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感性直覺-汁與渣

感性直覺-汁與渣

梁乃崇教授

其實每一件事情,都含有「表面」部份和「實質」部份。譬如讀書,增加知識智慧是「實質」部份,文憑是「表面」部分,如果很有學問智慧,可是沒有文憑,讓人覺得還是少了東西;如果學問和文憑二者兼俱,那是最好的;只有文憑,沒有知識智慧則是最糟的。

婚姻也是一樣,感情是「實質」,婚約是「表面」,很多婚姻夫妻之間只剩結婚證書,感情一點也沒有;有些男女感情很好,但是沒有辦理法律手續(在此不含婚外情),這比前者好,但是還有缺陷;最好的情況是,feeling、感情、以及婚約都圓滿

修行也是一樣,很多人注重打坐幾次,可是沒有體悟本來面目這就是只有「表面」,缺少「實質」;有的人也沒什麼打坐,沒有學多久,就悟了本來面目這是比較好,但是不圓滿;最好是二者兼備,才是圓滿世間的事,一再告訴我們:實質和表面兼具才是圓滿俱足,可是人在追求目標時,經常把目標鎖定在表面,而忽略了實質,就好像吃甘蔗時,只吃「渣」,而把「汁」丟掉。所有痛苦都因此而生

記得上次我問大家:「愛的feeling」是什麼?大家說完後,發現「愛的feeling」是非常豐富的,而愛的感情是從feeling生出。feeling原本空靈豐富,當它一轉化成愛的感情層次時,它的豐富性減少、廣大性縮小,變得比較局部,比較簡化;但是給人感覺則是比較具體,不像在feeling層次,好像空蕩盪的,不怎麼能抓得到。

所以feeling與感情對比之下,feeling 像「汁」;感情則像「渣」。一般人到感情層次,還不死心,會把感情變成山盟海誓,變成約定,最後變成法律的合約。當它變成法律上、習俗上的婚約的時候,比感情這個層次又更加簡化、表面化,但也更加具體。愛情與婚約對比之下,則愛情像「汁」,而婚約像「渣」。整個過程是從「受」(feeling),生「愛」(感情),再從「愛」生「取有」(婚約)。在演變轉化過程中,是越來越局部、越來越縮小、越來越單調;但是越來越具體,這也就是順著十二因緣的發展過程

如果我們的心是越來越表面、局部和具體,最後的結果一定是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我們要知道,表面部分不是不要,而是不要把背後那麼豐富的實質忘掉。只要表面,丟掉背後的實質部分,就是只留甘蔗渣,丟掉甘蔗汁。做人也好,生活也好,都只要甘蔗渣,而不甘蔗汁,這不是很悲哀嗎?你到底是要甘蔗渣,還是要甘蔗汁?如果二者只能選一,當然選甘蔗汁;如果都可以要,當然汁和渣都要千萬不要落在只要「渣」,不要「汁」的地步。

最近談了許多feeling的問題,有些人因此來問我,大概都是問:feeling在十二因緣中是什麼?我答:是在「觸」、「受」這裡。又問:那「行」、「識」那裡有沒有feeling呢?我答:那裡也有feeling,即使「生老病死」這地方也有feeling。大家聽了以後,不太了解,怎麼解釋呢﹖

我說給大家聽,我們不要把十二因緣中的每個部分,視為分離獨立的,「無明」就只是「無明」,沒有別的東西;「受」就只是「受」,沒有別的東西十二因緣中的每個部分不是分割的,而是像《華嚴經》中所提到的帝網重重的寶珠一樣,十二因緣可以說就是十二個珠(真珠、夜明珠、摩尼珠寶這樣的珠),每個珠裡面都含攝了其它珠的影像,譬如在「識」這個珠裡面,就含有其他十一個珠的影像

所以十二因緣中的每個階段裡面,都含有十二因緣,只不過在各各階段中,各以那個階段為主,譬如:在「識」這個階段,以「識」為主,但也含攝了從「無明」、「行」、...到「生老病死」的每個環節,並不是「識」裡面只有「識」,沒有別的東西。它們是無法被切斷成一個個獨立、分開的東西,而是互相含攝的。

女士:我今天聽到了一個重點:每一個舉心動念都含有甘蔗汁和甘蔗渣。

居士:對的,所有事情都是同時含有甘蔗汁和甘蔗渣。譬如,做香功時的任何一個動作,像舉手、合掌,有些人做就只有渣,有些人做就有汁。如果你真的懂了,隨時隨地,任何事情,都可以修行,這才是我要講的生活修行的最高法門

陳小姐:

剛剛您講生活中任何一個舉心動都有甘蔗汁和甘蔗渣。以此來檢討自己的心,在和家人或其他人相處時,有時候對方表現出一個動作,但是我們沒辦法感受到他內心是什麼,有可能因此產生許多問題,這時候該如何做﹖

居士

反觀自已。我們是沒辦法去改造家人的,如果他不肯接受。大家已經是一家人了,我們不能強迫他,我們還是要尊重他。即使他是渣,還是要尊重他。能啟發是最好,不能的話,還是要尊重他。我們要尊重眾生,但是我們也要知道他的問題,哪一天,他主動來問了,這時候就可以幫助他。

我不相信當一個人知道有汁的時候,還會喜歡渣,而不喜歡汁。我相信所有的人喜歡汁,他之所以只要渣不要汁,那是因為他根本不知道有汁。我們會想:「他不知道,我就教他、告訴他」。汁這個部份,你教他,告訴他是沒有用的,他聽不懂,不知道你在說什麼。已經體會到汁的人,面對周圍只要渣的人,只有一辦法:就是常常展示汁的好處。忽然有一天周圍的人注意到這個汁,就是啟發成功的時候。

我最近講的東西,甚至包括今天的甘蔗汁與甘蔗渣都是為了啟發大家。經過這樣的啟發我想很多人都會懂。以前大家懂是懂了,但是認為「汁」是很難求的,世間大部份人都在追求「渣」,我們也無可奈何。

所以雖然我講了很久,但是還是沒有變成大家追求的重點。雖然也啟發了一部份人,但是又加入了一些誤解就會形成阻礙。所以我今天再把它講得更清楚一點。其實隨時隨地都有這就是啟發,我們只要多啟發動作就有辦法感染周圍的人。當你真能體會,真的去實踐,你會表現出很強的影響力。譬如說有個人在學問上有很多的甘蔗渣,有很好的學位、文憑,若跟一個非常有智慧,但是沒有文憑的人在一起,他就會覺得自己的文憑實在沒意義。這時候,他絕對不好意思拿文憑來炫耀。

另外,你也要警覺當你有這個能力時,別人就會封你為「大師」,就要把你「甘蔗渣化」,以後他們就會說:「你會這樣,當然嘛,因為你是大師,我們不是大師所以不會。」他們不但傾向甘蔗渣,還會製造甘蔗渣,你自己不去製造,他還會製造來套在你頭上。這些本事我是很清楚的。所以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得要不斷地奮斗,並不是聽我說明一下,聽清楚了,問題就解了。大家會想:「真無聊,還要為這種事情不斷奮斗。」其實不斷奮斗也是很好玩的。

石先生:我是第一次聽師父開示甘蔗汁與甘蔗渣。我是直覺的把甘蔗汁當作本來面目甘蔗渣當作被知的部份。

居士:這樣太概略。沒錯,這是個大類的分別,但是太粗糙了,不夠精細。

石先生:要精細的話,就要去奮斗。唯有實際去體驗,才會做到。

女士:聽師父今天講,我發現我這八、九年來,都是在做「渣」的部份,從今以後,我會朝「汁」的部份去做

女士生活上每一件事,感覺都很簡單,但是都很豐富,我想那個豐富就是「汁」。

朱先生:聽了您的講話讓我去思考我們每天有很多煩惱憂愁快樂,這些喜怒哀樂、憂悲苦惱的「渣」跟「汁」該怎麼分呢﹖

居士

這要自己去體會。生活中許許多多的喜怒哀樂、憂悲苦惱,我們怎麼分辨,哪個是「渣」﹖哪個是「汁」﹖這就是自己要下功夫地方就像經營企業一樣,裡面有「渣」也有「汁」。當然最大類的分別,「渣」就是「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汁」就是「現如來」、「悟本來面目」。但是不要這麼大的分類,要精細的去體會。屬於feeling的、直覺的、實受的,就是「汁」;規則、符號、口號、外相的,則是「渣」。其實很容易分別。

有位同修打電話來,談到有朋友聽我講:「 feeling是不思維的」,覺得不太懂,她就舉了個例子說明,她說她有一次手指頭被門夾到了,痛得要死,她說:「那麼痛,是思維出來的嗎﹖當然不是,是直接感覺嘛!」那位朋友聽了,就覺得懂了。我覺得她舉的例子很不錯,不過她指的這個感覺不像我講的feeling,但是她所指出的,確實是不思維的,而且非常明確。難道你被夾了,還要思維才會痛嗎﹖

資料整理-胡祖櫻 梁玉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