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池明居士:印光大師十念記數念佛法及與其它攝心念佛方法的比較

印光大師十念記數念佛法及與其它攝心念佛方法的比較

余池明

  凈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在行方面,印光大師推崇《大佛頂佛首楞嚴大勢菩薩念佛圓通章》"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的念佛方法,稱圓通章是念佛最妙開示圓通章的念佛方法又稱為攝心念佛而為了對治末世念佛人的妄想散亂心,印光大師比較各種念佛方法的利弊,又發明了一種具體的攝心念佛方法,即十念記數念佛法。

  一、大師發明十念記數念佛法的時間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一復丁福保居士書四大師開示:"十念一法,乃慈雲懺主為國王大臣政事多端,無暇專修者設。又欲令其凈心一心,故立盡一口氣為一念之法。俾其心隨氣攝,無從散亂。其法之妙,非智莫知。然只可晨朝一用,或朝暮並日中三用,再不可多,多則傷氣受病。切不可謂此法最能攝心,令其常用,則為害不小。念佛聲默,須視其地其境何如耳。若朗念無礙者,宜於特行念佛儀軌時朗念。然只可聽其自然,不可過為大聲。過為大聲,或致傷氣受病。倘所處之境地不宜朗念,則只可小聲念,及金剛持。其功德唯在專心致志,音聲猶屬小焉者耳。除特行念佛外,若終日常念,固宜小聲念,金剛念,默念。以朗聲常念,必至於傷氣。未證法身,必須調停得中,方可唯益無損耳。朗念費力,默持易昏。散持雖亦功德難思,較之攝心凈念,何啻天淵。光於此數則,曾頗費研窮。去歲得一巧方便法,書示知己,皆同贊嘆。若已成片,固不須此。若未成片,及一切初機用之,皆無不宜,唯益無損。閣下即無須此法,亦當為修凈宗不得其門者試之,以普告來哲雲。其法在印光文鈔第四十五紙第八行下,祈檢之。"

  該信落款時間寫"民六 六月廿三",但根據大師"印光法師嘉言錄題詞並序"、"印光法師文鈔續編發刊序"、《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徐蔚如原跋,最早的印光法師文鈔是在民國七年出版(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徐蔚如原跋中說"戊午春,以歷年搜訪所得之文二十二篇,印於京師,是為初編。"),《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一復丁福保居士書三中也介紹"彼遂遍詢友人,得其蕪稿若干篇,並佛報中所錄,排以刷印。今春三月末,持三十本至山訪光,又將其餘蕪稿,一並要去。擬欲將已印未印一並編輯,刻諸棗梨。"據此可以考定三編復丁福保居士書一至書四所署是時間"民六"應是傳寫之誤,正確時間民國七年(1918年)。這樣根據"去歲得一巧方便法"可以推定大師發明十念記數念佛法的時間民國六年(1917年)。根據大師"其法在印光文鈔第四十五紙第八行下"的指示,查閱民國七年徐蔚如居士刻印的《印光法師文鈔》,在相應的位置確實有一段關於十念記數念佛開示,其信就是增廣文鈔卷一前面的復永嘉居士書三(內容從"彌陀經當依蕅益要解。衷論詮釋,多有任己見,違經旨處,不可依從。"....到"當雲即淺即深,即小即大,法法圓通故名常住。"),關於十念記數念佛開示就接在"當雲即淺即深,即小即大,法法圓通故名常住。"後面,這段開示在1919年和1920的印光法師文鈔都保留著,但到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則略去了

  二、大師是如何發明十念記數念佛法的?

  慈舟法師在"大師教我念佛方法"一文(印光大師全集第七冊)中回憶道:"舟因大師十周紀念,想起昔年大師送舟於靈岩為住持時,得大師開示念佛之法,須在心中一句至十句數,十句再十句,十句再十句,常時如是,不用數珠,若以珠計百千萬則可;舟即依教奉行,果然與前數十年,如一人與萬人敵之難,若有所釋,如是自覺可喜!一人正念萬人雜念。自後於蘇州報國寺見大師時,請問大師此十念法於凈土諸經及聖賢錄未見出處大師從何得之?大師笑雲:此借用五停心觀中數息觀以數佛耳。"以此可證明十念記數念佛確實為大師所創,是借用數息觀數佛,在念佛的同時還要數佛,使妄想難以產生。

  三、大師對十念記數念佛法的闡述

  大師對十念記數念佛法的系統闡述在民國七年《印光法師文鈔》"與某居士昆季書三"中內容如下:

  「光近來得一攝心念佛方法,若已成片,固不須此,若未成片此法實易為力。當念佛時,但用十念記數,從一至十,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又一句一句記得清清楚楚。若能從一至十記得清楚,則妄念無從而起。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當以此為前方便。但用心記,不可掐珠。從一至十,從一至十,不可二十、三十。須知若至二十、三十,則心力不堪,必致受病。如來所示數息之法,亦只從一至十而止。蓮宗寶鑒訛作從一至十至百至千至萬,為害不小。又此十念與晨朝十念不同,彼以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為一念。彼只可晨朝一用,常用則傷氣受病。此則從朝至暮,或聲或默、或快或慢,用之無不相宜。但作務之時,便難記清,當驀直憶念,至作務竟,仍復十念。若一直記覺費力,當從一至五,從六至十。或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隨自心力,雖兩氣三氣,並不於中稍停,但心作如是記而已。"

  在現在流通的增廣印光法師文鈔、文鈔續編和三編中,系統開示則見於增廣文鈔卷第一復高邵麟居士書四。內容如下:

  「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鈍一,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猶涌妄波,即用十念記數,則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凈土者,尚未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印光)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願與天下後世鈍根者共之,令萬修萬人去耳。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僅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註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卧皆無不宜。卧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

  四、十念記數念佛法與其它攝心念佛方法的比較*

  印光祖師在《文鈔三編》卷一復丁福保居士書四中說對於朗聲念、小聲念、金剛念、默念,以及散持和攝心凈念等問題"於此數則,曾頗費研窮。"可見,祖師在發明十念記數念佛法之前對各種念念佛方法如寶王隨息念佛法、掐珠念佛法、晨朝十念法進行過仔細研究和比較。下面摘錄大師有關開示,以見各種攝心念佛方法的利弊和十念記數念佛法的殊勝

  1.攝心念佛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攝心念佛的基本要求本於大佛頂首楞嚴大勢菩薩念佛圓通章,印光祖師對此作了廣泛的開示念佛圓通章基本要求是各種攝心念佛方法都要遵守的。文鈔續編卷上復吳希道居士書:"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乃念佛最妙之法。"文鈔續編卷上復修凈師書:"欲攝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別種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則妄想自漸漸消滅矣。即默念,也要聽。以心一起念,即有聲。自己的耳,聽自己心裡的聲,仍然明明了了。楞嚴大勢菩薩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注重在聽。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意根。口,即舌根。聽,即耳根心念、口念、耳聽,此三根一攝,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聞別的氣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自無污雜妄念故名凈念。凈念,必須要常常相繼不斷,故名凈念相繼。能凈念相繼,久而久之,則得念佛三昧。此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雲,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別名。如此念之,決有凈念常存,妄念全無之一日。"文鈔續編卷上與張靜江居士書:"念佛之要,在於都攝六根。當念佛時,攝耳諦聽,即是攝六根之下手處。能志心諦聽,與不聽而散念,其功德大相懸殊。此法無論上中下根人皆可用,皆可得益,有利無弊,宜令一切人皆依此修。"三編卷一復明性大師書:"都攝六根,入手在聽。無論大聲念,小聲念,不開心中默念,均須字字句句聽得清楚,此念佛秘訣也。信願行三,為凈土綱要。都攝六根,為念佛秘訣。知此二者,更不須再問人矣。"

  總之,攝心念佛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就是隨念隨聽、自念自聽,念清楚,聽清楚。

  2.十念記數念佛法與寶王隨息念佛

  在增廣卷一與諦閑法師書中,印光祖師曾向諦閑法師推薦寶王隨息念佛法,原文為"至寶王隨息法門,試用此法,遂覺妄念不似以前之潮湧瀾翻。想久而久之,當必有霧散雲消徹見天日之時。又查《文類》、《聖賢錄》,皆錄此一段。因悟慈雲十念,謂藉氣束心,當本乎此。而《蓮宗寶鑒》亦載此法。足見古人懸知末世機宜,非此莫入,而預設其法。然古人不多以此教人者,以人根尚利,一發肯心,自得一心。而今人若光之障重根鈍者,恐畢生不能得一念不亂也。故述其己私,請益高明。當與不當,明以告我。光又謂只此一法,具攝五停心觀。若能隨息念佛,即攝數息、念佛二觀。而攝心念佛,染心漸可斷絕,瞋恚必不熾盛,昏散一去,智慧現前,而愚痴可破矣。又即勢至都攝六根法門。愚謂今之悠忽念佛者,似不宜令依此法。恐彼因不記數,便成懈怠。有肯心者,若不此法,決定難成三昧法師乘願利人,自雖不用,當為後學試之,以教來哲。若是利根,一七、二七定得一心。縱光之昏鈍魯劣,想十年八年或可不亂矣。"

  信首有"光自出家以來,即信凈土一法。但以業障所遮,二十年來,悠悠虛度。"印光祖師1881年出家,因此該信大約寫於1901年,比提出十念記數念佛法的1917年約早16年。寶王隨息念佛法的原文在唐紫閣山草堂沙門飛錫所撰的《念佛三昧寶王論》卷中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門第九:"夫含齒戴髮。死生交際。未有無出入息焉。又一息不還。即屬後世者。亦誠如所問。世上之人。多以寶玉水精金剛菩提木槵。為數珠矣。吾則以出入息。為念珠焉。稱佛名號。隨之於息。有大恃怙。安懼於一息不還,屬後世者哉。余行住坐卧。常用此珠。縱今昏寐。含佛而寢。覺即續之。必於夢中。得見彼佛。如鑽燧煙飛,火之前相。夢之不已。三昧成焉。面睹玉毫。親蒙授記。則萬無一失也。子宜勉之。"關於隨息念佛的具體方法,印光祖師在三編卷四答幻修學人開示:"問,隨息一法,尊鈔頗極提倡,但未說明如何念法。寶王論雲,此法大有恃怙,亦只雲稱佛名號,隨之於息,仍未詳如何念法。惟飭終津梁雲,隨息念佛,用呼不用吸,一呼,或一句,或二字均可。學人疑吸息不念,豈非間斷,每每試練一呼一句,頗覺吃力,且念得不甚清楚。惟有隨吸時,念阿彌,隨呼時,念陀佛,既不間斷,且能清楚,又不吃力,不知如此念法,可否。抑或吸時,不能用否。答,吸息不念,此中何可雲間斷。一呼念一句,吸則不念呼吸俱念,必傷氣。若只念二字,則一呼一吸念佛一句,則無礙。"

  十念記數念佛法與寶王隨息念佛法的共同點是兩者都是攝心念佛妙法。自唐飛錫法師提出寶王隨息念佛法後,歷代傳承不絕。如《凈土聖賢錄》上冊唐飛錫條、《樂邦文類》寶王論揀示往生都有記載。另外,《蓮宗寶鑒》攝心念佛三昧調息法門引《人天寶鑒》:"凡修禪定。即入靜室。正身端坐數出入息。從一數至十。從十數至百。百數至千萬。此身兀然此心寂然。與虛空等不煩禁止。如是久之一息自住。不出不入時覺此息。從毛孔中八萬四千雲蒸霧起。無始已來諸病自除。諸障自滅。自然明悟。譬如盲人忽然有眼。爾時見徹不用尋人指路也。今此攝心念佛欲得速成三昧。對治昏散之法。數息最要。凡欲坐時。先想己身在圓光中。默觀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默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聲。方便調息不緩不急。心息相依隨其出入。行住坐卧皆可行之。勿令間斷。常自密密行持。乃至深入禪定。息念兩忘。即此身心虛空等。久久純熟心眼開通。三昧忽爾現前。即是唯心凈土。"講的也是隨息念佛,但是前面談數息時把"從一數至十"訛作"從一數至十。從十數至百。百數至千萬。"

  十念記數念佛法與寶王隨息念佛法的區別是:隨息念佛法是借氣束心,借呼吸幫助攝心念佛,而十念記數念佛法是借數佛幫助攝心念佛,與呼吸無關。印光祖師對此也有開示。增廣卷一復永嘉居士書五:"十念記數,不是數息。以其從一至十,同於數息。又以《蓮宗寶鑒》訛作至百千萬,恐受其病,引為證明。目為數息持名,斷斷不可。"續編卷下答曲天翔居士二十七則(民二十一年):"問,記數念佛,吸念六句,呼念四句,如何。心既記數,又念佛,又須想佛乎。(二十七)答,念佛記數,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何定呼吸。汝系學煉丹運氣之人,故稍見一二字相似於彼,即謂是彼之功夫念佛記數,為妄心難制者設。能如是念,如是記,如是聽,決定心漸調伏,此處誰令汝加一想佛二字乎。此系隨便念,何論呼之與吸。呼吸若使之長久,則傷氣受病,不可不知。"關於隨息念佛大師開示:"念佛以志誠為主。若志誠,則不會大散。當用隨念隨聽之法。掐珠不過為防懈怠,掐之有礙,則不必掐。隨念隨聽,比隨息好。當雲隨息,不可雲數息。光文鈔隨念隨聽之法,恐汝不善用。則但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即已。"(三編卷二復周壽超居士書)。

  3.十念記數念佛法與掐珠念佛

  掐珠念佛法受到蕅益大師推崇,在《示念佛法門》:"要到一心不亂境界亦無他術,最初下手,須用數珠,記得分明,刻定課程,決定無缺;久久純熟,不念自念,然後記數亦得,不記亦得。"印光祖師認為掐珠念佛既有利也有弊,在靜坐念佛時不宜用。在文鈔續編卷上復念西大師書中開示說:"又有提倡掐珠記數者,此亦有利有弊。利,則一句一掐,不輕放過,則心易歸一。弊,則靜坐時掐,必致心難安定,久則成病。"在增廣文鈔卷第一復高邵麟居士書四:掐珠念佛"身勞而神動",十念記數念佛"身逸而心安","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卧皆無不宜。"

  4.十念記數念佛法與晨朝十念

  晨朝十念法出自宋耆山沙門遵式述《往生凈土決疑行願二門》,原文為:"第二十念門者。每日清晨服飾已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但隨氣長短不限佛數。惟長惟久氣極為度。其佛聲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停得中。如此十氣連屬不斷。意在令心不散專精為功故。名此為十念者。顯是藉氣束心也。"關於晨朝十念,印光祖師多有開示,如增廣文鈔卷一與陳錫周居士書:"若或事務多端,略無閑暇。當於晨朝盥漱畢,有佛則禮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無阿彌陀佛。盡一口氣為一念,念至十口氣,即念小凈土文。或但念願生西方凈土四句偈。念畢禮佛三拜而退。若無佛即向西問訊,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門。乃宋慈雲懺主為王臣政務繁劇,無暇修持者所立也。何以令盡一口氣念。以眾生心散,又無暇專念。如此念時,借氣攝心,心自不散。然須隨氣長短,不可強使多念,強則傷氣。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傷氣。以散心念佛,難得往生此法能令心歸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念數雖少,功德頗深。"文鈔三編卷二復陳土牧居士書四:"晨朝十念,忙人決定須用。即閑人能作正課,於正課前,用晨朝十念,亦可。非能作正課,便不可用也。古人多有畢生用晨朝十念法,然後再作正課者,何妨礙之可雲。"文鈔三編卷一復丁福保居士書四:"十念一法,乃慈雲懺主為國王大臣政事多端,無暇專修者設。又欲令其凈心一心,故立盡一口氣為一念之法。俾其心隨氣攝,無從散亂。其法之妙,非智莫知。然只可晨朝一用,或朝暮並日中三用,再不可多,多則傷氣受病。切不可謂此法最能攝心,令其常用,則為害不小。"

  總之,印光祖師認為,晨朝十念"借氣束心",也本於寶王隨息念佛,主要缺點是不能常用,"只可晨朝一用,或朝暮並日中三用,再不可多,多則傷氣受病。"

  5.十念記數念佛法的殊勝

  以上簡要介紹印光祖師關於十念記數念佛法與其他攝心念佛方法比較的開示念佛蓮友若能相應者皆為攝心念佛妙法,而十念記數念佛對於初機猶為殊勝,以其有利無弊也。關於十念記數念佛法的殊勝大師在增廣文鈔卷第一復高邵麟居士書四中已經明確開示:"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此十念記數,行住坐卧皆無不宜。"

  五、余話:念佛心態方法重要

  大師開示,十念記數是"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的前方便,是功夫成片之前的方便法門大師在文鈔續編卷上復朱德大居士書中開示:"念佛法門,注重信願。有信願,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無信願,亦不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願,已是失其扼要。而復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則完全與真信切願相反矣。此種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實則,由此而益加信願,以致一心,則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則成壞想念矣,不可不知。欲得攝心歸一,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第二要懇切至誠,第三要著實從心中念,勿只滑口讀過。若再不能歸一,當依文鈔十念記數之法,自可易於歸一也。"從這段開示我們知道,十念記數是攝心的方法,但念佛法門注重信願,要想往生,首先要解決信願問題。大師在文鈔三編卷一答善熏師問(問詞略)中也開示:"念佛記數,是防懈惰。如無懈惰之心,不記亦可。記數也可不用掐珠子。最初當用珠子念一點鐘。以後快慢,照此一樣,念一刻,半點,一點,均可知其佛數。又文鈔中記數念佛之法,最能攝心。閱之自知。"

  註:此文緣起是因szpure師兄看了凈土》2004春季號拙文"印光大師十念記數念佛法"(本文一、二、三、五部分),認為與增廣卷一與諦閑法師所說寶王隨息念佛有關,促末學整理出相關資料,補充第四部分而成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