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春教授:助惡者,非善!

助惡者,非善!

劉元春

看到《購買野鳥為行善  放生卻成殺生動力》的報道說:

近日,重慶市鳥市生意火爆。2009年3月15日,有市民上百對的批發鳥兒放生說是紀念觀音菩薩聖誕日,要積德行善。記者從鳥市了解到,放生的「十姐妹」是野生,而捕獲野鳥的傷亡率在30%以上。不法分子大肆捕獲野鳥,正是利用了人們行善的心理。無意間,放生卻成為殺生的原動力。 

——如哽在喉,心中很是難受!這種現象,由來已久,這種亂象,普遍存在。《法音》2005年第4期,登載過台灣著名作家林清玄居士放生?護生?環保》的文章,他如實記錄了台灣地區佛教徒放生所引發的社會自然生態危機問題,批評傳統生活動中所存在的錯誤觀念與問題,其中有一段寫的很是悲憤:

後來我逐漸發現,我們佛教徒放生大部分不是為了真實清凈慈悲之念,而是為了做自己功德的一念之私。例如我們平常不做慈悲的事,一旦事業不順利了,就去放生;一旦家人生病了,就去放生;一旦發財了想做一點功德,也去放生;於是無數的生靈為我功德的籌碼,我們以鳥、獸、蟲、魚的生命來作為我自私的賭注。久而久之,很慈悲放生行為竟成為生命的悲歌。

慈悲變成悲哀,從「一念之仁」到「一念之私」,想必是佛教徒不願見的。

《法音》編輯部為此文所加的〖省思〗中警示大家:「放生真諦究竟是什麼?放生的真正功德在哪裡?在生態環境遭嚴重破壞、世人大肆捕殺野生動物的當今時代該如何繼續承和發揚佛教放生傳統精神呢?……如果佛教的不斷放生刺激了一些不肖商人總是捕捉鳥類等野生動物來賣給佛教徒「做功德」,真正的慈悲精神又從何處體現出來呢?」

不錯,放生,原本是要體現佛教眾生平等慈悲為懷精神的,由此張揚佛教戒殺護生的價值訴求,以及推崇諸如素食節儉等等道德風尚。也許是要通過莊嚴宗教儀式和規則,來強化這種信仰理念佛教成了一套放生儀式程序,其中也包括選擇佛菩薩重大節日期間集中放生的習俗。我們不能否認,這種歷史規程具有巨大的社會警戒作用,有其能夠激發人們心靈良善價值。然而,當我們屢屢看到目前佛教界愈演愈烈的「奢華放生現象的時候,不能不嚴重質疑:究竟為了什麼如此這般的去「放生」?

我說的「奢華放生」,大家可以觸目皆是。一些寺院甚至個人,動輒數萬數十萬的購買自由市場上的各類動物,不論是珍禽異獸還是魚蝦龜蛇,然後高價租用豪華車隊,一路喧囂,轟轟烈烈,一番折騰之後,將這些或生或死的生靈,堆放到城市的郊區湖泊山林;當然,少不了在囚禁這些生靈的道具上,標貼上「某某寺院放生」或者「某某人放生」之類的招牌;更令人費解的,在一寺院居士群體中,放生活動中「奢華攀比」之風也不鮮見,用捐資多少爭名奪功,大有「爭富鬥狠」之態!……

於是,年復一年的佛教生活動,成為當地一些社會不肖之人發財致富的機會,有了「專發放生財」的諸多行當,而固定放生地方成了他們的「勢力范圍」。所以,一到有放生活動的節日,不少寺院的門前成了販賣野生動物的鬧市,而其中不少的動物也就成了被屢屢放生的常客;尤其可惡的,一些人成了放生的「掮客」,利用「信徒」的名份,專門營生,欺詐信徒,大發橫財!

人就時常聽到一些居士或者一般社會人士被勸募放生事情。年前還聽到一位老居士訴說,我也曾認識的某某居士成為了組織放生和朝山的「專業戶」,利用勸誘大家捐款放生之類名頭,從中漁利。因為此人過去很是恭良,張口閉口「做功德」之類的,頗獲大家好感,所以,此番演變,讓我很是震驚!不過,據說,他很受不少寺院的歡迎,因為他們需要這些「志願者」……

——這些現象,我們不能不警覺,不能不給予旗幟鮮明的抨擊!

這些現象的產生,不是佛教放生理念錯誤,而是我們對佛教放生價值的曲解。確如林清玄先生所批評的那樣,歸根結底在於我們的「一念之私」,將放生成了滿足私慾和粉飾自己的工具。我們可以發現,熱衷於放生的一些人平常缺乏起碼的慈愛之心,甚至連瞻仰父母義務都不盡!這種缺乏明確精神教化和行為規範的行為,不僅強化了虛浮、粗陋、淺薄的信仰心態,扭曲了信仰者價值追求,而且直接或間接的污染了社會視聽,產生了不良的社會影響。

同時,從對自然生態的影響上看,更是帶來了嚴重的後果。正如一些人士(《當代佛教放生的新思維:積極護生——以台灣為探討中心》,台北市立師范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2008年5月6日)所指出的,佛教界這種放生形式客觀上已經演變成一種「商業行為」,可以發現其行為模式是捕捉動物→囚禁動物→買賣動物→『放生動物。這樣造成的結果可能有: 1. 動物放生到不適當的環境,因為不能適應導致大量死亡。比如陸龜放生到海中、飼養的鳥類放生到野外等。 2. 放生外來物種,由於喪失自然天敵,破壞原來的自然生態,使原生物種面臨危機。比如,大陸畫眉的放生造成和本土畫眉雜交,基因污染。3. 放生動物經過捕捉、運送、關閉等過程,非死即傷。

放生沒有錯。但是,助惡者,非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