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達居士:心的觀察

心的觀察

黃國達

修行修什麼?修身口意,意由心生,心為一切法的主導,所以觀察自心很重要功夫四念處中有心念處,就是觀察自己的心,以及起心動念,然後以法念處轉化心念

心是什麼?如何觀察心?如何轉化心?

五蘊中,色蘊是物質的,受、想、行、識則是心法也就是說苦樂的感受,思惟想像意志願望、覺知認識都是心的內容

雖然,心是無形、無相,不可捉摸的,卻又是須臾不離的。主要是因為人們大多把注意力放在外境,而忽視內心,或是被外境所牽動,失去自由。但是,若能一念返觀自心,當下就能看到自己的心,並不需要向外尋覓。

觀察內心可以分為兩方面:一、內心狀態,二、心念的變化。

觀察內心狀態是宏觀,好像一個地方的氣候,是溫暖、寒冷、炎熱、乾燥或潮濕等,內心呈現的是寧靜混亂清凈污濁善良或不善。

觀察心念的變化是微觀,好像每天氣晴朗、陰天、下雨,微風、無風或強風等等的變化過程。觀察心念也是一樣,內心貪念、嗔念、嫉妒、傷心、恐懼慈悲光明寂靜等等的生起和消失的過程也要一一去觀察。

宏觀和微觀都有需要。

如果能夠隨時隨地以宏觀迅速掌握內心狀態,當內心呈現輕鬆、柔軟和諧清凈善良時,當然沒有問題,這是美好的。可是當內心呈現緊綳、僵硬、混亂煩惱、不善心時就要立即進入微觀,觀察心念的變化!

譬如說:胃痛吃葯一直沒好,仍然時常發作,心情開始低潮,發現內心呈現沉重感、不對勁,立即內觀,看看自己的情緒想法,喔!是擔心,會不會癌症恐懼?!害怕要開刀、要化療,……。然後,開始告訴自己不要怕,勇敢面對,佛法是說人生是苦嗎?不久,又發現自己起懊悔心,想自己為什麼只顧工作而不身體,不注意飲食,……。

這樣的觀察是否足夠呢?這樣的觀察只能觀察現象對於心的本質並沒有觀察到,如寶積經雲:「心去如風。不可捉故。心如流水生滅不住故。心如燈焰。眾緣有故。是心如電。念念滅故。」

心不是常恆不變、孤立存在的實體,而是無常不實、緣生緣滅的如幻假名。心必須依有所緣境為內容所見、所聞、所想等等,即使是記憶夢境,仍然要緣過去境(經驗)才能生起;既然心和境是相互依存的,心和境兩者都不是孤立的實體。如此觀察,就知道無論是剎那心念或是心所呈現的狀態都是緣起法,不是孤立存在的實體

因此,佛法不是唯心論,不能離境觀心,把心當作獨存的實體來觀察。

心的本質是空寂、無自性的。這樣的體驗,不是在思考之後達成的一項結論,而是在任何時候,當觀察自己的心態心念時,都要有這樣的了知。

如此,無論內心平靜混亂都不會認為那是實在、不變的,不會去追求平靜懊悔失去平靜。因為追求或懊悔將會導致內心混亂平靜放下追求和懊悔內心自然歸於平靜

喜怒哀樂情緒生起時,如實的明白情緒緣起空寂性,知道它是可以轉化的,既不排斥它,也不陷溺其中,以智化情,將感情華為悲憫和慈愛喜悅安祥

在思慮、抉擇中,明白思想觀念空寂性,沒有哪一種想法是權威的、絕對正確完美的,透過各種角度的理解而呈現多元觀點,可以互相對照、補充、融會、溝通,截長補短,而不致自是非他、相互攻擊;也不執著舊的觀念,而能與時俱進,日新又新。

可是,有人可能質疑:既然可以容許多元觀點,是否意味沒有永恆不變真理?其實,佛法真理兩種層次世俗諦是以語言文字思想來表達真理,可以因時間而流變、契合不同的根機而表達。而勝義諦是絕待的真理,離語言文字思想,不可言說、不可思議這是不因時、因人而異的。雜阿含經雲:「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迷失在文字相中,而不去如實觀察,是很難悟見法性的。

心與真實相應,即顯現智慧、明覺、清凈柔和寂靜相。心不見真實,即顯現無明昏昧染污煩躁混亂相。所以心的觀察,根本上要回歸真實才是究竟的,不但是直心、坦然面對自己的真實狀態,更要透透視萬法的真實本質,當下即是緣起、無自性現象,才不會誤以為有某些固走實在的美好事物可以追求,也不會誤以為有另外一些固定實在的不好事物要去逃避。

事物所呈現的面貌常常是自身喜好厭惡恐懼、預期以及主觀意見的投射。譬如,下雨天,如果急著辦事,就嫌麻煩,如果情侶在雨中散步,更添詩情畫意。如果內心如實,只見緣起,沒有我相、也沒有下雨的「自性」定相,既是平常,又蘊含無限的生機;心是靈活、不黏著的,就融入法界中,不可言說、不可思議

佛法的奧秘就在當下展露,禪定智慧修持就在當下進行,別無玄妙只在此心迷悟的一念之間而已。

心的轉化並非易事,有時甚至頑強而固執,因而難免採取強硬的方式壓制貪念和嗔念,極力說服那是危險的。然而若沒有澈見事物緣起空寂,無得無失、非有非無的真相,是不可能真正離開貪念和嗔念的。內心深處隱伏著不甘和無奈,等到意志力、覺察力消退,貪念和嗔念又再次盤據心中

既然壓制終究是無效的,於是有人就主張,只要看著貪念和嗔念,喜歡由它喜歡生氣由它生氣,只要不理它,自己會離開。當然這種方式是沒有扭曲、沒有反作用的,但只是境界轉移,事過境遷而已,並沒有軟化貪嗔,所以也不是澈底究竟的方法

唯有心中現起般若光明,照見當下一切法的如幻寂滅,領悟到追求和逃避是毫無意義的。身心融入緣起空寂的法性中,貪念和嗔念才會澈底融化,不再有不甘和無奈的心情

才是觀心法門的究竟真義。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