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音老人:母音老人文集菁華錄 第七章 唯識精義 3 遍行五法

3、遍行五法 「遍行」就是無時無處不在運行,即一切時一切處都能遍,任何根性都能遍。遍行又分為五法,就是意、觸、受、想、思。假如不是這個遍行五法作祟,我們本來是一點不動的,本是靈明圓融,本是智光圓滿,本是不生不滅的。我們的眼耳鼻舌身五根本來是八識的精明,由真如佛性映著五根起照見妙用的。它就像鏡子照物一樣,朗照而不加分別美醜好惡這就是現量真心,是本性的常寂智光。壞就壞在這個遍行五法上,因為這五種法是一切善惡最初的動機,由於這遍行五法的作用,觸境生心,分別取捨,造業受報,而落得個生死輪回,受苦不了。 第七識執著八識的見分為我。它根據眼睛所看到的東西,耳朵所聽到的聲音鼻子所聞到的氣味,舌頭所嘗到的味道身體所覺到的感觸,就分別好壞美醜,思量不停,但第七識根本是虛假的,它只是虛有其位。因為它只能接收傳送,只是隨著六識染凈轉移而已。但它執著八識的見分為自己,因而恆審思量,起惑造業。所以,第七識不能修行有些人錯了,認為第七識是清靜識,能修行,其實不是這樣的。假如不是遍行五法作祟,六識也是智慧光明朗照。因為第六識雖然能分別好壞美醜,但是它不趣向外境,它只是待緣,就是碰到事緣之後,它才分別;碰不到事緣,它並不分別,所以它也沒善惡。壞就壞在這個遍行五法上,由於遍行五法「意、觸、受、想、思」的把持,六識就著相了,意觸受想思是無相的,看起來是無,實際上就是一念。一個念頭往往是造一切罪業的根由。 古代有一公案徒弟師父:「如何是一念?」師父答:「不覺成山丘!」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倘若沒有遍行五法,第六識本是慧光圓滿現量昭然。這慧光圓滿現量昭然就是大定。不要認為定住了,象木頭石頭一樣,才叫定。那是死定,不是大定當我們明明白白不為境所迷惑、動搖,就是大定。既然是大定,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就能任運起用,而沒有妨礙。但是,由於我們的第八識裡面含藏了無量劫來的一切善惡種子,而這些種子藏在八識田裡面,往往是薰發鼓動,使我們在不知不覺當中動了念,這就是遍行五法中的第一個——「意」。 「意」就是意識就象條魚潛到水底,竄動不已,水波也就隨之翻動不停了,所以也叫做「作意」。作就是造作,它時時刻刻在動,無事生非,不管是善,不管是惡,使這個心總是不停地起念。作意就是生心動念的開始。眾生無始以來,從來沒有離開過念頭,就是由於作意在搗亂、在起作用,就是由於我們的習氣種子八識裡面鼓動,引心向境,使得心趨向於境界、粘著於境界。所以說,壞就壞在這個作意上。假如沒有作意,我們就慧光朗照、現量昭然了。因此,我們修行最要緊的就是要截斷這個意,使作意不動凈土念佛禪宗話頭密宗三密加持等等,其目的都是要截斷這個意。假如這個意不動、不起,那麼我們盡管對境遇緣,也不會迷惑動搖了。所以,修行最要緊的就是要截斷這個意,使這個意不動。 觸」就是接觸外境。當你作意了,心動了,就引心向境,把這個心引到境界上,和境粘滯到一塊了。境又分為兩種:一個是內境,是種子,稱為習氣,這習氣在裡面薰第八識;另一個是外境,由無明因緣變現為境。六識攬之則發起現行。譬如:有人愛好聲色犬馬,這個習氣就在八識裡面鼓動,薰發第八識,使他不知不覺地時時嚮往著聲色犬馬(內境),一旦他碰到了聲色犬馬的境界(外境),就不免有所舉動,隨之而行,這就是現行。於是,他的心就被這個境界粘住了,滯在境界而不舍了。這個已經發生了的外境,反過來又觸他的心,和其心接觸、粘滯到一塊去了這就叫做「觸」。 受」就是接納、領受的意思。這個妄境一顯現,他就接納、領受境緣,而不能自已,捨不得離開了。於是他就跟著這個境界來鼓動,隨著境轉,執著不舍,不肯放手,而且加上許多名相,這就是「想」。心想不停,一發不能捨棄,所以思潮遷流不息,生起現行造善、惡諸業。因此,「思」就是遷流不斷,驅心造業之義。 這遍行五法都全了,就成為維系善惡的一面,但這一是非常非常微細的,不是用定力觀照可以看得到的,所以它叫「流注生滅」。所謂流注,就象永無休止的流水一樣,而這水流不象大海中的驚濤駭浪,也不象江河的波濤滾滾,而象靜靜的小溪水微微細細地流。其實它流動得很快,快到極點了,反而不顯其動,你也就看不見它,以為它是不動的。實際上,「流注生滅」就是心裡所起的或善或惡的一念,僅僅是念,還沒有作為,還沒有造業,它才剛剛啟動。正因為如此,這正是人天交戰的關鍵時刻,也是我們做功夫的關鍵時刻。我們要了生死,就必須斷這個流注生滅,就必須斬斷這一念。即使此心已被境界引動,將要造業之時假如良心發現,知與道德相違,而能夠當下回心轉意,停止惡念不去造業,那麼這一念妄心也就滅了,業也就造不成了。所以,我們做心地(功夫),就是要能夠當下止息,斷除這一念。倘若,我們能夠時時斷離這一念,我們就恢復常住真心了。我們作功夫修持,就是要把這個心時時地攝在所修的法上。比如念佛法門,就是要用佛號攝住六根不動而不可有口無心地心念。由此我們就可以知道,大勢菩薩教導我們,念佛須「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是確切不移、無可改變的至理名言了。參禪的人之所以要起疑情,就是要攝心不起。修密法的人,要身口意三密相應,也是為了斷除這微細的一念。《起信論》曰:「離念境界,唯證相應。」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我們在理上明白、清楚了,就須遵循這些確切的教導和指示,精進用功修行,這樣才能成道。 摘自《心經抉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