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月明居士:什麼是超人的智慧?

什麼是超人的智慧

  什麼是超人的智慧?「超人」不是美國電影中的超人,也不是「非人」(即是神)的超人,而是超出一般人的智慧而已。問題是,什麼樣的智慧是超出一般人的呢?答案你能想像得到的還要簡單即是道德」。
  然而,如果你輕易地認為你了解道德,那麼事實恰恰相反,你不理解道德,只是徒知其名而已。知道與理解是不同的,而最關鍵的是實踐。當你實踐了道德你就成為了「超人」。
  為什麼超智慧道德而不是謀略或聰明之類的東西呢?
  接下來我們以兩個最簡單的問題,即「違背了道德會怎樣,實踐了道德又如何?」將這一「深奧複雜」的問題切出來。
  
  第一節、違背了道德會怎樣
  此時此刻你眼前的這些字是個什麼字體呢?不是隸體,不是楷體,也不是柳體,而是在過去一千年中人們已經習慣於用這種字體印在紙上進行閱讀的「宋體」。當然在今天宋體字則是主流印刷(教科書、報紙和雜誌等)品所用的唯一公認字體。
  然而一個奇怪的事情就是,顏(真卿)體、柳(公權)體、歐(詢)體等字體都有明確的發明人,而這位對人類做出如此巨大貢獻的發明人卻被人們故意掩蓋過去,最後只以他所在的朝代為「代名」,即宋朝。這又是什麼呢
  很簡單,雖然這個人出身狀元,才華橫溢得讓當時的皇帝不止一次地稱讚其是「奇人」,而且在19年中一直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當朝宰相;雖然一千年以來人們一直受用著他的發明帶給人們的「便利」,但是上至古代皇帝,下至文化名流、平民百姓都不願意與這個人有任何「文化上的沾染」。這個人是誰呢?答:秦檜——中華民族的敗類。
  從一個角度來說,假設李嘉誠是一個社會一毛不拔的「鐵公雞」,你對李嘉誠會如何看呢?你現在是什麼感受呢?假如有叫你民族敗類,你又作何感想呢(假如你真的是敗類,那麼用不了多久人們就會共同把你「捏死」)?假設中國最有謀略的專家「孫武和諸葛亮」是道德敗壞者,你還為他是非聰明智慧的人嗎?
  所以,無論你是誰,有多麼聰明,多麼地有謀略,或者有多麼大的權勢,曾經做出了多麼大的貢獻,而只要你違背了道德,就將被社會所遺棄。最大的智慧不是聰明、謀略,而是超越了智慧的「智慧」,即是道德
  
  第二節、實踐了道德又如何
  你知道關羽為什麼會被人們供奉為「神」嗎?是因為他武藝高強嗎?回答:不是。因為所謂「一呂(布)二趙(雲)三典韋,四關(羽)五馬(超)六張飛」,所以關羽的武藝被排在了第四位。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排在第一位的呂布(四大美女之一貂蟬的丈夫),因為認賊做父卻成為了千古笑柄。是因為他很有謀略嗎?回答:也不是。因為當時最有謀略的是諸葛亮和司馬懿。是因為他很有權勢嗎?如果如此,歷史上的皇帝都將被封為神。是因為他是民族英雄嗎?不是。岳飛、戚繼光才是民族英雄。是因為他很有錢嗎?這一問,肯定是笑話!因為自古富商像河裡的沙子那麼多。那是因為什麼呢?很簡單,因為關羽是道德典範。  
  自古以來還有誰被封為「神」了呢?
  還有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為什麼是孔子?還是因為道德簡單地說,儒家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獲得了歷代統治者及學術界的最高尊崇,並成為了中國傳統思想核心理念。比如被列為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之首《大學》的第一句話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很簡單「至善」,就是一切「道」的終極目標。對道德要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君子」。 「君子」成為了我們千百年來努力追求的人格最高標准。總之,儒家文化都是圍繞著「道德這一核心而論述的。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就算是專門給人算卦的《易經》,也將道德放在了第一位。比如《易經》的第一卦就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第二卦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而清華大學直接將「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定為了校訓。
  還有誰被封為「神」了呢?
  答:老子道教非常明確,直接奉老子教主,以《道德經》為根本經典,以「道德」為核心教義。至此,對道德的推崇才正式成為了宗教
  世界上最大的道德之神是誰呢?
  非常清楚,我們的老師釋迦牟尼。為什麼是釋迦牟尼?我們以佛家修行的無上經典、被譽「經中之王,萬佛之母」的《金剛經》簡要說明一下:
  首先,《金剛經》論述中心是:如何修證成佛。而成佛標準是證悟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話被譯為「無上正等正覺」。就像我們要想獲得某種東西,首先就要樹立追求這個東西堅定信念一樣,而要想成佛」,就必須先發願成佛」——即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願。更簡單、更清楚地說就是要樹立起追求生命終極意義的決心。而能夠發出這種決心,以及最終體悟到實相,就是大乘菩薩道的全部內容目的
  其次,欲發「無上菩提心」必須先「降服其心」。以什麼手段來降服呢?佛祖在《金剛經中說的很清楚: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複次,佛言: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很簡單即是在離四相(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基礎上發普度一切眾生菩提心,才能最終使「心」得以降服。那麼發的是什麼「心」,而離的又是什麼「相」呢?
  答:發的是「度盡一切眾生苦難」的心;而離的是「度盡眾生而有獲得功德之念」的相。更簡單地說,就是做了世界上最大、最善良好事,但是內心當中卻不要有「獲得回報」的念想。為什麼不能有金剛經中說的很清楚:
  一、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二、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佛祖說:「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就是說只有在完全沒有功利心的情況下布施才能夠獲得真實的最大的福德。否則只能如南 懷瑾老師說的「人生三件事:騙人,被人騙,自己騙自己」(很多修行都是「口不應心」,或「心不應行」,結果修行他來說只能是「瞎子點燈——白費蠟」,自己騙騙自己,玩玩而已」)。
  大多人都想成佛,而成佛之前是要先做菩薩的。而要想成為菩薩首先就要發願立誓:「以智上求佛道,以悲下化眾生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而觀音菩薩曾經發過什麼願呢?答:「眾生成佛,我誓不成佛」。地藏菩薩發的願是最有名的:「地獄為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非常簡單地說,要想證悟成佛,首先必須要有大決心、大勇氣、大慈大悲心,敢於承擔拯救世界的重任,能夠完全舍棄自己,達到無生法忍的境界,才能踏上成佛光明大道
  我們僅可以從人們定義佛教為:「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這一點就會發現佛教的最基本的修行實踐就是逐步趨向至善。可以說,佛經世界上最大的對道德的論述,而古代最大的道德實踐群體就是佛門中人。注意:實踐是非關鍵喲。舉一例說明一下:
  幾年前,朋友引薦給我一位年近六旬的「道家精英」,之所以叫他精英,是因為他夫妻二人每天堅持誦讀《道德經》四遍。為什麼是四遍而不是二遍或五遍呢?因為他要面對一個方向一遍,而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就四遍了。最了不起的是他們夫妻至今堅持了30年之久——這一點我很感動。而讓人感到意外的是,他的道德名聲卻很不好,而且不好到了人們都在背後罵他的程度。雖然他每天都在滿口「仁義道德」,但一遇到實際利益德就「倒」了。
  實際上,在佛門又有多少人是在實踐佛法呢?很多人都只是做到了「滿臉佛氣,滿嘴佛話,滿身都是佛的吉祥物」而已。所以還是那句話人生三件事:騙人,被人騙,自己騙自己」。
  所以佛教修行過程,就是道德實際踐行的過程。而般若道德特性上是超越道德道德,既「超道德」。
  般若即是悟到本心、悟到如來、悟到實相;而實相即是物質的本質,實相即是生命萬物宇宙的終極意義佛祖「悟」到的是宇宙萬物生命本質意義的終極答案,而這被佛祖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種悟道」被表示為「般若」——即是一個不一樣的智慧
  更簡單地說,「般若」這個詞更像一個寫在箭頭形狀指示牌上的文字。如果這個指示牌在印度的話,牌子上面的指示文字就是梵文「prajnāpāramitā」(即發音般若)。而在中國的話,牌子上就是「音」譯為「般若」或被「意」譯為「智慧」。問題是這個指示牌指向了那裡?很簡單,指向了實相,即生命萬物宇宙本質意義的終極答案
  實相到底與什麼有關系物質的本質又是什麼呢你想知道嗎?我來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