「無念」;自己的念頭不要耽著認識對象,心不要陷落於對象中。如果只是甚麼都不想、去除所有念頭,沒有念頭即等同死亡,死了就要轉生到不知甚麼地方這是很大的錯誤
[5] 對外不要執著現象為實有,對內不要執著空性為實有。若完全執著現象為實有,則滋長邪見;若完全執著空性為實有,則滋長無明。某些執著空性者,會毀謗經文,自稱不須假借文字。既然說不需文字,則亦無語言,因為語言也是文字的一種表達方式。何況不假借文字這句話本身就是文字。其它人說話,卻毀謗對方執著文字。你們要知道,自己迷亂也算了,還要毀謗佛經。切莫毀謗佛經,會產生很多惡業障礙。
[6] 菩薩不偏頗於空性,是甚麼意思呢?就是修學空性,不要想著有實質的空性可以證得……了解無常變化,但不會厭倦行善;了解沒有主體,但不厭倦教化眾生;遠離執著,而行身語意善業;了解沒有實物可以依止,而以善法為依止;了解空性,但不放棄悲心。
[7] 不能正確了解空性的根器愚鈍者,修學空性只會害了自己。
[8] 寧願累積對主體實有的執著,像須彌山那般巨大,也不執著「空」,未開悟就當自己開悟生起傲慢。為甚麼呢?空性正見能對治所有錯誤見地,但如果執著空性本身,則沒有其它對治方法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