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學修答疑(夏法聖居士)

學修答疑

夏法聖

內心深處一點一滴處著手用功,就是培福,在修持中得真實利益

念佛人掌握用功的要領就是:念這句佛號時要由心發聲。

問:念佛是否到一心不亂才能往生

答:藕益大師說:「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憑念佛功夫之淺深」。又說:「信的決、願的切、雖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願不猛、雖一心不亂亦不往生。」大師的話說得再透徹明了不過。能否往生,不要問別人,要問自己兩個字「信願」是否真切?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中強調:「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為先。」念佛是方便法門,沒有什麼另外奇特,關鍵就是,要深信、切願、力行,若信願不真切,念佛實修功夫不得力,雖然佛有大慈悲方便之船,自己也登不上去。所以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有智之人,必具深信切願。

大凡一輩子念佛不能往生的,主要是「信願」不堅定;信願不堅定就會疑自己業障深重佛號念的少,佛不來接,或有人臨終有病痛,對阿彌陀佛失去正念,改念別的去了。或有臨終家眷哭鬧,心中一時生出情執,眷戀眼前一切等種種障緣,都屬於理不明、信不深、願不切。能否往生不在於念佛起不起妄念,定功何等高深,培福功德做的有多大等等,這些和往生沒有太大關系

無量壽經》的宗旨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即得往生,既然有上中下三品往生,並非都要達到一心不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五逆十惡之人臨終十念乃至一念尚且得生,何況平日積功累德有定課之人
西方凈土,十萬億程,但不出現前一念心性之外,念佛乃是二力法門,仗佛力加持令心不亂,這個「令」字,是使你不亂,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心作心是」,何疑不能往生?最後印證藕益大師的話來警策大家「蓋無願行不名真信,無行信不名真願,無信願不能真行」。故信、願、行三資糧缺一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往生

請問:怎樣念佛才能成片

答:時刻不忘這句佛號即能成片。近來許多念佛同修普遍反映說,這句佛號自己念不好妄想雜念很多,不用功便罷,佛號一提起,便發現自己不是昏沉就是掉舉,時間久了,連自己念佛信心都喪失了,甚至認為這樣用功往生都沒指望。

我們念佛同修信願堅定後,在行持上還要「以平常心老實念佛原則。「老實」二字很平常,看似容易做到很難。有道是「道在平常中,惜君不曉此」。無論念佛、參禪、持咒是一個理。「老實平常」要絕對唯一的老實念佛就是念佛,管見不見佛,有沒有境界,或問別人有無感應等等,這種標新立異之心都是老實、不平常念佛妄念多、散亂那是習氣,不用去理它。《凈語》中講:「只貴願力堅,哪怕妄想多。」只要老實念,一句一句,無論苦樂、順逆、忙閑,一句佛號常常提起,時間久了,能有三、五句綿密,或有十句、二十句更好,那就成片關鍵功夫問題。尤其剛念佛同修念佛總想去掉妄念,這樣是「去一添二」。散亂只是一點病、多生的習氣而已,沒關系那是常事。可是「分別引魔軍」。若自己心中一起分別,定入魔網,就好比自己誤入特務組織,後果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念佛人不要分別最近用功好或壞,這樣時而歡喜時而焦慮,處處分別,或有所求,這樣用功就不老實

念佛人掌握用功的要領就是:念這句佛號時要由心發聲。佛號從聲入耳,最易攝心,不要手掐念珠形式。無論善惡、美醜、順逆都在一句清凈佛號中,有道是「境緣無好醜佛號一掃過」。所以不管念得成不成片、起不起妄念境界如何,只要深具信願,老實用功一句佛號念到底,今生一定出娑婆

請問:怎樣培福才能得真實利益

答:佛是福慧二足尊,福和慧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翅,缺一不可。所以要福慧雙修說到「培福」,很多人立刻想到給某寺廟團體捐了多少錢才是「培福」。布施的確是培福,但只是培福中的一部分。古德有雲:「觀德而看其忍,觀福而看其量。」人們常說,量大福大,這其中有很深的因果道理。「福」有變數,可積可損。「培福」要處處慈悲、事事誠信。如:見人有善不嫉妒還隨喜見人有惡不攻擊還能去勸導或守默。見人有錯不指責,而協助其成就善業,不爭名利。見有弘法或利益社會的一切善事,不惜自己的心力、身力、物力隨分去做,不疲不厭,這些都是培福。但最難做的就是忍辱,能忍辱則培福消業最快,並能得真實利益

如平日遇到一切誹謗,種種污衊,甚至無理取鬧,能以平常心對待,以慈悲心來包容,即是福報,消業障。一個人沒有怨恨心是最幸福的,而且活得輕鬆、自在。為什麼?人是一個載體,他有兩面性,由於過去的因與當前環境的影響,而表現出善惡不同的現象。明白了因果道理,就要時時刻刻以佛陀教法對照自己,檢驗自己,作為自己言行的指導,逐漸消除自己的煩惱也不讓他煩惱生起慈悲心平等心,進而達到平常心。這樣從內心深處一點一滴著手用功,就是培福,在修持中得真實利益

請問:居士如何發心護持道場

答:這個問題問得好。過去叢林中在牆上都貼上古德策語「十方來聚會,個個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每有居士提到護持道場片面認為就是來道場維持秩序,或幫助寺廟做些雜務就是護法。這的確是護法其中的一部分,發心道場做事即可培福消業,廣結善緣,還可通過此等行動逐漸放下身見、我執、貢高我慢等諸多習氣

佛門中大家常講一句「隨處皆道場」。須知佛子諸有所作,舉手投足皆是道場。既是道場,即時刻在道場中修。為了引申「道場」二字意義,現引證《不可思議解脫經》菩薩經文供養同修以供參考。經雲:「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發心道場,能辦事故。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菩提心道場,無錯謬故。布施道場,不望報故。持戒道場,得願具故。忍辱道場,於諸眾生心無礙故。精進道場,不懈怠故。禪定道場,心調柔故。智慧道場,現見諸法故。慈是道場,等眾生故。悲是道場,忍疲苦故。喜是道場,悅樂法故。舍是道場,憎愛斷故。…

道場的建立,是令有情,藉此殊勝因緣親近三寶,令一切未發心眾生,看到道場殊勝莊嚴令其發心種諸善根,已發心的老修,令其善根增長成熟,並通過道場因緣,大家發心護持、供養,可廣結善緣,培福消業,增長功德。故此發心護持,還不單指事相。理上還要以聖言量來護持自心,才能使佛法久住,道場日益殊勝莊嚴佛弟子護持自心即是莊嚴道場莊嚴道場即是莊嚴自心佛法一切行持,八萬四千種,無一離開自心,非是外得,這樣發心護持道場,既有正確的信解,理事圓融又能福慧雙修,信解行證獲大利益

因此,道場的護持,理和事,行人都不能偏廢,若執理廢事,理也不明,若執事廢理,事也不圓。所以理和事如鳥之雙翅,車之二輪。缺一不可。佛弟子發心護持道場,不能有門戶之見,社會公益事情要隨份隨力積極參與護持,才能處處體現佛教徒慈悲濟世的精神,為當今構建和諧社會盡一分力,發一分光,這也是三寶弟子應履行的義務責任

請問:什麼是菩提心,如何發起?

答:菩提心淺言之,是悲智雙運之心,亦即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相結合之心。省庵大師講,「發菩提心是諸善中王。」《華嚴經》曰:「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為魔業。」修行人修種種善行,雖能利益一部分眾生,解決了當時一些問題,如不發菩提心,一切善行善願不出人天果,還在六道之中,因此說是魔業。

菩提心並非凈土宗單獨注重,無論修何法門,首先要發菩提心,所以十方諸佛成佛後第一件事,「勸眾生菩提心」。至於如何發起?要具體實修,生活中要落實,只有善願若無善行還不究竟。從理上講終日度生是悲,終日無度是智,終日度生、終日無度之心菩提心凈業學人下手處:一心為利樂有情,求生凈土,願見佛聞法、盡未來際度一切眾生,如是之心即是菩提心初步。

信佛,真學佛,想成就須在日常生活中,處處為他人著想,經常抱著積極救世的大悲心,努力隨份做利益眾生的種種善行,即使身體力行做不到,善願不可失,隨喜讚歎不可無。

念佛往生只是為求極樂,做個人打算,無普利心,這種自私自利就不菩提心。《無量壽經宗旨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求生極樂」,不發菩提心則不能往生。印祖曰:此心一發,如器受電,如葯加硫,其力甚大。其迅猛可消業增福,非平常善根所能喻,願生西方須以菩提心為本。無菩提心,即做善行功德微劣。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