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願力才是真感情

願力才是感情 梁乃崇教授  以前我們也講過有關於感情的反省,我覺得講得還不夠清楚,常常把感情情緒混為一談,現在我要把感情重新定義。 平常我們講這個人的情操好不好,但情操絕對不是指情緒;而感情有一個特別的性質,大家好像知道,但又講不出來,顯得有點模模糊糊的。我認為感情是一種願力,它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圓覺經》所講的無始清凈大願,感情源頭是一個清凈願力。這個願力是想要達到無分別、想要達到同體。以一對情侶來說,他們一定有一個共同的願望,他們想要不分彼此,希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地溶成一體。如果他們沒有這樣的願望我不為他們有感情。 人成長到20歲左右,不論男生女生,大部都會想要談戀愛,然後會想要結婚。而談戀愛、結婚這個過程是在什麼呢?我認為這個過程是在修行!自動就在修行也不見得要有佛法形式,他們就是在修行。談戀愛是在什麼呢?是修「我相」進入「人相」,所以談戀愛中的男女,他們是要把彼此的「我相」解除掉,然後融合成一體,進入「人相」──就在這件事!等做到不分彼此,溶成一體時,他們才覺得成功了。所以這不是情緒這是願力,修行的願力。做成功了以後,然後結婚、生兒育女,而兒女跟他又是一體,就組成了一個很美滿家庭。所以談戀愛、結婚事實上就是在做超越「我相」這件事情,只不過有些人沒有做成功,家庭顯得不美滿而已。 所謂家庭美滿就是修行成功,再接下去,就會進入一個家族,而一個家族就是眾生相,又再進了一層。所以我現在會把談戀愛看成是修行功課。如果這一生沒有修好,下一生還要再來修,所以不斷的要結婚、要重修,當然,只要你能夠離了四相就算修完了。 我把戀愛的「愛」認為是願力,所以它不是情緒也不慾望它是願力,是一個推動修行成道的願力。當然大家也會說:好像很多人不是這樣啊!的確,不見得都是這樣的,但是一定有這個成分,只是這個成分沒有被彰顯而已。因為現在很多人都弄不清楚搞不懂這其中的真意,所以在還沒有結婚之前,就要訂好協議,算好離婚的時候該怎麼離?還沒有結婚就先談好離婚條件,那兩人之間的感情就變成一個契約的關係,這樣是沒有願力的。所以這不是感情,但是這裡面有沒有情緒呢?有情緒!有沒有慾望呢?有慾望!只是沒有願力,所以沒有真正的愛! 所以戀愛中的男女,終究要從「分別」進入「無分別」,談戀愛是在走這條路,讓彼此沒有分別,就是合為一體,也就進入了「人相」的層次。所以要進入「人相」必須要先把「我相」解除掉,然後超越。如果一定要堅持「我相」,不肯進入「人相」,那就沒有在修行,就沒有願力。願力沒有發揮、沒有出現的話,我不認為有感情在裡面──這就是我最近重新定義的愛。 「愛」在佛教裡面,是一個滿麻煩的問題,因為佛經裡面都是要把愛去除掉的。我們把西方講的love翻譯成「愛」,我覺得西方所講的love不是佛經里講的愛欲佛經講的愛欲是純粹的情緒慾望,至於願力這一部分,佛經就把它講成慈悲。西方所講的love是有願力的部分,但他們也沒有講清楚,把有願力的愛和慾望在一起。我現在幫他們重新定義,把它分清楚,他們的問題就可以解了,不然的話,他們遇到愛情的問題就沒有辦法解,愛到後來就變成了慾望,自己都搞不清楚了,那就會產生很多問題;如果他們能夠定義清楚,才有可能這件事做得更好。 我舉這個例子,是要告訴大家:當我們遇到問題時要去反省,去問為什麼?問到後來你就會問清楚,問清楚了以後,我們的問題就可以解除了。關於這一點大家有沒有問題? q:您的意思是說:現行的夫妻財產制,應該是共同財產制會比較好而不夫妻分開財產制?現在法律已經改變了,是分開財產制,這樣會讓彼此之間的距離增大嗎? a:我沒有去管這些財產制,我講的是感情、是願力,是講心靈層次。當然以財產制來講的話,財產分開來算,兩個人還是沒有辦法合為一體,分別的個體是比較不好的。但是我們知道人感情,當有真感情的時候,法律是沒有用的。 q:中國人一直提倡的仁義道德,跟老師講的感情,有沒有什麼差別?還是完全不一樣? a:中國人講的「仁」,定義很不清楚,我們之前也探討過,雖然「仁」比西方講的「愛」要清楚一點,但是也有模糊的地方我覺得還不夠清楚。「仁」的層次可以講到feeling這個層次,但我今天講的不只是feeling,是願力,把感情這個部分、愛這個部分提升到願力的層次來說明,而且是修行的願力,是從「分別」修到「無分別」,比feeling層次要高。 q:願力的本質就是慈悲心、就是無分別嗎?a:no,no!願力就是本來面目的性質,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本質就是願力,願力是我們本來面目性質當中的一種。 q:我們講的願力,是屬於相的展現嗎?a:它還不太有相,是已經要出來用的時候所展現出來的。 q:有一狀態我覺得不一定用愛來展現,譬如說契合的狀態它會達到沒有人我,不是光,也不清明,就是沒有人我,沒有外在,沒有世界,沒有客觀存在,這個是沒有人我的狀態;還有一狀態是跳脫你、我各自獨立之中,我們有一個共體的狀態,所以不曉得老師講的,是應該要超越哪個狀態? a:通通要超越,因為達到更高就是無分別,它是一種菩薩的願力,其實也就是大家都有的、眾生都有的、凡夫都有的願力,都在內心深處。 q:其實我們不應該局限在個人,定位在我、色身、思考啦……a:也不是說應該不應該,因為我們既然在這一個狀態,有這個身體,就是在這個狀態下來修行,就是要透過這個鍛煉的歷程你才會成熟。 q:基督教講的:愛你的敵人、愛是恆久忍耐……那些是不是也有一點接近人、我、眾生平等解脫狀態? a:是有的!是趨向某種程度的無分別。 q:所以他們在世間展現的時候,基督教的力量是非常powerful,而且是滿平等狀態。a:對。 q:我覺得最近有一個體悟,愛要有一個先決條件,他要讓對方展現個別的模式,而不是用你自己想的模式…….  a:這就你要進入「人相」,你要了解別人的模式。所以談戀愛的時候不能閉著眼睛跟自己談戀愛你是要跟別人談戀愛你要知道別人心裡在想什麼?這個時候有很多狀況、很多問題出來,很多人看起來像是在跟別人談戀愛,其實他是在跟自己心中的模式談戀愛,外面那個人只是剛好套到心中的模式而已,談了半天才發覺:怎麼對方跟自己心中想的那個人完全相反!那個時候才恍然大悟,啊!怎麼會這樣子?原來他根本沒有管真實對象是一個什麼狀態也就是閉起眼睛來談戀愛,住心在心中想像的、希望的那個模型。一旦住心在那裡,這個人的眼睛就蒙住了,真實狀況就看不見了。類似這種事情非常多,所以我始終覺得:看清真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課我想今天就講到這里。 (本文系梁乃崇教授於91年8月5日,在廈門精舍帶領同修共修的開示。紀錄:蔡素鈺;整理:羊憶玫、梁玉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