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凌波居士:婆羅門教與四姓階級制度

婆羅門教與四姓階級制度

於淩波

  黎俱吠陀時代所歌頌的神,包括天空地三界事實上全是自然現象現的神格化,如天界太陽神,空界的風神,地界的河神等,名目繁多。其中地位最高的,在天界為婆樓那,在空界為因陀羅,在地界為阿耆尼及蘇摩。婆樓那是蒼空的神格化,是自然界秩序的守護者,如日月運行,四季循環,均由婆樓那司之;因陀羅是戰神,他身軀高大,長於勇武,率領眾神與雅利安人敵人達沙作戰;阿耆尼是火神,它有破除黑暗,消滅惡魔力量。雅利安人崇拜火神,當是早期與伊朗共住時代的習俗——即拜火教的習俗。蘇摩是酒神,他是神人之間的媒介,是祭壇上重要的神。當時尚沒有殿堂神像,每個家庭都有聖壇,要燃聖火、灌牛乳、獻米麥、奉神酒,這是生活最重要的一部份。而重大的祭祀,則須由司祭者主持。  
  在四吠陀先後編集完成的多神時代後世對此一時期,加之以吠陀教的名稱。  
  在西元前一千年前後的時後,雅利安人屢屢發動戰爭,征服者著,並自五河地區向東南移動,由閻牟那河地區到達恆河平原,並在這里建立了許多國家。在當時流傳下來的敘事詩上,可見到拘盧kuru,般庶panchala,拘薩羅kosala,迦屍kasi等名稱。而由吠陀教演變而成的「 婆羅門教 」,也在這個時代出現了。  
  婆羅門brahmana,梵文的原意,是「 神學的掌握者 」亦有「凈行」、「靜志」的意思。而婆羅門教,則是由五河時代的吠陀教演變而成的。雅利安人侵入五河地區,征服土著,當時就是有了「種姓」的分別。不過當時只是雅利安人與非雅利安人間差別。原來種姓梵語「varna」,它原來的字義是「顏色」、或「品質」的意思。本來,雅利安的梵語「aryan」,就含有「神聖的」或「高貴的」意思,因此,他們認為白膚色的雅利安人是品質高貴的人,而深膚色的達羅毗荼族和其他土著,都是品質低賤的種族。這就有了雅利安人,與非雅利安人「anaryan」的分別。換句話說,前者是白膚色的征服者雅利安aryan 人,或者是被征服的黑膚者著,即所謂非雅利安anaryan人。  
  後來因為祭祀儀式愈來愈繁瑣,非專業者不能勝任,於是有了專業司祭者的出現,而司祭者又演變成為世襲,這就成了婆羅門階級;另一方面,雅利安人不斷的發動戰爭,於是有了專業戰士的一個階層,即所謂剎帝利階級;而從事農工商業的人民,被稱為吠舍族,原來被征服的土著,就成了首陀族。首陀羅種姓中,也有農人、牧人,但大部分是僕役及奴隸。各種姓職業都是世襲的,種姓之間不許通婚,尤其禁止首陀羅和其他種姓通婚。如果首陀羅男子和其他種姓女子生下了混血種,在法律上訂有一種特別名稱,稱為「旃陀羅」(condala ),又稱為「不可觸者」——即可可接觸之人這種人一生只能操最微賤的職業,如屠夫、劊子手、扛死屍者等………。印度現在有七千萬「不可觸者種姓的人,他們也常遊行請願爭取他們的權利。  
  四姓階級漸次形成,界限愈來愈森嚴,婆羅門階級高高在上,專司祭祀,有解釋經典的權利。剎帝利階級主管軍國大事,和婆羅門同為統治階級。吠舍族是一般人民,受上二種姓統治及壓迫。而首陀羅族的地位愈來愈低下,成為賤民、奴隸,受上三種姓的奴役。並且,上三種姓是「再生族」,都是婆羅門教的信徒,首陀羅是「一生族」,沒有信奉宗教的權利,死後沒有來生。  
  婆羅門教形成之後,四吠陀成為天啟的聖典。建立了所謂「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的二綱領。婆羅門高高在上的地位更為鞏固。這以後,印度文化進入梵書時代。梵書時代大約是西元前八至七百年間。如昧把四吠陀視同佛教的經,梵書就是根據經所造的論。詳細一點說,四吠陀本典,全是祭祀時的聖歌,而梵書是在適用上——即祭祀上加以明白的解說。所梵書是附屬於各吠陀本典的神學書。  
  梵書之後,繼之有森林書的出現。森林書,是離開村落在森林中傳授者,內容是敘述秘密祭祀儀式和神秘的教義。它相當於佛教經論的注釋。不過有一點要加以說明的,四吠陀、梵書、森林書,全是口口相傳的傳下來,並沒有文字記錄,因為那時印度尚沒有書寫的工具。

摘自《人間佛陀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