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居士名家文集:龍舒凈土文卷第九(王日休)

龍舒凈土文卷第九

  宋國學進士王日休撰 

  十六觀經雲。上品上生者。讀誦大乘經典。解第一義。則修上品者。佛之深旨。不可不知今淺者尚不能知。況其深乎。故此卷自淺及深。切於日用者皆載焉。名曰助修上品

  習說

  孔子化三千之徒。其要旨不出一部論語。而首以學而時習之句。則此一句之義。豈不為急先務哉。蓋學者。學其為君子。為聖人。習者。如習射習儀之習。學子聖人者。不可驟爾而至。故必以時而漸習之。若學寬大。則於褊隘時習之。若學溫和。則於忿怒時習之。若學恭敬。則於傲慢時習之。若學良善。則於狼戾時習之。若學辭讓。則於忿爭時習之。若學勤敏。則於懈怠時習之。然則所謂時習者。當其事之時而習。則不虛習矣。其習必成。成則自有可喜。故曰不亦悅乎。能悟此理。則盡論語中所言之善皆可以盡。是知。以此一句冠於一書之首者。深有意也。修西方而進乎道者。尤貴乎習。故此不可不知。

  葛守利人說

  大觀間。一官員買靴於京師市中。見一靴甚大。乃其父送葬者。問其所得之由。答雲。一官員攜來修整。問何時來取。遂往候之。果見其父下馬留錢取靴。其子拜。不顧復乘馬去。其子追隨二三里許。將不及。乃呼曰。我與父生為父子。何無一言。以教我。其父曰。學葛繁。問。葛何人。曰。世間人。遂訪問所在。其時為鎮江太守。乃往見之。言其故。且問葛何以見重於幽冥如此。答雲。予始者日行一利人事。其次行二事。又其次行三事,或至十事。於今四十年。未嘗一日廢。問何以利人。葛指坐間腳踏子雲。若此物置之正,則蹙人足。予為正之。亦利人事也。又若人渴。予能飲以一杯水。亦利人事也。惟隨事而利之。上自卿相。下至乞丐。皆可以行。惟在乎久而不廢耳。其子拜而退。葛後以高壽坐化而去。觀此則利人之事。不可不勉。害人之事。豈可為哉。所謂愛人利物之謂仁者。葛得之矣。葛兼修業。以是迴向。後有僧神遊凈土。見葛在焉。

  施報說

  儒家言施報。佛家布施果報。其實一也。佛言。欲得穀食。當勤耕種。欲得智慧。當勤學問。欲得長壽。當勤戒殺。欲得富貴。當勤布施布施有四。一曰財施。二曰法施。三曰無畏施。四曰心施。財施者。以財惠人。法施者。以善道教人。無畏施者。謂人及眾生恐懼時。吾安慰之使無畏。或教以脫離恐懼。使之無畏。心施者。力雖不能濟物。常存濟物之心。佛以孝養父母。亦為布施。是凡施於外者。皆為布施。故為下而忠勤事上。為長而仁慈安眾。為師而謹於教導。為友而誠於琢磨。一言一話之間。必期有益。一動一止之際。必欲無傷。種種方便利物。勿使有所損害。皆布施也。所為如此。存心又如此。後世豈得不獲富貴之報。古語雲。人人知道有來年。家家盡種來年穀。人人知道有來生。何不修來生福。是今生所受之福。乃前世所修者。猶今歲所食之谷。乃前歲所種者。人不能朝種穀而暮食。猶不能旋修福而即受。所以谷必半歲。福必隔世也。孔子謂貨惡其棄於地。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不必為己。老子謂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皆布施之謂。曾子謂。出乎爾者反乎爾。老子雲。天道好還。皆果報之謂。是儒道二教。皆言施報。但不言隔世爾。所謂愛人者。人皆愛之。敬人者人常敬之。災人者人必反災之。皆現世之施報也。知是以修凈土。滋培善根多矣。

  至人延年說

  予嘗聞至人雲。人生衣食財祿。陰司皆有定數。若儉約不貪。則可延壽。奢侈過求。受盡則終。譬如人有錢一千。日用一百則可十日。日用五十。可二十日。若恣縱貪侈。立見敗亡。則若一千之數。一日用盡。可不畏哉。易稱。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是天地之大。變化之妙。鬼神之奧。猶不乖於數。況於人乎。或謂人有廉儉而命促。貪侈而壽長者。何也。廉儉而命促者。當生之數少也。若更貪侈則愈促矣。貪侈而壽長者。當生之數多也。若更廉儉。則愈長矣。且天地於人無私。何謂當生之數有多少乎。此皆前世所為耳。故曰。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唯現世多為吉善則增福壽。故曰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現世多為罪惡。則減福壽。故曰。多行不義。必自斃。且修凈土者。固不在福壽之多。損福壽之事則是薄德耳。豈可不戒哉。增福壽之事則是厚德耳。豈可不勉哉。

  食肉說

  佛告大慧菩薩雲。有無因緣不應食肉。我今為汝略說。謂一切眾生從本以來。展轉因緣常為六親。以親想。故不應食肉。不凈氣分所生長。故不應食肉。眾生聞氣悉皆恐怖。故不應食肉。令修行者不慈殺。故不應食肉。凡愚所嗜臭穢不凈無善名稱。故不應食肉。令諸咒術不成就。故不應食肉。以殺生者見形起識深味著。故不應食肉。彼食肉者諸天所棄。故不應食肉。令口氣臭。故不應食肉。多惡夢。故不應食肉。空閑林中虎狼聞香。故不應食肉。令人飲食無節量。故不應食肉。令修行不生厭離。不應食肉。我常說言。凡所飲食。作食子肉想。作服葯想故。不應食肉。聽食肉者無有是處。大慧。凡諸殺者。為財利故。殺生屠販。彼諸愚痴食肉眾生。以錢為網。而捕諸肉彼生者。以若財物。若以釣網。取彼空行水陸眾生。種種殺害。屠販求利。大慧亦無不教不求不而有魚肉。以是義故。不應食肉。佛復說偈略雲。為利殺眾生。以財網諸肉。二俱是惡業。死墮叫呼獄。若無教想求。則無三凈肉。彼非無因有。是故不應食。酒肉蔥韭蒜。悉為聖道障。食肉無慈悲。永背正解脫。及違聖表相。是故不應食。眾生肉。本非所食之物。以耳聞目見慣熟。不知其非。如能斷肉。固為上也。如不能斷。且食三凈肉而減省。食若兼味。且去其一。如兩餐皆肉。且一餐以素。人生祿料有數。若此自可延壽。如早晨食素。其利甚多。一省業緣。二可清凈。三不妨善業。四至晚食葷時。不至厭此而欲彼。如此自可延壽。若以食素為難。宜以食葷之費為素食。則易行而可持久。若縱口腹之慾。亦無了期。語曰。世上欲無刀兵劫。須是眾生不食肉。斯言可不畏哉。不免食三凈肉者。次日可為所食之肉眾生。念西方四聖號並真言。以資薦往生。庶幾可釋冤滅罪。據閻羅王告鄭鄰之言。則至誠念四聖號以追薦者。必得往生。詳在第八卷。三凈肉。謂不見殺。不聞殺。不疑為己殺。及自死。鳥殘。為五凈肉。

  戒殺盜淫說

  楞嚴經。佛謂想愛女色心結不離故有淫慾。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絕。是等則以欲貪為本貪愛血味。心滋不止故。有食肉則諸世間卵化濕胎。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貪殺為本。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食餘眾生。亦復如是。死死生生。互來相啖。惡業俱生。窮未來際。若此則以盜貪為本。汝負我命。我還汝債 。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縳。此殺盜淫三者為之根本。以是因緣惡業果報相續不已。如西方凈土。愛清凈身。不因淫慾而生。食清凈食。不因殺害而得友清凈人。不因染著而交。是皆脫去此等。然修上品者。此等亦不可不知。

  飲食男女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制之若無。斯為聖人。節而不縱。可為賢人。縱而不節。是為下愚。蓋此二者。皆造業之所。殺生以資口腹。非造罪而何。淫慾以喪天真。非造罪而何。況二者更相助發。因美飲食則血氣盛。血氣盛則淫慾多。淫慾多則反損血氣。血氣損則又賴飲食以滋補。是二者更造罪也。若欲省口腹。必先節淫慾。若能節淫慾。即可省口腹。此乃安身延年之道。若能節而絕之。則粗糲亦自美矣。若縱之。則人生受用之數有限。限盡則早終也。慈覺禪師雲。飲食於人日月長。精粗隨分塞飢瘡。才過三寸成何物。不用將心細校量。若能如是思省。自可省口腹矣。務實野夫雲。皮包骨肉並尿糞。強作嬌嬈誑惑人。千古英雄皆坐此。百年同作一坑塵。若能如是思省。自可省淫慾矣。果了得此二者。在生何由有疾病夭折。身後何由有地獄畜生雖不免此。而修凈土。亦脫去輪迴。然修上品者不可不戒此。

  貪折前程說

  有官員二人。求夢於京師二相廟中。以問前程。其夜一夢見有一人持簿一扇。揭開版雲。此汝同來之官人前程也。視之。乃自小官排宰相。仍有句之者。其官員問雲。句之者何也。持簿者答雲。此官人愛財。世間不義取一頃。此間句一頃。若急改過。尚可作監司。其人聞之。更不敢妄取財。其後果至監司。又何仙姑在世間有一主簿家。忽有天書降。為不識字畫。乃往見仙姑問之。仙姑設香案。拜而後看。看畢微笑。主簿雲。持來拜問。何故乃笑。仙姑雲。天書言主簿受金十兩。折祿五年。以此觀之。不義之財。誠可畏也。移是心於凈土。其熟善緣多矣。

  福慧說

  人不可不兼修福慧。種種利物。常行方便。作一切善。戒一切惡。所謂修福也。知因果。識罪福。觀釋氏書。內明性理。觀儒家書。外明世道。所謂修慧也。修福得富貴。修慧得明了。修慧不修福。明了而窮困。修福不修慧。富貴愚痴。福慧若兼修富貴而明了。二者皆不修愚痴而窮困。佛以福慧兼修。故謂之兩足尊。謂福慧兩足也。昔有二人修行一人專修福。一人專修慧。經數世後專修福者。因受福而作惡。墮於象中。以有餘福。人乘之以戰。有勝敵之功。國王賜以瓔珞。其專修慧者。得阿羅漢。果以不曾修福。故為僧而乞食。多不得之。故偈雲。修福不修慧。象身掛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此福慧所以不可不兼修也。必不得已。寧使慧勝於福。莫令福勝於慧。若慧勝於福。則知罪福而戒慎。故無墜。若福勝於慧。則因受福而作惡。故有墜墮。楞伽經雲。受現在樂。種未來苦。是也。偈雲。兼修福與慧。又復念阿彌九品蓮華里。第一更何疑。齋戒明了人修者。必上品上生故也。又偈雲。雖修福與慧。不知念阿彌。未得阿羅漢輪迴無了時。在此世界修行。得阿羅漢果。方脫輪迴故也。

  習慈說

  觀世音菩薩謂萬善皆生於慈。老子三寶以慈為首。儒家言五常先之以仁。其意皆同。人有多嗔怒者。蓋不思此意。未言害物造業。先自損氣傷和。人若能到慈仁之境。方知嗔怒不佳。當其在嗔怒中。則不自知其苦。如行荊棘中。趍一大廈安居之所也。方其矯宿性之嗔怒。如行荊棘中。及習成慈仁。則如入大廈安居矣。此不可言盡。但當嗔怒時。習之久久自有可喜。釋道二教。固已戒嗔。儒家亦然。桓魋欲孔子孔子曷嘗嗔乎。臧倉毀隔孟子孟子曷嘗嗔乎。韓信不報胯下之辱。安國不怨溺灰之言。此皆為可師法。況凡待貧下。御仆妾。詆忤已者。易致嗔怒。尤當戒謹。蓋彼亦人也。但以薄福而事我。豈可恣其情性。而造惡業哉。究而言之。慈和者於自己大得便宜。藏經雲。今生歡喜者。前世見人歡喜故。此慈和之所致也。修凈土者。烏可不以是為心哉。如一切眾生為大罪惡。亦勿生嗔。以污吾清冷之心。念彼以愚痴故爾。使有智慧。必不為此。當生憐憫其愚痴之心。故曾子曰。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如是以修凈土。其圓熟善根甚矣。

  為君子

  人皆可為君子而不肯為君子。不須為小人。而必欲為小人。若誠信恭敬。溫和方正。若推賢揚善。若隨宜利物。凡此之類。皆君子之事也。為之亦不難者。人不肯為何哉。若欺詐傲慢。若粗暴諂曲。若說短揚惡。若縱意害物。凡此之類皆小人之事也。為之又何利益。人必為之何哉。為君子。則人喜之。神祐之。禍患不生。福祿可永。所得多矣。雖有時而失命也。非因君子而失。使不為君子亦失矣。命有定分故也。為小人。則人怨之。神怒之。禍患將至。福壽以促。所失多矣。雖有時而得命也。非因為小人而得。使不為小人亦得矣。命有定分故也。孔子謂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小人不知天命。又謂得之不得曰有命。能審此理。所謂君子羸得為君子小人枉了為小人。如是以修凈土。必不在下品下矣。

  為聖為佛說

  予嘗謂孔子所以為聖人。固非一諯。然其要在於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惡者亦為師。何適而非師乎。見識如是。烏得不為聖人。又嘗謂釋迦佛所以為佛者。固非端。然其要在山中修行時。國王出獵。問獸所在。若車鋯之則害獸。不實告之則妄語。沉吟未對。國王怒斫去一臂。又問。亦沉吟未對。又斫去一臂。乃發願雲。我作佛時。先度此人。不使天下人效彼為惡。存心如是烏得不為佛。出世成佛。先度憍陳如者。乃當時國王也。能女以修凈土。立與諸大菩薩等矣。

  阿羅漢

  佛言。阿羅漢雖能受天人供。而福及人也劣。假使有人百年供養天下阿羅漢。不如發菩薩心。一日供養佛。蓋佛自無量劫來救度眾生。無非得福。而福利人也。勝阿羅漢生死。遂人涅槃獨善其身。故福及人也劣矣。佛又言。若人有福。曾供養佛。亦勿謂供養乃身後事。近年秀州一僧。專念阿彌陀佛。為人禱病。即得痊癒。豈可謂佛不利於生前。既可禱病。則亦可祈福。但信心不至耳。若修凈土期於復來化度者。尤不可無福。故此不可不知。

  楞伽經

  楞伽經說淵源理致。除一切妄想。此一經有三譯。其十卷者太繁。四卷者。雖達磨發揚。東坡所書。譯得太晦。難讀難曉。唯七卷者分明。修凈土上品上生者。須讀誦大乘經典。解第一義。故此不可不知。在四字型大小。

  二天人說

  華嚴經雲。人生有二天人隨人。一名同生。二名同名。天人見人人不天人。此二天人。豈非善惡二部童子之徒歟。人之舉意發言動步。常念此二天人見人而能無愧。如此修凈土。則必上品上生。或曰。一人尚有二天人。何天人之多也。曰。一月普現一切水。豈必月之多哉。

  小因果

  有修橋人。有毀橋人。此天堂地獄之小因也。有坐轎人。有荷轎人。此天堂地獄之小果也。觸類長之。皆可見矣。常如是存心以修凈土上品往生。復何疑哉。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