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修平教授:佛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特殊意義

佛教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特殊意義 

洪修平 

    佛教自漢代傳 入中國後,很快在社會中得到了廣泛傳播和發展,並與儒、道並列。躋身於中國文化的主幹之一。隋唐時出現三教鼎立的局面,成為中國文化的三大組成部分,或三大主幹。關於三教在中國文化中的不同作用,人們常「儒以治世、道以治身、佛以治心」來概括,這一程度上揭示了儒佛道三教的不同特點及其實際影響。
  當然,從總體上看佛教中國文化中的地位並不總是與儒、道完全等同,特別是與儒學相比,儒學自漢代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逐漸成為官方的意識形態以來,就一直在中國文化中佔有主導的地位,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與基礎,自宋明理學被定於一尊以後,儒學更是獲得了與佛、道不一樣的地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在上千年的遞嬗演變中,最終形成的是儒家為主、佛道為輔這樣一種「三教合一」的基本格局
  但這絲毫不影響佛教中國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這表現在許多方面,例如佛學促進了中國哲學的發展,如果沒有佛學的滋潤就不能有宋明理學的出現。同樣,如果沒有佛教藝術中國藝術會是怎樣的一種情況?隨著佛教研究的深入,人們已經認識到,不了解中國佛教就不很好地了解漢代以後中國哲學的發展,其實,不了解中國佛教,也無法全面地了解整個中國社會文化的發展,無法真正把握中國文化的特點與精神。特別是入宋以後,中國佛教已經潛移默化地滲透到了中國社會文化的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面。
  至於說到佛教在「三教」為主幹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何特別的意義也可以從不同的方面看,我個人認為比較重要的是佛教為人們提供了一種看待人生的特殊態度。其中有兩個方面:一是以三世輪回、超越生死的眼光來看待人的生死。二是從緣起性空、萬法無常觀點來看待現實宇宙人生。這不僅對佛教信徒,而且對非佛教信徒來說,亦有重要的意義。與儒、道相比,這也體現了佛教的獨特價值
  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本質上是一種關於人的學問,重視現實社會人生是其最根本的特點。外來的佛教傳入中國後,之所以能夠趕超中土原有的諸子百家學說而最終與儒、道並列為三,其重要的原因之一,也在於它有一套獨特的人生哲學。與儒道相比,儒家的「未知生焉知死」和道家的「六合之外聖人而不論」都把對人及人生問題的探索限定在現世,未能以超越生死的眼光來審視整個人生,且對現實人生的進退現象之必然性缺乏有力的說明,而佛教則對人的「生從何來,死向何處」以及對現實生老病死等問題作了富有特色的探索和說明,使為善去惡的要求更具有威懾性,在一意義上彌補了以儒、道為主要代表傳統思想對人的生死問題關注或解決不夠的缺憾。佛教緣起性空、萬法無常觀點也能幫助人克服對名利物質貪欲,保持清凈本心
  從歷史上看佛教與儒道在中國文化中分別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對於現實人生而言,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而需要的不能充分滿足又是經常性的;人生的道路也是曲折而複雜的,而這種曲折複雜在很多情況下又是自己難以掌控的。儒家所提倡的積極人世有為有時會在現實中遇到挫折,那麼道家道教提倡的隨順自然就可以成為調控心境的重要手段,而佛教的萬法虛幻解脫理想又可以幫助人以出世的心態來超然處世,使人不至於過分沉溺於世俗的物慾而不能自拔,不至於為此生此世的不如意過分煩惱。儒佛道三教曾以不同的人生哲學在歷史上對中國人的心理調控和人生價值的追求發生過重要的影響和作用。而在物質財富和人的物慾同步迅速增長的當今之世,佛教在凈化人的心靈等方面應該可以發揮更大作用

摘自《覺群》2007年第6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