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方田
在澳門,現有大小廟宇40多所,以及數十所土地廟神社。在這些廟宇中,可稱得上「遍地寺廟,滿天神佛」。這大小寺廟宮觀,多數集中在澳門本島。
這些廟宇有的屬佛教系統,供奉諸佛菩薩及其部屬,如觀音堂、菩提園等;有的屬於道教系統,如位於三巴門的呂祖仙院等;有的屬於敬天法祖的儒家正統;但絕大多數是屬於融合儒、釋、道三教於一體的民間信仰,如屬於媽祖信仰的媽閣廟、天後宮、天後古廟,屬於觀音信仰的觀音堂、觀音岩、觀音古廟,還有康公廟、譚公廟、北帝古廟、蓮溪廟、康真君廟、醫靈廟、包公廟、三婆廟、三聖宮、武帝殿等。在這些廟宇中,供奉著形形色色的神靈,他們或者各自為政,互不相擾;或者和平共處,一起享受信徒的供養和禮拜。
值得注意的是,澳門的大多數廟宇,特別是屬於道教和民間信仰系統的,一般都沒有出家人居住,而由在家信徒或街坊值理會負責管理。
澳門現存的有出家人居住的廟宇大都是屬於佛教系統的,這些廟宇分屬於比丘、比丘尼兩個系統,其中,屬於比丘系統的主要有普濟禪院(俗稱觀音堂)、蓮峰廟、媽閣廟、菩提園(菩提禪院)、葯山寺(藥王禪院)、竹林寺(竹林禪院)和澳門禪凈中心;屬於比丘尼系統的主要有無量壽功德林、紫竹園、香闌禪、永善蓮苑、菩提堂等。
澳門佛教徒的人數很多,但具體數字難以統計,因為大多數居民信奉中國傳統宗教,他們很難分得清哪些神靈是屬於佛教的,哪些又是屬於道教、儒家或民間宗教的。
據1970年統計,信佛的人占居民的76.7%,這其中包括了儒、釋、道三教及民間信仰者。(註:參見李桂玲編著:《台港澳宗教概況》,東方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第439頁)
更有澳門當地的報紙稱,起碼有90%以上的家庭每日燒香拜佛,家裡設有佛龕,早晚三柱香,節慶日則進廟參拜。(註:參見魏秀堂著:《澳門面面觀》,中國建設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187頁)
澳門佛教界的比丘和比丘尼的確切人數也很難說清,有的說有僧尼60餘人(註:參見李桂玲編著:《台港澳宗教概況》, 東方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第440頁),有的說有20人左右。 之所以出現如此大的差異,是因為存在著一些不確定的因素。
一是澳門本地(指持有澳門身份證)的比丘和比丘尼,人數極少,不超過20位。
二是來自中國大陸的,近些年有一些中國大陸(以廣東、福建居多)的僧人以各種不同的途徑來到澳門,協辦各種法事。這些僧人流動性大,數量不定,一般在十幾和幾十位之間。
其三是來自香港(持有香港身份證)或台灣而在澳門定居傳法的。這一類僧尼最有代表性,他們常往來於澳門和香港之間,在港澳兩地都有寺院和佛事活動,其人數亦不超過10位。
因此,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除了數目不定、流動性大的第二類之外,澳門的常住僧尼人數應在30名以內。
澳門三大古剎的住持機修法師在接受筆者採訪時認為,澳門的僧尼人數分別在20名以內;澳門佛教總會理事長、菩提禪院住持健釗法師在與筆者的交談中說,澳門大約有比丘10名,比丘尼20名。
澳門佛教的主要宗派是禪宗和凈土宗,禪宗中又分為臨濟宗和曹洞宗兩家。澳門三大古剎之一的普濟禪院,就是至今保存得很好的曹洞宗寺院之一。
臨濟宗是禪宗五家七宗中傳播范圍最廣的一家,但不知何故,在以前那麼多有關澳門宗教或佛教的著述中,我們竟然沒有看到對澳門臨濟宗的介紹。我們在考察中發現,澳門現有兩座臨濟宗寺院,即竹林寺和葯山寺。這兩個寺院的歷史均不長,但皆與廣州的臨濟宗寺院華林寺有很深的淵源。
菩提禪院,原名菩提園,亦始建於20世紀三十年代(約1933年),原戶主是當時嶺南的著名畫家羅寶山。1964年7月16日,釋智圓法師以俗名李屏祥的名義購入原菩提園的主要部分。經過數十年的苦心營造,到八十年代後期至九十年代前期,菩提禪院已逐漸發展成為有一定規模的、獨具特色的佛教寺院。
智圓大師是澳門佛教凈土宗的創始人。據1989年立的《氹仔菩提禪院碑》稱,智圓法師是浙江金華人,1928年於杭州昭慶寺受戒,後來長期在廣東弘法。抗戰期間自中山石岐徙澳門,初建智心佛堂,為弘法道場,又辦蓮友互助社以安置老弱,最後購入菩提園加以擴建,使之成為澳門佛教凈土宗的重要道場。
位於澳門本島三巴仔街13號的無量壽功德林,是澳門凈土宗的另一重要道場。無量壽功德林多年來稟承傳統,勤修凈土念佛三昧,成為澳門佛教女眾的主要道場。現有比丘尼4人,即德修、祥信、普持和聞正。
禪宗和凈土宗是澳門佛教中的主要派別,而倡導禪凈合一、禪凈雙修則是澳門佛教的主要特點之一,這一特點與中國內地佛教發展的大趨勢是一致的。
近年來,密教也開始在澳門傳播,出現了金剛乘佛學社、澳門佛教正法明*輪會等密教組織。其中,前者屬於西藏密宗寧瑪派(俗稱紅教),全稱為「西藏密宗寧瑪派金剛乘學會」;後者則主張顯密雙修。1992年初成立的國際聯密佛教慈航會澳門分會,創會者是香港以密宗秘法聞名的陳果齊。另外,還有原屬於日蓮正宗的國際創價學會,有據說是天台宗傳承的佛天法師道場等。
澳門的民間信仰亦很盛行,影響深遠,且與澳門佛教的關系非常密切,經常處於相互混雜之中。媽祖信仰、觀音信仰是民間傳統信仰的兩個中心,對其他海神和傳統民間神祗的崇拜亦很普遍,而所有這些皆與佛教信仰相互交涉在一起。
佛教與民間宗教的相互交涉是澳門佛教的另一個主要特點,這一問題既涉及到民間信仰的起源及在歷史上與佛教的相互影響等歷史問題,又涉及到當今澳門各寺觀廟宇群神共處、一般信眾逢神即拜、神佛不分等現實問題。
澳門佛教組織的發展歷史可追溯至本世紀初葉。1918年張玉濤居士(觀本法師)仿效當時內地的居士林、講習會等學佛組織,在澳門創立佛聲社,招集佛教信眾學習佛法,提倡素食。1934 年, 已於三年前(1931)正式出家為僧的觀本法師曾於無量壽功德林組織佛學院。民國時期活躍於澳門的佛教組織有澳門佛教解行學社,又名澳門佛教密嚴精社(註:鄭煒明、黃啟臣著:《澳門宗教》,澳門基金會,1994年11月第1版,第14頁)。抗戰期間, 有皈依呂祖的羅浮白鶴觀弟子李勁唐(法號若虛;他又皈依西藏多傑覺擾拔師,勤修密法),以其所創的廣州梅花村梅花精舍移至澳門大三巴,崇祀聖神、太上道祖、觀世音和三寶,修持無極氣功,行道密雙修之法,成為後來香港崇珠閣佛道社的前身(註:黃兆漢、鄭煒明著:《香港與澳門之道教》,加略山房有限公司,1993年8月初版,第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