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有祥教授:樹立中國佛教形象之淺見

樹立中國佛教形象之淺見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呂有祥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和文化的繁榮,以及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實,在廣大佛教人士的不懈努力下,中國佛教出現了建國以來前所未有的興盛局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諸如:在宗教場所方面,眾多寺廟得以整修、復建或擴建,以莊嚴的面貌出現在人們面前,也使僧人生活宗教活動設施得到很大的改善;在僧伽教育方面,各類佛學院相繼恢復、各類佛教研究所相繼創建,各類佛教刊物相繼興辦,培養了大批不同層次佛教人才,改革開放初期那種中國佛教界的當務之急「第一是人才,第二是人才,第三還是人才」的局面正在改變,大部僧人文化素質得到提高;在社會功能方面,中國佛教界秉持大乘佛教普渡眾生、利樂有情莊嚴國土菩薩精神,積極與社會主義相適應,與時俱進,配合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為構建和諧社會主義社會作出自己的貢獻。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國佛教界積極開展與學術文化界以及境外佛教界多種形式文化交流,舉辦各種類型的佛教學術會議,研討和弘揚佛教文化,增進了教界與學界、境內與境外的聯繫與友誼。這些變化和進步,世人有目共睹。

當然,也不可否認,在中國佛教快速發展,取得巨大進步的同時,由於社會的轉型,在商品經濟大潮的沖擊、價值觀念的變化和社會倫理道德的普遍下滑的大環境下,中國佛教界也出現一些不和諧的現象,如少數僧人持戒不嚴、追求享受、內部爭鬥等。但這些屬於個別現象而不是主流,並非境外某些媒體肆意誇大歪曲的、在社會上流傳的中國很多僧人生活腐化、「九成和尚娶妻生子」等等。境外某些媒體的不實指責和社會上的傳言,以偏概全,大大傷害了中國佛教社會公眾中的良好形象,削弱了佛教信徒中國佛教信心佛教社會中的積極影響。對此,我們不能聽之任之,必須以事實為根據,理直氣壯地加以駁斥和澄清,維護中國佛教的整體形象。另一方面,通過自覺提升自身素質、嚴肅戒律、加強道風建設,避免或減少與佛教法相違背的不良行為,樹立中國佛教社會公眾中的崇高形象

如何「內強素質,外樹形象」?依本人之淺見,以為:

首先,大力弘揚和努力踐行佛教的優秀思想佛教思想博大精深,內容非常豐富,其中和平思想眾生平等思想慈悲濟世思想知恩報恩思想、和合圓融思想五戒十善道等等,這些優秀思想佛教思想主體,是受世人歡迎的,也是當今構建和諧社會迫切需要的。然而,由於對佛教優秀思想弘揚的力度不夠,由於傳統偏見對佛教的曲解,認為佛教只是念經拜佛消災祈福、超度亡靈之事,視佛教迷信而不了解佛教的真精神自然就影響了佛教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和形象。因此,要改變佛教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和形象,就需要大力弘揚佛教的優秀思想。加強對佛教的優秀思想系統研究和探討,運用各種現代化工具和媒介進行宣傳介紹,出版系列叢書和音像製品,使人們了解佛教的真正精神,消除對佛教的偏見和誤解

在大力弘揚佛教的優秀思想的同時,努力踐行佛教的優秀思想。俗言道,事實勝於雄辯,身教重於言教。世人對佛教印象,不僅看你說了些什麼,更要看你做了些什麼。踐行佛教的優秀思想有多種形式,例如扶貧濟困、舉辦各種慈善活動和公益活動等,這是最受社會各界歡迎和贊許的,是樹立佛教形象的最好方式。就筆者所知,國內已經有一佛教寺院在開展這方面的活動,受到廣泛贊譽。在有條件寺院,可以將這類活動常規化。

其次,嚴肅戒律,保持純正的道風。純正的道風是樹立佛教形象的根本,一個寺院形象的好壞,最根本的不是在於該寺院外觀是否莊嚴華麗,而取決於該寺院的道風是否純正,道風正則形象立,道風不正形象受損。寺院的道風是通過寺院全體僧人思想道德言行舉止體現出來的;戒律是使僧人「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的道德行為規範。因此,嚴肅戒律是保持純正的道風、樹立佛教形象關鍵佛祖涅槃時,阿難問佛滅度後以誰為師,佛言「以戒為師」。 《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雲「所謂續僧伽命脈,正法得久住,全在持戒也。」就是說佛教戒律佛教徒的生命,是延續佛教正法的保障,以此可見佛教戒律的極端重要性。佛教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戒律清規,如五戒、俱足戒、菩薩戒百丈清規等。這些戒律清規佛教僧人無不知曉,如能真正落實在思想行為上,則道風自然純正。不可諱言,近些年來,由於商品經濟的沖擊、價值觀念的變化、對外交往日益增多等多種因素,少數僧人持戒不嚴,影響了佛教形象。因此,嚴肅戒律、整肅道風,成為維護中國佛教崇高形象的重要一環。從宗教上看,嚴肅戒律往往帶來宗教發展的新局面。令人可喜的是佛教界不少有識高僧已經高度重視嚴肅戒律、加強道風建設的重要性,本次「和諧社會與道風建設論壇」就是最好的證明。

第三,與時俱進,建立現代管理體制。嚴肅戒律持戒精嚴,首先出自於僧人內心自覺,出自於嚴肅戒律對於個人人品和整體佛教形象極端重要性的深刻認識,同時也需要一套管理體製作保障。佛教古來有一套自成體系的寺院管理模式,這套管理模式使寺院僧人的日常生活和各項活動能夠和諧有序地進行。時代在前進,社會在發展,寺院傳統管理模式也需要與時俱進,自我調整與革新,建立適應社會的發展的現代管理體制,才能更有效地進行管理。如寺院人事的任用制度、對寺院人員的獎懲制度寺院財務的監察制度等,都可以借鑒世俗的現代先進管理方法加以改進。一般說來,寺院道風的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寺院主持人的德行與管理水平。因此,任人唯賢,選用德才兼備者擔任寺院主持,對於寺院的道風建設至關重要。

本人只是一個佛教學者對於佛教界的具體情況知之甚少,因此,以上所言有不當之處,敬請佛教界人士批評指正。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