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成佛都在細節里

uploads/content/2022/may/aee63d8aad644b3b5d7345ecfad73bf9.jpg" />

  某寺舉辦一個大型佛事活動,邀請我參加。這樣的活動准備充足,儀軌極其庄嚴而隆重。我想,每一個能參加的人,都應感到佛緣殊勝

  我需要拍些照片用於宣傳。當盛大的儀帳隊簇擁諸山長老進入法堂我和許多居士信眾跟隨其後,搶拍鏡頭。但在法堂門口,我被一個工作人員攔住了,憑我佩帶的貴賓證,是不允許入內的。我說明了我的需要,但工作人員表示只能按制度辦事。我只好退了回來。而在我的身後,還有大量的人往裡擠。

  不愉快的一幕發生了有個身著海青的居士,強行要進入,與工作人員生了沖突。那位居士似乎有充足的理由,態度極其蠻橫,甚至出語傷人。一時場面有些混亂警察都圍了上來。經過反覆勸說,那位居士才極不高興退了下來。這樣的一幕,和如此庄嚴佛事實在格格不入。

  佛陀涅槃時,弟子哭問今後師從何人,佛陀答曰:“以戒為師。”這樣一場萬人參與的法事,沒有規矩豈能成方圓,人人都要聽從工作人員安排,同樣要“以戒為師”。

  我見過某些居士信眾,他們對三寶極其虔誠而敬重。然而,在一般的公共場合,表現卻很隨便,不注重自己的言行。譬如:有人從寺院上香回來,就在公共汽車爭搶座位;甚至在寺院里,某居士在背後數落另一居士的不是,無意之中,造下許多身口意業。

  對於在家弟子,不但要禮敬三寶,更要在日常生活中遵循佛法,應用佛法。蕅益大師說:“一切處無非佛土,一切時無非佛事。”要把修行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日常生活就是修行。如何是修行?就是要處處發心,發善心、發慈悲心、發菩提心、發清凈平等心,處處行菩薩道,自利利他,與人為善饒益眾生。相反,處處自私自利,永遠都不可能消業,斷煩惱之根,又枉談什麼得正果,證菩提

  許多高僧大德生活細節的修持讓我特別感動。豐子愷記敘弘一法師:“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請他藤椅里坐。他把藤椅輕輕搖動,然後慢慢坐下去,起先我不敢問。後來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啟問,法師回答我說:‘這椅子裡頭,兩根藤之間,也許有小蟲伏著,突然坐下去,要把他們壓死,所以先搖動一下,慢慢坐下去,好讓它們走避。’”還有紹雲法師講虛雲老和尚故事:有位領導雲居山看望老和尚吃飯時領導不懂惜福掉了些飯粒在地上。當著那位領導的面,老和尚把飯粒一一撿起來吃了

  《四阿含經》里記載了許多佛陀的日常生活佛陀是一個非常注重細節的人佛陀早起,看見弟子掃屋,告訴弟子:“掃地時,應先辨別風響,好好將灰屑掃聚一起,再鏟出去。”有一次佛陀阿難到某人家,眾多比丘都聚在其家說法佛陀馬上招呼阿難,不要敲門,打斷他們的說法。於是,兩人悄然屏息,站在門外,直到裡面說法結束,佛陀這才敲門。古往今來的許多賢聖,無不教人注重生活細節。劉備臨終訓子:“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積善小乃成大善,積惡小則成大惡。

  學佛在細節里,成菩薩成佛更在細節里。對於我們佛弟子,當日省自身:一言一行合佛法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