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威南居士:情到深處人孤獨 第九章 無常這個事實

情到深處人孤獨

第九章 無常這個事實

  ⊙無常現見,死亡啼哭,是則眾生無常

  草木凋落,華果磨滅,是則外物無常

  大劫盡時,一切都滅,是則為無常

  —大智度論

  談到這裡,我們必須再次強調:無常,是一件事實,不是一種抽象的理念,不是以想像來進行的邏輯推論,不是哲學也不釋迦牟尼這個人的「看法」。無常的意思就是變化不定;而這個世間的確是每分每秒都在變易中,也許我們可以把無常看做是佛陀,或者其他許多發現這種變易現象人對世間所作的形容,這是惟一而共同的形容,因為事實確然如此。就如天空是蔚藍色的一般,不論你是誰,表達的方式和所用的語言有多少差異所作的形容仍將是惟一而共同的。所以,我們不能把無常」當做是某個人的「看法」,或「想法」。

  再說一次:無常,是一件事實只要你用心地觀察這個世間,不論你是佛陀或是任何一國的公民,你所發現事實也將是一樣的,那就是:世間無常

  大智度論說:當無常現象被清楚地察見時,以有情生物而言,就是在他們命終死亡時,親友悲傷啼哭之際;以無情生物而言,就是在草木凋落、花果飄零枯萎之時;而這世間最大的無常(「全面性」的無常現象)恐怕就是整個地球和星系都面對敗壞時,一切的生物沙石......都將面臨死亡、毀滅。(原文見本章章題下所引用的文字。)這段文字說是無常現象做了一番具體的描繪。

  認清這一點後,本章將繼績摘選數段阿含經經文中關於「如何觀察無常的說明。

  ◆現觀無常

  雜阿含三十經(大正二~6):

  時,有長者子名輸屢那...... 語舍利弗言:「若諸沙門婆羅門無色、變易、不安隱色,言:我勝、我等、我劣。何故沙門婆羅門作如是想,而不真實?......」(尊者舍利弗言:)「輸屢那!於汝意雲何?色為常、為無常耶?」答言:「無常。」「輸屢那!於汝意雲何?受、想、行、識為常、為無常耶?」答言:「無常。」

  白話譯述:

  當時,有一長者孩子名叫輸屢那的(即「sona」的音譯)對舍利尊者說:「如果那些沙門婆羅門對於無常(不能保持不變)的色(身體)、變易、不安穩的色(身體)而說:我勝、我等、我劣(以身體為「我」,並以一種慣性的「認定」來比較、判斷:「我」比較殊勝、「我」和你一樣、「我」比你差劣—事實上,我和都在無常變易的過程中,「我」和「你」又怎麼可能會「一樣」呢?)為什麼那些沙門婆羅門會有這種想法而不發現、察覺真實情況呢?」

  舍利尊者不直接回答輸屢那,只是以反問形式來引導他:「輸屢那!對於下列的事情你有著什麼樣的看法?色(物質身體)是常(永久保持原樣不變)的,還是無常(不能永久保持不變)的呢?」

  輸屢那回答說:「我們的身體和形形色色的物質是不會永久保持不變的。」

  「那麼,」舍利尊者再問:「我們的感受、思想意志認知精神作用是一直都不會起變化「常」的,還是時時都在變易(無常)的呢?」

  「是無常的,」輸屢那回答說。

  這段對話清楚地告訴我們:不論是我們的身體或是外界的種種物質,以及我們的感受、思想意志認知心理作用都是一直隨著因緣而轉變的;因此無常這個事實,是現在馬上就可以從我們的身體上或是心理上觀察到的。要真正「看到」無常的話,就必須對我們的身、心作一番好好的觀察。

  接下來,我們再看另一段經文(雜阿含二六五經;大正二~68):

  「譬如恆河大水暴起,隨流聚沫,明目士夫諦觀分別。諦觀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諦觀思惟分別: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癱、如刺、如剎,無常、苦、空、非我。......」

  白話譯述:

  「好像恆河突然泛濫,因為水流的衝激而在水面上成了許多泡沫,眼力很好的人仔細地觀察、分別,發現這些泡沫都是:不足以被依賴的、不安穩、不充實、不堅固的......像疾病、爛瘡、魚骨、利器一樣(依賴任何一種精神物質,以為它們是永恆不變的;這種依賴就如依賴疾病、爛瘡、魚骨、利器一樣,是危險而不安定的。)(因為一切都是)無常、苦、空、非我的......」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於依賴我們的感覺或個人的見解來判斷、處理生活中的事務,忽略了自己和對方都正在無常變易之中,很多感覺見解都是源自於已經成為「過去」的記憶印象,因此而做出不正確的、不符合當前情況錯誤決定。以人際關系為例:我們往往在處理和某個人的關系時,根據「過去」對他的認識來做決定。比方說在我們的印象中,他是一個脾氣壞而沒有責任的人,我們便會根據這個印象而給予他比較不好評價。可是,我們卻忽視了他會—並且是「已經改變」的事實。也許他「變」得比以前更不負責任也可能是「變」得脾氣溫和、辦事盡力了呢?如果是後者的話,這種忽視往往會引起對方的不滿和委屈,種種的問題由此而生,也因此而增加了我們的苦惱。

  所以,時時「看清楚」無常這個事實,將可令我們滅除許多生活上的苦惱。

  再看一段經文—「中阿含」的片段摘錄: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一切行無常,不久住法、速變易法、不可倚法;如是諸行不當樂著,當患厭之,當求舍離,當求解脫。所以者何?有時不雨,當不雨時,一切諸樹、百穀、葉木皆悉枯槁,摧碎滅盡,不得常住......」

  白話譯述:

  「當時,世尊告訴在場的每一位比丘:一切行無常(一切的精神物質都是不會永久保持不變的),是不會長久被保持原狀的、是很快就會改變的、是不可以被依賴、倚靠的;所以,對於諸行,不應該只因一時之樂而沉迷以致不能自拔;應當對這種依賴感到厭倦,舍離這種(對種種精神作用物質的)執著,尋求解脫。為什麼呢?有時候天干氣燥而不下雨,一切的樹木、禾穀、枝葉都枯萎、凋謝,甚至枯死或腐朽,無法常常保持翠綠、青蔥......」

  對任何一種精神作用物質的依賴、倚靠都是不確實、不穩固的。一旦這個被依賴的對象敗壞、磨滅了,這種慣性的倚靠被中止了,我們頓失所依,苦惱於是由生起。如果我們所依賴的是譬喻中的樹木的話,一旦樹木死了,我們該怎麼辦呢?

  ◆三世觀無常

  「三世」,就是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式。就像英文文法中的past tense,present tense 和future tense。

  下面摘錄的這段經文,以「時間」來證明無常現象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未來無常,況現在色。聖弟子!如是觀者,不顧過去色,不欣未來色,於現在色厭、離欲、正向滅盡。如是,過去、未來受、根、想、識無常,況現在識。聖弟子!如是觀者,不顧過去識,不欣未來識,於現在識厭、離欲、正向滅盡。」

  這段經文取自雜阿含第八經,我們先看它的白話直譯:

  當時,世尊告訴諸位比丘:「過去、未來的色(物質)是無常的,何況是現在的色呢?聖潔的弟子們!像這樣子進行觀察的人,不回顧、眷戀過去的色(物質),也不欣求、渴望未來的色(物質),也就對現在的色生厭、離欲、朝著正確方向一直到完全除滅一切煩惱

  同樣的,過去、未來的受、想、行、識(各種精神作用)都是無常的,何況是現在的識(正在生起的各種心理作用)呢?聖潔的弟子們!像這樣子來進行觀察的人,不回顧過去的識,也不欣求未來的識,從而也就對現在的識生厭、離欲、朝著正確方向一直到滅盡所有煩惱。」

  如果我們有去細心觀察一樣物質的話,便可以清楚洞悉無常的實相了。我們說過:人是精神物質組合體;這也是我們都知道的事實。現在我們就以物質身體來作為例子,以便對上述經文作更進一步的闡釋:

  過去的色—孩子的體型和外貌

  未來的色—一具將會腐爛的屍體

  現在的色—少年(或成年人)的體型和外貌

  在這三個不同時式中,我們的身體有著種種不同的樣貌,清楚顯示了過去、現在以至未來的變易—無常現象

  認識了無常真相之後,我們也就不會再去眷戀或回顧已經過去的一切,也不再欣求或渴望未來的一切;因為,一切必定會成為過去,而且還是「正在成為過去」;未來的一切也必會「來臨」,並且是「正在成為現在」,然後迅即成為「過去」。

  經文中所提到的「厭」和「離欲」不應當被理解為「一種對色的抗拒」或「憎厭的情緒」—「厭」是相對於「貪喜」的一個詞兒。可以理解為:對一切的物質精神作用都不再有所貪喜了。注意,不是去抗拒、去討厭、去排斥它,只是照見它。「離欲」的情況也大致相似。意思就是「離開」對種種物質精神的「慾望」—停止那種「一直要求」的心態和行為,也停止那種「一直要求」自己「不要一直要求」的心態和行為。

  ◆因緣無常

  「因緣無常」就是從組合成種種精神物質的直接條件和間接條件上去發現無常真相

  我們現在要看的這段經文摘錄自雜阿含第十一經。經文如下: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色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所生諸色,雲何有常?如是受、想、行、識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識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所生諸識,雲何有常?」

  白話譯述:

  「當時,世尊告訴每一個比丘:色(我們的身體和形形色色的物質)是無常的,不管是和合產生各種色(物質)的因(直接條件)或緣(間接條件),它都是無常的。何況是這無常的因、緣所和合而生的各種色呢?怎麼可以說它是有常(可以永久保持不變)的呢?

  正如同形形色色的物質一樣:受、想、行、識(感覺思維意志、辨識等心理作用)也是無常的。不管是和合產生各種識(心理作用)的因(如:眼睛、耳朵、鼻子感官)、緣(如:顏色、聲音、氣味等被感知的對象),它本身都是無常的。何況是這無常的因、緣所和合而生的各種識(心理作用)呢?怎麼可以說它是有常的呢?」

  再看另一段雜阿含經文的摘錄:

  尊者阿難語純陀言:「我今問尊者,隨意見答。尊者純陀!為有眼、有色、有眼識不?」答言:「有。」尊者阿難復問:「為緣眼及色,生眼識不?」答言:「如是。」尊者阿難復問:「緣眼及色,生眼識,彼因、彼緣為常、為無常?」答言:「無常。」尊者阿難又問:「彼因、彼緣生眼識,彼因、彼緣無常變易時,彼識住耶?」答言:「不也,尊者阿難!」

  此段經文正好比對前段經文所說內容,請大家在讀了這段阿難尊者的對話之後,自行比對、參照,一定不難理解「因緣無常」的意義

  雜阿含二四八經摘錄之白話譯述:

  阿難尊者問純陀:「我現在請問尊者請您根據您所知道的來回答。純陀尊者!是不是有眼睛、顏色和視覺這些事物的存在呢?」

  純陀尊者回答說:「有。」

  阿難尊者便再問:「視覺是不是在眼睛接觸到光線(顏色是通過光線的反射而被我們「看到」的)時才產生的呢?」

  純陀答說:「是的,正是這樣。」

  阿難又問:「由眼睛和顏色的接觸才產生視覺,那麼,這產生視覺的直接條件眼睛,和間接條件—顏色(光線)本身是會永久保持不變的,還是無常會變的呢?」

  純陀回答道:「是會改變的,是無常的。」

  阿難尊者又問:「這產生視覺的直接條件和間接條件本身在無常變易時,它們所和合而生的視覺有可能一直保持不變嗎?」

  純陀答說:「阿難尊者這是不可能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