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居士名家文集:略釋新華嚴經修行次第決疑論卷一之上(李通玄)

略釋新華嚴經修行次第決疑論卷一之上

  大唐北京李通玄撰

  夫大方廣佛華嚴經者。是一乘圓教佛果之門佛果者體無成壞。以化眾生故。示現自成正覺佛果之樣。舉自五位因果。及攝化境界。報得莊嚴。示與後人。令其發志。依法仿學。令修行者所歸不疑若不曉解發心初因。如何發意修其成佛之道。設畏罪修福。及息妄住心。及願生凈土。乃至二乘得果。永超三界。且是求自免苦之心。未有以十方三塗人天苦道。及自心之境。便成智境。與一切眾生。及以諸佛同一智海之門。三乘之流。但且說空破有。說一切眾生。有自性清凈又說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報境。又雲無數劫修菩薩成佛又說他方有凈土。此間是穢土皆是隨情接引。皆是化城。非真實說。此一乘智境。皆非邊量。雲十佛剎微塵數身土交參。意明。如虛空無盡無限。智境相入故。化儀利物皆如是故。三世劫量。無去無來。無時可遷。不見三世。不見世間。及以眾生。不見成佛。及不成佛。不見有佛處。無佛處。亦無正法像法。末法時分法故。但以自性光明無作大智虛空平等無作大悲。住眾生見。應根利物。而無失時。無所作法。如是故智由三昧觀照迷解顯得。不是修成。悲由願興。不是自然。以願興成。功終願廢。五位之中。十住第八。十行第八。十迴向第八。十地第八。分分無功。智悲任運利物故。皆至等覺。方終智悲道滿。時亦不改。法亦不移。但為住熟不同。時法元來不異。如三乘一乘境界殊別。事廣難量。今但略敘紀綱。廣申難盡。意令行者順轍。不枉其功。於此一部之經。略立十門。以知進修之軌。望得免其未得識過歸真。約立十門者。

  一舉佛自果。勸修生信門。二自己發心。信解修行門。三以定該含古今三世門。四入佛果位。現障成位門。五明自行所及。至果成佛門。六明自成佛果。普賢恆行門。七明成佛果滿。一切皆成法界門。八以佛果利益人間俗眾門。九令世間人及龍。勸修入法。信心修行因果同時門。十至妙峰山。入位舉行修行門。

  第一舉佛自果。勸修生信門者。即初會中六品經是。六品經者。一世主妙嚴品。明示成正覺。表如來覺道。及智身周遍。經雲。於一切法成最正覺。又十方世界一切人天中俱時出現。經自有文。經雲始成正覺者。三世長短執盡。契無古今。名之為始。智現相盡。名之為成。以理智大悲三法同體。名之為正。達悟心境。一切無明。便成大智。普照十方。都無所得。名之為覺。自成此道。名之為成。余義論本具言。第二現相品。如來口中放光十方告眾。知佛成正覺。令眾咸集。此明如來語業。及音聲周遍。第三普賢三昧品。明如來體用行門周遍。第四世界成就品。明如來身行周遍。如世界成就品。一一世界海。有世界微塵數所依住。或方或圓。或非方或非圓。無量差別。或如水漩流形。或如山焰形。如是無量無數。依住形狀差別。皆無量同虛空如來行皆周遍。悉有如來轉*輪。一一眾生。前而皆遍至。化無失時。明如來行業國土。及化生國土。及同行周遍。第五華藏世界品。明如來智悲圓滿。報得功德莊嚴周遍。其此華藏莊嚴世界海。有須彌山。微塵風輪所持。其風輪都舉次第。有十二重所持。其上莊嚴差別。此十二重風輪。以明十地通等妙二覺。於中所有願行所成。皆是十地初心。欣求佛果。大願力所起。略言有須彌微塵風輪。皆以大願為風輪體。於中報得莊嚴。以從行生。以行由願起。還以大願風所持行上功德。以明果不虛來。是故普賢雲。如是華藏莊嚴世界海。皆由普賢願力起。以普賢差別智上行。以明行由願生。其實而論願海無盡。略言須彌山以為塵體者。以表初地欣修十地。及等妙二位。一終願也。總收無盡之大願。如四弘大願也。通收無盡大願。以少該多如經雲。如來親近可說世界微塵數佛。一一佛所。凈修世界微塵數願。廣如經說。如此風輪上。持一大香水海。大香水海中。有大蓮華世界海。此大蓮華世界海中。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一一海中。皆有世界種。安住其中。一一世界種。復有不可說佛剎微塵世界。如天帝網分布而住。此中有香水海。名無邊妙華光。以現一切菩薩形。摩尼寶王幢為底。出大蓮華。名一切香摩尼王莊嚴。有世界種。而住其上。此一世界上下安立二十重。從下向上。漸倍增廣。一一重中。皆有佛果名號。具在經說。以明十地升進。一地中有正有向。兩位各有因果。報得漸漸。廣大殊勝。以此向上。漸漸增廣。重重中皆有佛果名號者。以明隨位升進因果佛號也。十地中二十世界二十佛果名號皆是一根本普光明智中。隨位升進立名。無別體也。如一大蓮華。都含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及世界種者。是一佛之報境。以智境無限。攝化利生無限。還報境莊嚴亦無限。如近金剛輪圍山邊。四周有十世界種。上下各有四重世界者。以明四攝法四無量心。攝化眾生之極。盡無限心報生故。皆明報果。皆有因緣。果不虛來。且如是略知。廣在經文及大論中。第六毗盧遮那品。明舉古佛之果。表今古同法。令生信種。不疑古無今有者不可信。以此品經法。令發菩提心者。仿而學之。又初世主妙嚴品中。十個普賢眾海。月光等十個別名眾。明以普遍別。方成普義。通神天等眾。有五十眾。是佛以五位攝生之眾。又示現入法。入即齊佛所知。以明修行者。入佛知見故。不令錯修。如經具明。此無相法身。根本智。差別智。三法是一根本智之無相無作神用之源。皆遍周法界虛空界也。此一部經。以文殊師利。此雲妙德。明無相法身智慧門。毗盧遮那佛。此雲種種光明遍照。以根本智光。遍照種種眾生同行濟生。名曰普賢無相法身。明成普賢大悲之行。處世間而不染也。根本智明。神性光明。自無體性根本之相。善知一切眾生業也根種。悉皆明了。名之差別智。此三法是一體性。初發心者。皆須以禪定觀照助顯。方便發起令明。以此信心之後。安立五位之法。進修之行。治此三法。漸漸令明。修行者。常以此文殊師利。毗盧遮那。普賢三法。為始終之體。如修道者。雖有擬成佛之意。多有滯一法。不知進修之路。以迷情固守。不求勝道。少得為足。是故此初會中。有此三法六遍周義。初發心者。一一遍知法則也。立志作意。一似佛所行。行之樣萬成信心。此是信他佛所行之樣。以成自己信心。自己信心。如下第二會。普光明殿中自明也。此初會中言神。言八部鬼王。言天王。總有五十眾。明如來自行。五位眾。因果行門。覆蔭遍周。以明智業如虛空無色無形。而大用遍周。不往而速。不來而至。不作而用。應物而成功。號之為神。體凈無垢。非質礙所留。隱現自在。號之為天。以智於生死利物。一念而十方遍知。同異差別無作性。應物而用得自在。號之為王。王者自在義。以如來身行遍周。同天同人。乃至十方六道。悉皆遍利遍益。而非天非人。非鬼神之神。以明智之神用覆蔭遍。故上略明佛五位因果報境行門。令初發志趣求。擬成佛者。一如佛所行之法。然後以大願力。起於一切善法。禪定觀照。無疲勞心。久住生死。無疲勞心。達取無明痴愛。便為智海。無疲勞心。常於生死大海。便為大智慈悲海。不出不沒。無疲勞心。一似佛所行之行。當建是意。方可發菩提心自信自心佛果修行行之法樣。如下方明。若能於此一乘佛果。起如是趣求。志願力得不退。志願力猶如虛空。無有退動。當知是人。超過聲聞緣覺。凈土菩薩之地。彼三乘中。皆有厭生死之心。不達生死無明。本唯智境。自求樂果。無有大智慈悲心。故於一乘法界外。別求小果。避生死苦。二乘且以禪定三昧觀照力。超三界現行之業。自化其火。燒分段身。同太虛空。智悲永絕。有貪三昧者。經劫不覺頭上打鼓。不復聞聲。凈土菩薩。厭患生死往生凈土。見佛聞法。無大悲心。且受自樂。後當迴向。此皆迷自無明本是大智。而於小道別有所求。於維摩法華經中。皆回此果。經中具說。不可再言。是故能於生死海。成大智境。能行大慈悲不出不沒者。初發心時。能超三乘出世之業果故。如此經下文。賢首品具明。經雲有以三千大千界。頂戴一劫。身不動。彼之所作未為難。信是法者乃為難。有以手擎十佛剎。盡於一劫。空中住。彼之所作未為難。能信此法乃為難。十剎塵數眾生所。悉施樂具。經一劫彼之福德未為勝。信此法者為最勝。十剎塵數如來所。悉皆承事。經一劫。若於此品能誦持。其福最勝過於彼。時賢首菩薩說此偈已。十方世界。六返震動。魔宮隱蔽。惡道休息。十方諸佛。普現其前。各以右手而摩賢首菩薩頂。同聲贊言。善哉善哉快說此法我等一切悉皆隨喜。為明賢首菩薩說。能信此法者。真實心相契當故。感應福德業如是故。如經廣明。又經頌雲。一切世界群生類。鮮有欲求聲聞道。求緣覺者轉復少。趣大乘者甚希有。趣大乘者猶為易。能信此法為甚難。大乘者但觀空破我。行六波羅蜜。但經中說別有凈土在他方者。總是大乘義。一乘者毗盧遮那報佛果德智悲之海。便以無明生死之海。成於大智慈悲海。無三世古今凈穢之見。是為法界。一切剎海。智凡同止。重重不礙。如光影像。不說他方別有凈土之名。是為一乘。此為大心眾生。所開示悟入。使入佛知見故。三乘所說。但說一切空平等。及一切眾生自性清凈平等藏。平等佛國。有此土他方凈穢故。一乘說空。無有自他凈穢平等。三世諸佛自性清凈。無古今性。一時成佛。無前後際平等。一切眾生如來大智平等。一微塵中。十方智凡同住平等。一切法無大小中邊。如虛空平等。又文殊普賢毗盧遮那。三法體用平等。名為一乘。初發心者。應如是信解。如是觀察。如是修學。如是悟入。普觀自他一切智凡。同一智境。不見余相。皆如如來相。無有生滅。以智自在大悲隨世。而安立諸法。解眾迷心。智自無有一可得。以如來智慧。觀一切眾生。迷如來智慧。從虛妄業執。以幻生其身。知業本無所有。知見本是虛空。無作自在明凈智之知見。名如來知見。普見一切心境。無非佛事。經頌雲。欲知諸佛心。當觀佛智慧。佛智無依處。如空無所依。眾生種種樂。及諸方便智。皆依佛智起。聲聞及緣覺及諸佛解脫。皆依於法界。當知法界一切無依。如來設教解迷。總令悟此無依之境。名為解脫。而實言之無縛無解。應如是信解佛境。佛心量。佛所行門。

  第二自己發心。起信修行法門者。有六品經。一佛名號品。信佛名號。隨根隨世界名號不同周遍二四諦品。明四聖諦。苦集滅道。隨其根欲。十方皆悉不同。明法門不同。隨根遍周。不離四諦。三光明覺品。明佛足輪下光明。最初凡夫。起信之始觀照之門。令心廣大明凈。四菩薩問明品。明文殊師利。同目首等九個菩薩。各說一法。明十信菩薩發生明慧之心。五凈行品。明一百四十願。以凈信心者心行。六賢首品。明如來三昧。名方網三昧。同別自在。令信心者信之修行。行滿必得此法。同自在神功大用。以此六法。用成十信心門。又第二會初。復有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菩提場中。始成正覺。及十定品初。離世間品初。總有此言者。以菩提場。第一會普光明殿。第二會及十定品。離世間品。此四會經。總如是重敘意。明此經教。以根本普光明智。以為教體。以初會明覺得此智。以為菩提體。以普光明智。為初成正覺之體。為智無古今延促之性。始終教意。即明升進不同。部分差別。說教時。即不離一念。說教音聲。即不離一聲。明此一部經意。以根本智為體。以無量差別法。不離法界。一時一念無古今。一音聲中說也。設升天諸會亦雲。不離菩提場普光明殿。而升忉利夜摩等天。世間眾生。情識妄立。有古有今。有延有促。迷亡智現。即無此見也。是故經雲。智入三世。而無來往。如今見道智。即古今三世諸佛。一時成佛。普見一切眾生。無眾生相。皆同一智之境是故經言。佛心眾生心。乃至於自心三心差別大意言之。以普光明智。為所覺之教體。會意雖有升進不同。不離光明智。大覺之體。不屬時收。如是四重敘致。是故一切處文殊師利。同聲說頌曰。一念普觀。無量劫無去無來亦無住。如是了知三世法。超諸方便成十力。此自己修信心之中。文殊師利。及覺首等十首菩薩。是成十信心修行之人金色世界。妙色世界蓮華世界等。十色世界。是信心者。能信之心。以十個信心是。初凡夫生滅色心。生信而起十勝解故。雲色世界。如易中漸卦。言鴻漸於干者。亦明初入道。信心升進。為鴻之與白鶴俱是鶴流。為帶色故。以明初信。亦言。白色純素故言鴻也。不動智佛。無礙智佛。等十個智佛。是所信自心之果。一切處文殊師利所說之頌。及覺首等九個首菩薩。各說一頌。是所信之法。如來足輪下光。是信心者作觀隨光引心。漸令心廣大。其光於初會中。眉間放出。照十方已。入足下輪中。名一切菩薩智焰明照耀十方藏。其狀猶如寶色燈雲。作是觀時。作白凈光明想。初照三千大千世界作想。成已第二其光至於東方十佛國土。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悉皆遍觀。第三光照百佛世界。十方遍觀。第四光照千佛世界。十方遍觀。第五光照十千佛世界。十方遍觀。第六光至東方十千佛世界。照百千世界。第七光明百千世界。照東方百萬世界。第八光明過百萬世界。遍照東方一億世界。第九光明一億世界。遍照十億世界。第十光明過十億世界。遍照東方百億世界。千億百千億。乃至不可稱。不可量。盡法界虛空界。作光明想。如是四維上下如虛空。光照耀成已。然以此光明。一念十方遍周。然後照此能觀光明之心。無體無相。無身無心。無內無外。無中無邊。無大無小。一切皆無名為法身。於此法身無作性海。體無一物。唯無依之智。本自虛空性無古今。體自明白。恆照十方。無有本末方所可依。名曰根本智。名為智身。一切眾生同共有之。迷之不了。用作貪嗔。著我我所。流浪生死諸惡道中。妄想執固。隨自心所作行業流轉。非他能與。若能如是。觀照力滅。方能顯得。不是修生。如是相應。名十住初心發心住。便同善財童子。妙峰山頂。德雲比丘所。得憶念一切諸佛智慧光明門。與一切諸佛同一正智家生故。言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與此無依智慧相應已。十信心滿。入法智流。以十住波羅蜜智行嚴之。如煉真金。轉更明凈。以住一位。總收五位因果五位行門。皆在一位通收。以初發心住。已契根本智。時不遷。智不異。中間而有升進。漸漸微細。至十住第六住。心方入通。化身自在。如善財至海幢比丘是也。此法一向令隨智見不取世間情識所知。如隨光引心。令心增廣。有二義。一入智境界。猶如虛空。本無中邊。二隨智行慈悲。度脫眾生。亦如智境。無有限極。如此光明覺品頌雲。見諸眾生在險道。生老死苦常逼迫。修諸方便無限量。誓當悉度。是其行聞法。信解無疑惑。了法空寂驚怖。隨形六道遍十方。普救群迷是其行。如是光明發心境。令其稱本。顯智境無邊。如凈行品一百四十廣大願。皆緣眾生。以成大慈悲行。使令深厚。終不擬獨求自身無苦。以是義故。從十信中。開廓心境。皆如虛空。等十方眾生際。無有一眾生擬有舍離之心。若根堪不堪。不離其一切世間。一切初發菩提心者。皆須建如是願如是心。起不退想。然後順其志願。求一切智。心無懈倦。具一切智。常於十方三界六道眾生前。對現色身。各隨根欲。而引接之。令其解脫。無有休息。於信心中。常起如是願。於一切眾生敬之如佛。為一切眾生。以如佛智慧。而作生因。總是佛智海中眾生。若也迷解不見始成佛。不見眾生滅。以法無增減故。為法無眾生故。智無成壞故。但為迷悟不同。若也迷解時不見新成佛。不見舊眾生。以智無故新故。觀一切眾生如幻相。體無本末。猶如幻化人。無有根栽生死等相。但以無依本智。而作分別。令見真體。不見是而與非。名入佛知見。是故經雲。是法住法位。世間常住諸法住法位。方可於自心境。體會無塵。若也存是立非。情見紛撓。何時入道。長劫輪回。善可思之。益處奉行。如經雲。東方過十佛剎微塵世界世界。名為金色佛號不動智者。表法中以明初發心者。眾善初生。覺心始發。是東方義。以明東方是青龍吉慶。春陽發明。萬物初生之始。佛號不動智。以明東方是震動。以明正在動中。是不動智。故過十佛剎微塵世界。有金色世界者。以明迷。貪嗔無明慢疑身邊二見戒取邪見十。無明為過十佛剎。微塵之數。以表煩惱廣多障。根本不動智。妄謂動故。自作沉淪。若論佛剎海。無有中邊。何有遠近。以情障處立名。達其情塵本無。即世界金色。以金為白。光明無垢。以表根本不動智光法身無垢故。名為金色

  問曰。金位在西方。何為舉東方。為金色世界

  答曰。以金受氣於寅。胎於卯。表十信初心如胎也。上首菩薩。名文殊師利者。能了達無明本無性。顯其智用故號。文殊師利。此雲無相法身虛空妙慧。能顯本智之先導故號。文殊為一切諸佛之師為母。一切聖智猶如空慧發生顯起故。一切處金色世界。一切處不動智佛。一切處文殊師利者。迷亡塵謝。智慧朗然。十方智境。無非法事。唯是智用起唯法起。名不動智。故雲一切處不動智。以其空慧顯明此理。號一切處文殊師利。文殊師利。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者。以明無邊妙慧根本智。為一體用。雲來詣佛所。契會敬順。以信心初以空妙慧。簡擇顯發。根本智現。既顯智業慧為智使故。到已作禮。即於東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以表明智已生方可心境無垢以為座體。智境無垢。含容萬德。無可染著。名為蓮華。於一方界常游。一切眾生生死畏中。得大無畏。名為師子。若於智體清凈報果上。有無量眾福莊嚴。如光如影。重重無有障礙。亦有此莊嚴。今言化作者。以引化十信心眾生。望實報得。不言化作。自爾恆然。無來無去。此乃令信心者。自信身心。有此十智十世界。一切處不動智佛。一切處文殊師利。皆自有之。及以普賢差別智。以此三法以為教體。令修行者仿之。此初以檀波羅蜜為主。餘九個佛為伴。今且略述此一門。自餘九法在廣論已說。皆隨方義。表之升進。一切內外經書。設教皆令自身心中。以法行之學之。不可推之。與先賢聖者聖者無教。性自天然。略述十信門竟。以十個智佛。文殊師利等十菩薩眾。各說一法門和會佛果大用妙慧智慈悲願。六品經。十個智佛以為信體。名為十信。此信中方便。起入道觀門。以如來足輪下光明引心廣大。向十信入聖位之方便。作意者依法觀之。次第如前。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