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月明居士:心能轉物如何轉?

心能轉物如何轉?

1、心能轉物如何"轉"?

2、心是如何周遍於一切山河大地的?

346問:佛在<楞嚴經中說"若能轉物,則同如來"是什麼意思?高月明:第一、如來即是佛。第二、籃球可以被手"轉",而此處"轉"的是什麼物呢?答:"物"是山河虛空大地。那麼用什麼來轉動呢?答:你的"心"。就是說如果你此時此刻的心轉動了山河虛空大地,那麼你就是佛了?那麼如何去轉呢?

347(續)高月明:為了明白"心"是如何去"轉物"的,我們必須先清楚為什麼佛祖會說這句話原因是:佛祖阿難說:"如果你看到了山河虛空大地,那麼就等於你的見性(真心)周遍於一切山河虛空大地(所謂"周遍於"如同是見性"觸摸遍"山河虛空大地一樣)。"阿難對此說法出了進一步的疑問,

348(續)高月明:阿難問:假設這個能見的就是我真心,那麼這個見性(心性)是周遍於一切山河虛空大地的,那麼當我外看山河日月,內見精舍牆壁時,難道說,我的見性會隨著所見到的一切而伸長或縮小嗎?以及當我先日月,再看牆壁時,難道我的見性會被牆壁夾斷嗎?

349(續)高月明:佛祖阿難說:"一切世間大小內外,諸所事業,各屬前塵,不應說言見有舒縮"。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切世間山河虛空大地都是心生(見生)幻相,幻相中雖然有大小內外之特性,但不應該說創造出幻相的見性有什麼大小內外伸縮的特性。然後佛祖對為什麼見性無大小內外的原因出了一個比喻

350(續)高月明:佛祖比喻說:比如在一個方形水杯中,可以看見裡面有一個方形空間的存在,那麼現在我要問:這個方形空間是固定的,還是不固定的?如果說方空是固定的,那麼在方空中又放進去一個圓杯子,圓杯中的空間就不應該是"圓的"。如果說方空不是固定的,那麼方形水杯不應該存在一個"方空"

351(續)高月明:同樣,你不知道為什麼見性在周遍於一切山河虛空大地情況下卻沒有無大小內外之分的特性也是一樣的。例如:到底什麼叫作"存在"呢?就如讓空間處於"無在"狀態,即讓空間處在無方無圓沒有一定形狀狀態,只要去除方形及圓形的水杯就可以了。因此,第一、空間並不具有方形的特性

352(續)高月明:第二、在空間之外也沒有一個單獨存在著的"方形空間"。所以,以空間並無無大小內外之特性比喻比喻見性來說:你阿難日月時,難道說是你的見性跑到日月去了嗎?如果說牆壁可以夾斷見性,那麼在牆上打穿一個小洞,為什麼卻看不到見性連接起來的形狀呢?

353(續)高月明:因此,你阿難認為"見性"具有大小內外的特性錯誤的。從遠古以來的一切眾生,一直認為"真我"(本心)是個物體,因而在世間物象特性中尋找"本心",進而被物象大小內外的特性所迷惑(失於本心,為物所轉),進而於物象中"觀大觀小"。緊接著佛祖說了"若能轉物,則同如來",

354(續)高月明:這句話的意思是:首先從以上我們已經清楚看到"失於本心,為物所轉"的意思是,人們錯誤地在世間物象之中尋覓本心,被物相所迷惑(轉),因此,"若能轉物,則同如來"的意思就是:如果一個人認識到一切山河虛空大地日月星辰都是心生幻相",一切都真心中物,

355(續)高月明:而在世間物象之中是無法找到本心的,本心恰恰是創造出一切山河大地物象存在的"非物",那麼此人則"能轉物"悟道成佛了(註:佛是覺悟了的"人",而不覺悟了的"神")!所以"轉物"不是可以用個"心"去轉變萬物,而是證悟到一切山河大地宇宙星辰皆是心生幻相的意思

356問:為什麼會是證悟性的"轉物",卻不是一種轉變萬物性的"轉物"呢?高月明:佛學核心的是"心外無物"而不是"心外有物",因此由眼耳鼻舌身意組成的"妄想心"也只是真心中一物,即是唯心所現中"一現"之物。所以若用妄想心去神通似的轉變物就如同是用一幻相去轉變另一幻相一樣,是不可能的

357問:在<楞嚴經>中佛祖說若能轉物,則同如來後,緊著說:"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請問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高月明:因為外在世界並非是等著我們去發現的實有物,一切山河大地及我們的身心都是我們在感覺中創造出的幻相,所以一切在本質上本來就是圓滿光明和如如不動

358(續)高月明:至於說到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實際在佛經中還有納須彌芥子以及類似於"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的說法。為了理解這句話,我們先問:到底什麼是大,什麼又是小呢?如果人們認為外在世界是實有的,即在"心外有物"認識基礎上,去分辨大小,就一定存在著或大或小的概念,因為,

359(續)高月明:實有物體無論再大有其外在大的邊界,再小也有其內界小的邊際,因此只有在"心外無物"即一切都心生幻相基礎上才會出現"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以及"納須彌芥子"等的非邏輯性。進一步說,一切大小內外都是妄心的分別,如果連此妄心也是幻相,那麼也就無所謂其大,無所謂其小了,

360(續)高月明:同樣道理,只有認識和證悟到一切山河虛空大地日月星辰皆是心生幻相(即心外無物),才能夠跳出所謂"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和"納須彌芥子"(如同將泰山裝入到芝麻里)等邏輯上的文字描述的意思所限,即能夠跳出"邏輯性"和跳出分別"心外有物"的認識框限,這時就有點像要"悟道"的樣子了!

361(續)高月明:當解釋完成以上內容後,我們再看阿難疑惑很容易理解了,阿難疑惑是:為什麼見性在周遍一切山河虛空大地情況下卻沒有大小和伸縮呢?答案很清楚:阿難是在執"心外有實物"的認識基礎上去求一個見性(心性)觸摸遍山河虛空大地情形,而實際上,"心外是無物"的,

362(續)高月明:就是說,心外無物的意思是一切皆是真心中物。所謂"見性周遍一切處"是指一切萬物皆是見性中物"的"周遍",而不外在萬物為實有,而見性可以去觸摸到萬物的"周遍"。所以說,一切皆是心中物,一切物都在真心中顯現,而"真心"是不會對其"中物"有什麼大小伸縮或觸摸的。

363問:不同眾生或佛的本心相互間是什麼關系,是一體的,還是互相影響?高月明:<金剛經>里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因此,你的問題沒有答案,因為你錯了。既然無外在人、眾生,更無外在佛,因此求個"一不一體的",豈不幻中求實有嗎?眾生顛倒就顛倒在這里,即執虛幻為實有。

364問:佛經用"空無定方"的比喻很難理解,請詳解這個比喻?高月明:空喻本心,方喻幻相,因為一切方或圓皆是虛空中物,因此說是虛空遍於一切方形或圓形,而虛空卻無方、圓等特性的。同樣道理,一切山河虛空大地皆是見性創造出的"見性中物",因此見性是周遍一切山河大地而無伸縮長短等特性的。

365(續)高月明:當理解了以上內容後,我們再看在<楞嚴經>開篇佛祖所說的"(一切眾生)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一切眾生)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時,就會有一個"超越性"的理解了。

366問:"見性就像是有無數雙或遍布一切的眼睛一樣周遍一切山河虛空大地,好羨慕這個境界,但感覺進入這個境界對我來講就如同想登上月球一樣難?高月明:首先,你必須明白:"見性周遍一切處"不是一個可以被修入的境界體驗(因為所有境界都是在六根中體驗),而是一種證悟性的認識。什麼認識呢?

367(續)答:即:一切山河虛空大地都是你的"心中物"的認識,而周遍一切是一切皆是心中物性的"周遍"。而你錯就錯在,你還是停留在"執心外有實物"的認識上想著如何去"周遍"。例如,即便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也不是有一個什麼"體驗境界"可入的,

368(續)高月明:例如,佛在<金剛經中說:"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此,不要試圖去修入一個"見性周遍一切處"的境界,因為,實無什麼境界可入,一切本來就是心中物,而見性本來就周遍一切處(是隨創造隨周遍),你本來就是佛,

369(續)高月明:眾生是未證悟的佛,佛是已證悟的眾生。證悟什麼呢?答:證悟到"一切唯心所現"!證悟唯心所現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是進入到某個境界中。正所謂:"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記住:此心就是佛!此心就是道!莫要心外求法

370問:證悟"唯心所現"是否就是體證到原來外在存在著的一切山河虛空大地都是幻相(假象)的證悟呢?高月明:嚴格地說:不對。首先,我們先看佛祖在<楞嚴經中說:"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如一見根,見周法界。聽嗅嘗觸,覺觸覺知,妙德瑩然,遍周法界圓滿十虛。寧有方所,循業發現",所以,

371(續)高月明:更準確的說,並沒有一虛幻性存在著的外在世界等著你去證悟到它是虛幻"的。"悟道也不是體證到"原來外在世界虛幻的",而是體證到"原來外在世界是'心生'的。當然,"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出來的山河虛空大地虛幻性存在的。正所謂"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372問:在清醒時可以感受到"我"的存在,但在熟睡中"我"卻消失了,次日醒來後方能重新找回"我",那麼難道說,睡眠時"本心"也跟著消失了嗎?高月明:古德有一話頭為"無夢無想時主人公何在?"和此問十分相似,實際上,一直以來,人們對這個問題很糾結,甚至不願意被提及,因為,

373(續)高月明:清醒時,我們可以很明確的感知有一個"知"(我)的存在,而人們卻無法回答在睡眠中"知"(我)哪裡去了?實則答案簡單:<金剛經中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既然能把水杯、腦及腦中妄念"看成是幻相的存在,為什麼不能把"我"和"我睡眠"看成是幻相呢?

374(續)高月明:就是說,對睡眠的感知和睡眠本身都是幻相,因為幻相(睡眠)是心生的,而幻相中是不存在本心的,因此若問"睡眠本心哪裡去了"的問題是沒有答案的。同時,也不在一個無夢無想時的狀態,因為"無我",所以"我清醒、我熟睡與我次日醒來"都是幻相,更沒有一個"主人公"的存在。

375(續)高月明:實際上,這句在參話頭法門中據說可以讓人悟道話頭是要告訴人們,要超越邏輯,體悟到一個非邏輯現象:"一切山河虛空大地、覺醒睡眠與穿衣吃飯都是心生幻相"。佛法是"不二法門"的,而不法門是"實相門",實相則是:一切皆是心生幻相!---請問:你現在跳出邏輯思維了嗎?

376問:本心性的唯心所現與妄想心性的唯心所現有什麼區別?如果妄想心只是本心中的"一現之物",那麼我們只有被動的等待著本心顯現出的一切山河大地和各種事物,那麼一個人的命運豈不是固定了的嗎?高月明:第一、我們且把畫筆在紙上畫出墨跡的能力稱為"本心性"的唯心所現,

377(續)高月明:(或者說是波粒二相性的唯心所現),而把畫筆的運筆走勢所畫出的一切圖像稱為"妄想心性"的唯心所現。第二、以此比喻來說,(1)在這個世界中,凡是沒有在你意識中顯現的一切事物,它們都處於"非有非無"之中,例如:房間外的汽車、樓房,衣服和西紅柿。

378(續)高月明:只有當你去看了這個世界,那麼世界中的一切才突然顯現出來,就是說,一切才被你創造出來,這是本心性的唯心所現。(2)"妄想心性"的唯心所現就是說,本心中唯心所現出(存在)的一切事物生滅變化,是隨妄想心的起心動念性的"運筆走勢"而被"畫"出來的。

379(續)高月明:只有因此,才會出現"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因果定律!正所謂"一切皆空因果不空"。因此,一念善,你就創造出了一個善的世界,一念惡,你就創造出了一個惡的世界!因此,命運不是固定的,是一切唯心所現的。

380(續)高月明:佛之所以被稱為"佛",是佛證悟到了本心性的,即本質性的、波粒二相性的唯心所現。而本心性的唯心所現直接映射影響著妄想心所現中的一切苦樂事物,因為本來它們就是一個整體。

381問:老師,我總是忍不住用邏輯思維去思考非邏輯性體證的東西。例如:鏡子本身是無法被看到的,能被看到的只有"鏡子中映現出的一切景物",同時,也只能通過看到"鏡中物"的方式推斷存在著一個鏡子,那麼以此喻來說:本心是無法被看到的,能被看到的只有現在看到的"一切山河虛空大地

382(續問):同時,也只能通過我們看到山河大地方式推斷存在著一個能去看山河虛空大地本心"的存在。根據這個說法來說,我要問的問題是:如果在無我(主人公)、無幻相(山河大地睡眠死亡)時,又怎麼能夠體驗到有個本心"的存在呢?難道本心(如鏡子)可以自知嗎?

383(續問):進而,假設"本心"能自知,豈不又是有我"了嗎?如果"本心"不能自知,那麼"本心"所處的又是什麼狀態呢?"本心"所處的是否就是佛祖在<楞嚴經中說的"知見無見"時的狀態?就是說,"本心"到底有沒有一種自覺知"的狀態

384(續)高月明:告訴你一個跳出邏輯思維秘訣:"知道"有我無我的,不在有我無我中。"知道"有無幻相的,不在有無幻相中。"能發起妄想分別的"不在妄想分別中。"知道"此刻正在知道著的,不在此刻知道中!因此,一切感知覺皆是心生幻相,而"心"不在一切感知覺中。為什麼是這樣的呢?

385(續)高月明:佛在<圓覺經>中是這樣說的:"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凈覺隨順。"這句話的意思是:你感知到的"一切感知覺"都是虛幻的,而如果你感知到"有一個能去感知東西的存在,那麼,"這個東西"也是幻相(空華),

386(續)高月明:但也不能說"本心"是沒有"知覺性"的。為什麼呢原因是這樣的:本心是創造出一切感知覺的那個東西(如同鏡子),但是本心自己是不能被自己所創造出的任何感知覺所能感知到的(如同鏡中任何景象都無法感知到鏡子本身),因此任何感知覺都無法感知到創造出他的那個"本心"的,


387(續)高月明:所以,之所以會說"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最關鍵的是最後一個字--"性",即:本心是創造出一切感知覺的"本質之性",所以不能說本心是"無知覺性"的。所有感知覺都是本心所生的幻相,所以,本心是一種感知覺的存在。因此,本心不在"有感覺、無感覺中"(有無俱遣),

388(續)高月明:這就如同是,被放映機投射出來的電影景象是無法表達放映機的存在一樣,"本心"是無法被他自己創造出來的"幻相"(語言)來表達的(不可說),只能被語言來"指"(佛經)和用禪定去"證悟"。所謂"凈覺隨順"就是說,順此修行就會證悟到創造出一切感知覺的"凈覺"(本心)。

389(續)高月明:緊接著佛祖解釋說:"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這句話的意思:為什麼呢?因為一切感知覺都像是虛空的花朵,本心就是那"不動"的空間。虛空的花是有生有滅的,本心就如那空間一樣是不生不滅

390(續)高月明:何謂"無知見故"呢?答:所知所見到的一切感知覺都是本心所創造出的幻相,因此在所知所見中是沒有本心以及是無法感知到本心的。一切法界都是心中物(如同都是虛空中物),因此本心是遍滿一切法界的。(註:此處"遍滿"的意思是"容納涵蓋"和"創造"的意思)。

391(續)高月明:因此,對於你問"本心"到底有沒有一種自覺知"狀態的回答是:"以幻相中的有我無我所知所覺,求於如來寂滅境界,是了不可得的!"就是說,因為本心不是任何感知覺的體驗,也不可被任何感知覺所描述,所以"本心境界"不可說"(因為凡所有說皆是在幻相中說),只能被"指"。

392(續)高月明:另,"知見無見"指的不是一個境界體驗狀態",而是說見性(本心)"不在所知所見中!以上所說即為"第一義空"!

393問:我想我們之所以糾結於睡眠是因為它是一種特殊的幻相吧。其他幻相都可以在當下感知,只有睡眠在我醒來後才知道我曾經睡眠過,睡眠的當下(無夢狀態)是無法感知到我正在睡眠的,那麼這種無感知的狀態和入定時無六根感知的狀態有什麼不同呢?

394(續)高月明:"知道"清醒睡眠的不在"清醒睡眠中"。在描述上有會用到斷除六根感知以及去除妄念的說法,實際上,入定在本質上不是進入到一種"斷除六根"後所處的狀態,因為六根、無知無覺以及睡眠都是心生的,所以是進入到"六根是心生"的狀態即是"知道有無的不在有無中"的狀態

395問:一個人死了以後,他的靈魂(本心)會到另一個肉體中繼續傳遞存活嗎?高月明: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因為"本心"是遍滿十方的,是不會存活於肉體中的。原因是:在《楞嚴經》中佛說:"心"不在一個人的肉體中,也不肉體之外,那麼心在哪裡呢?答:沒有答案。因為問題提錯了。為什麼呢比方說

396(續)高月明:佛經中有這麼一段記載:一位求道者婆蹉衢問佛祖說:"'我'存在么?佛祖靜默不語。過了很久,婆蹉衢多不見回答就又問:那麼,'我'不存在么?佛祖依舊是靜默不語。求道者等了很久不見回答就失望的離去了。"婆蹉衢多離開後,阿難佛祖說:"世尊何以不答婆蹉衢多之問呢?"

397(續)高月明:佛祖阿難說:"婆蹉衢多發問後,我若答'我'存在,便是認同主張永恆論(注:即存在一個永久靈魂)的僧侶行者。我若回答'我'不存在,便是認同主張斷滅論(註:死亡即為一切湮滅)的僧侶行者。我若回答'我'存在,是否會讓婆蹉衢多升起'無我'之智?"阿難回答:"不會"。

398(續)高月明:佛祖接著繼續說:"我若回答'我'不存在,已經困惑的婆蹉衢多將會更加困惑:曾經存在過的'我',現在不存在了?!"以上,實際上,對於問"本心在那裡"和問"我存在不存在"的提問同樣是一個不能去回答的提問。為什麼呢?當用一個簡單比喻說明,你就會獲得超越性的理解,比喻如下:

399(續)高月明:如同"放映機"是不可能存在於他所放映出的任何景物中的一樣,因為肉體以及外在世界都是唯心所現中之"一現之物",所以,"心"是不會存在於任何一個他所創造出的幻相之中的。當然,也不發生當一個幻相滅了,"心"(如放映機)再駐留到另一幻相中的事情。因此,

400(續)高月明:人們總是以為有一靈魂性的東西肉體中傳遞。實則,肉體也只是心中之一"幻相"。因此,記住:正確的,而不是顛倒的認識是:1、本心肉體(四大:地水火風)是相生的關系而不是並列關系。2、是肉體心中(本心自性),而不是心在肉體中。所以說,不存在所謂靈魂肉體中傳遞,

401(續)高月明:因為空間、時間妄想心與樹木山川一樣,皆是心生幻相,所以也不能去回答"本心在那裡的提問。也正因為,一切皆是心中物"(如同鏡中物),本心不在任何"物中"(如同鏡子不在"鏡中物"中),而所有對"我"的感知都是在六根中的感知,

402(續)高月明:所以,"我"也是一個"鏡中物",本質上是"無我"的。因此去問一個"幻我"是永恆的還是斷滅的,也是不能去回答的。假若無以答之強以答之只能是:不常亦不斷(亦指本心不在斷常中)。當理解以上內容後,再看<楞嚴經>中以下這斷經文你就會有更上一層樓的理悟:

403(續)高月明:<楞嚴經>卷一:"一切眾生...種種顛倒...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雲何二種阿難

404(續)高月明: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如同真我)。二者,無始菩提涅槃清凈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失)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即:悟知靈魂及一切皆是心生幻相就成"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