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呂凱文
九月二十一日凌晨一時四十七分,台灣中部蒙受百年來未曾遇過的大地震,這場天崩地裂般的震災,奪走眾多寶貴的生命,也讓久已習慣於安居樂業的民眾帶來絕大的震撼。對於家園被毀的眾多受災戶與罹難者的家屬,以及劫後餘生的整個台灣人民而言,這次大地震的浩劫將成為這個島嶼共同記憶中,慘痛而獨特的一個傷痕刻記。
地震災難發生以來,全國各界立即展開救援行動。不但向來有組織的民間團體如慈濟功德會等立刻動員,有系統地投入救援工作;不同縣市的民眾對於各地災區匱乏物資的捐贈與布施,亦慷慨提供種種的援助,搶救受困瓦礫堆中的受災戶與協助罹難者獲得安息,發揮同胞愛的精神。這一次大地震雖然帶給我們世紀末難忘的浩劫,卻也凝聚龐大的民間力量,激發台灣社會長久以來少見的「生命共同體」的真實感受,充分表現出台灣人民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人道精神。
然而,面對大自然的無情考驗,相對也不禁令人感嘆再三,生命是如此無常迅速,國土是這麼危脆,可是我們從來都很少認真地想過,明天與死亡究竟哪一個最先到來,也就不曾透過死亡來思維生命存在的意義與眾生相依的關系。唯有正視苦難的存在,人們才會份外珍惜原先為我們所習以為常的一切。當劫後餘生的人目賭到,眾多罹難者的家屬在為失去親人而悲傷,大家或許才能更清晰地體認到,與家人、親友、同修或所愛的人和悅相處,聲息相通,即是一種極值得珍惜的幸福。真正的幸福其實不在於財物的多寡,亦不在於地位名譽的高下,而在於我們是否能珍惜每一個當下,疼愛每一個與我們今世有緣相聚的眾生。
雖然台灣民眾歷經大地震的浩劫,殘酷的記憶不會磨滅,可是對於生命的體驗也再不可能與以往相同。我們虔誠地祝禱這樣的慘劇不再發生,可是由之而來的反省和惜福的心,倒值得我們長久留存。然而,我們更應該警策自己,如實面對無常的提醒。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不管我們喜歡是否,不管我們身份性別年齡的差異,它註定遲早都要來扣門。
面對無常,一般人有兩種方式,一是消極逃避,一是積極面對。前者只會帶來焦慮、恐懼、挫折與沮喪;後者卻能勇於承擔苦難,喚起無畏的自信與動力。面對無常,我們應該感謝。它提醒我們生命的可貴與有限,讓我們格外地懂得以慈悲喜舍心與人相處的意義。面對無常,我們還是應該感謝。讓我們知道苦迫的痛苦、知道煩惱的原因、知道煩惱可轉成涅槃寂靜、知道有方法可以解脫煩惱,徹底邁向涅槃之道。感謝無常,讓我們知道每一個生、老、病、死都是天使,都是提醒。感謝無常,讓我們知道愛滋病、地震、車禍、墜機...都是天使,都在向世間說法,都在說色身危脆,都在說我們的生命是苦、空、無常。
就像目犍連尊者見到惡趣的眾生慘況,卻仍然能慈悲喜舍地微笑,我們也當以最寂靜的心迴向世間的苦難。且讓我們以《無我相經》的法義一起默禱與迴向世間。
眼與眼識所抓的色塵不是我不是我的
耳與耳識所抓的聲塵不是我不是我的
鼻與鼻識所抓的香塵不是我不是我的
舌與舌識所抓的味塵不是我不是我的
身與身識所抓的觸塵不是我不是我的
意與意識所抓的法塵不是我不是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