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居士名家文集:《陰騭文廣義》原序(周安士)

《陰騭文廣義》原序

  《易》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書》言:『作善,降之百祥』。左氏言:『禍福無門,惟人所召』。故知福善禍淫,乃宇宙中必然之理。三教宗旨,無異同也(猶言無異)。儒者因果之說,出於釋氏,遂以惠迪從逆、吉凶影響之事,盡歸佛門。謂人死無復有後世善惡不皆有報。而無忌憚者,遂樂得為小人矣。

  文昌帝君,現聖賢而為說法,著《陰騭文》,以訓士子。發端即曰:『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明乎人生必有後世,未嘗斷滅也。繼之以『如我存心,天必錫(*同賜)福』,明乎善惡必有徵應,纖毫不爽也。迨其篇終,直曰:『見先哲於羹牆,慎獨知於衾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尤見救世苦心,真誠切摯。非皆吾儒所當奉以周旋,罔敢隕越者乎?玉峰周子,縱觀三教之書,折衷百家之論,為之句詮字釋,縷析條分。而又推廣其未盡之旨,發所未聞,掃盡迂腐之庸談,大破管窺之陋說。滔滔十萬餘言,號為《陰騭文廣義》。蕭子頌僖讀而快之,惜其剞劂(*指雕板)未半,即捐貲(*同資)領袖。又得顧子受祺、金子堯封、羅子允枚,協力襄贊。於是清河昆仲,踵而成之。工既竣,周子索序於余。余讀訖嘆曰:『君可謂垂訓以格人非。敝邑諸公,可稱捐貲以成人美。善與善遇,相得益彰。但願見者聞者,身體力行,更相化導罔俾。』

  元皇寶訓,徒託空言。則相與有成者,又不獨在二三君子矣。跂予望之。婁東唐孫華撰。

  文昌帝君陰騭文

  帝君曰:『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未嘗虐民酷吏。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錫汝以福。於是訓於人曰:昔於公治獄,大興駟馬之門。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救蟻中狀元之選,埋蛇享宰相之榮。欲廣福田,須憑心地。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正直代天行化,慈祥為國救民。忠主孝親,敬兄信友。或奉真朝斗,或拜佛念經。報答四恩,廣行三教。濟急如濟涸轍之魚,救危如救密羅之雀。矜孤恤寡,敬老憐貧。措衣食周道路之飢寒,施棺槨免屍骸之暴露。家富提攜親戚,歲飢賑濟鄰朋。斗稱須要公平,不可輕出重入。奴婢待之寬恕,豈宜備責苛求。印造經文,創修寺院。舍葯材以拯疾苦,施茶水解渴煩。或買物而放生,或持齋而戒殺。舉步常看蟲蟻,禁火莫燒山林。點夜燈以照人行,造河船以濟人渡。勿登山而網禽鳥,勿臨水而毒魚蝦。勿宰耕牛。勿棄字紙。勿謀人之財產。勿妒人之技能。勿淫人之妻女。勿唆人之爭訟。勿壞人之名利。勿破人之婚姻。勿因私仇,使人兄弟不和。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勿倚權勢而辱善良,勿恃富豪而欺窮困。善人親近之,助德行身心惡人則遠避之,杜災殃於眉睫。常須隱惡揚善,不可口是心非。剪礙道之荊棘,除當途之瓦石。修數百年崎嶇之路,造千萬人來往之橋。垂訓以格人非,捐貲以成人美。作事須循天理,出言要順人心。見先哲於羹牆,慎獨知於衾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永無惡曜加臨,常有吉神擁護。近報則在自己,遠報則在兒孫。百福駢臻,千祥雲集,豈不從陰騭中得來者哉!』

  自首句至上格蒼穹帝君實事,出《文昌化書》)

  補缺

  安士先生,撰輯此書事理文義,悉皆周到。唯於帝君末後一世,及於公治獄、竇氏濟人、宋效救蟻、叔敖埋蛇五事,皆未曾錄。或以他書俱載,後世咸知,故略之耳。然未曾博覽者,不得而知,實為一大憾事。因按《陰騭文注證》,錄而補之於此,則事實明晰,而原文了不更動也。釋印光識。

  帝君末後一世

  帝君生於晉,姓張,諱亞,越人也。後徙蜀,即梓潼居焉。其人俊雅灑落,其文明麗浩蕩,為蜀中宗師。感時事,托為方外游。及門諸子,建祠祀之,題曰文昌君。唐玄宗、僖宗,避寇入蜀,顯靈擁護。難平,詔封晉王。後人加稱曰帝,蓋尊之也。(四川七曲山清虛觀碑記)

  於公治獄大興駟馬之門

  漢於公,東海人,為縣獄吏。郡有孝婦,寡居守節,養姑甚謹。姑恐妨其嫁,自縊死。姑女誣告婦迫死其母,婦不能辨。公爭之不得,孝婦死。東海旱三年。後太守來,公白其冤。祭孝婦墓,遂雨。凡所平決,民皆允服。公門壞,父老謀治之。公曰:『可高大其門,令容駟馬車蓋。我治獄多陰德,並無冤枉,子孫必有興者。』後其子定國,果為丞相,封平西侯。孫永侶,為御史大夫

  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

  五代竇禹鈞,燕山人,年三十外無子。夢祖父告曰:『汝不但無子,且不壽,宜早修德以回天。』禹鈞由是力行善事。有家人盜錢二百千,自書券系幼女背,曰『永賣此女,以償所負』,遂遁。公憐之,焚券養女,及笄擇配嫁之。同宗外戚,有喪不能舉,出錢葬之;有女不能嫁,出錢嫁之。公量每歲所入,除伏臘供給外,悉以濟人。家唯儉素,無金玉之飾,無衣帛之妾。於宅南建書院,聚書數千卷,延師課四方孤寒之士,厚其廩餼。由公顯者甚眾。不久,連生五子,皆聰明俊偉。復夢祖父告曰:『汝數年來,功德浩大,名掛天曹,延壽三紀(十二年為一紀),五子俱顯榮。汝當益加勉勵,無惰初心也。』後長子儀,禮部尚書;次子儼,禮部侍郎;三子侃,左補闕;四子偁,右諫議大夫,參大政;五子僖,起居郎。八孫皆貴。公享壽八十有二,無病談笑而逝。馮道贈詩曰:『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救蟻中狀元之選

  宋宋郊、宋祁,兄弟同在太學。有僧相之曰:『小宋大魁天下,大宋不失科甲。』後春試畢,僧見大宋賀曰:『似曾活數百萬生命者。』郊笑曰:『貧儒何力及此?』僧曰:『蠕動之物皆命也。』郊曰:『有蟻穴為暴雨所浸,吾編竹橋渡之。豈此是耶?』僧曰:『是矣。小宋今當大魁,公終不出其下。』及唱第,祁果狀元。章獻太後,謂弟不可先兄。乃易郊第一,祁第十。始信僧言不謬。

  埋蛇享宰相之榮

  楚孫叔敖,嘗出遊,見兩頭蛇,殺而埋之。及歸,憂而不食。母問其故。泣對曰:『兒聞見兩頭蛇者必死,今兒見之,恐棄母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曰:『恐後人又見,已殺而埋之矣。』母曰:『無憂。吾聞有陰德者必獲善報。汝必興於楚。』後果為令尹,執楚政。

  集中援引三教書目:

  《書經》、《禮記》、《周禮》、《周書異記》、《孔子集語》、《左傳》、《列子》、《墨子傳》、《史記正義》、《漢書》、《資治通鑒》、《皇明通紀》、《文獻通考》、《晉書》、《梁書》、《北魏史》、《隋書》、《唐書》、《宋史》、《金史》、《古史談苑》、《史林》、《隋唐紀事》、《夢溪筆談》、《朝野僉載》、《昌黎文集》、《小學》、《蘇州府志》、《松江府志》、《吉安府舊志》、《瑞州府志》、《南昌府志》、《袁州府志》、《崑山縣誌》、《銅仁府志》、《名臣言行錄》、《聖學宗傳》、《韻語陽秋》、《瑣闈管見》、《日知錄》、《學仕要箴》、《綉虎軒次集》、《荒政備覽》、《功過格》、《廣仁錄》、《廣慈編》、《筆乘》、《三教平心論》、《華嚴經》、《大般若經》、《大寶積經》、《楞嚴經》、《大集經》、《大方廣總持經》、《大阿彌陀經》、《法華經》、《三千佛名經》、《大般涅槃經》、《阿闍世王受決經》、《彌勒下生經》、《雜寶藏經》、《賢愚因緣經》、《法句喻經》、《樓炭正法經》、《出曜經》、《折伏羅漢經》、《日明菩薩經》、《業報差別經》、《優婆塞戒經》、《禪秘要經》、《百緣經》、《樹提伽經》、《發覺凈心經》、《五母子經》、《阿育王經》、《正法念處經》、《起世因本經》、《分別功德經》、《盧至長者經》、《雜譬喻經》、《福報經》、《付法藏經》、《大藏一覽》、《四分律》、《沙彌律》、《金剛經解》、《婆沙論》、《大智度論》、《立世阿毗曇論》、《法界安立圖》、《經律異相》、《梁皇寶懺》、《水懺緣起》、《傳燈錄》、梁《高僧傳》、《宏明集》、《佛祖通載》、《法苑珠林》、《金湯編》、《天人感通紀》、《護法論》、《法喜志》、《尚直尚理編》、《漢法本內傳》、《冥祥記》、《冥報拾遺》、《緇門崇行錄》、《竹窗三筆》、《解脫要門》、《現果隨錄》、《文昌化書》、《老子升玄經》、《太上清凈經》、《大權菩薩經》、《靈寶經》、《步虛經》、《上品大戒經》、《上清經》、《道藏*輪經》、《消魔安志經》、《道藏全集注》、《群仙珠玉》、《凈明真經》、《感應篇勸懲錄》、《長生要旨》、《雲笈七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