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久德,不思久怨

不忘久德,不思久怨

  佛曰:“種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懂得感恩的人,善待他人;懂得惜福的人,善待自己;懂得欣賞的人,善待周圍的一切。人生路上,有朋友相伴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但是,就如朋友給我們帶來歡喜快樂一樣,有時候,來自朋友誤解和傷害也是在所難免的。在與朋友的交往中,我們一定要清楚什麼是該記住的,什麼是該忘記的。記住朋友恩德和寬恕朋友罪過,是智者的表現,也是握緊友誼的最好方式

  一位智者和一個朋友結伴外出旅行。他們在一個陡峭的山崖上行走時,突然,智者下一滑,險些滑下山崖。幸好朋友眼疾手快,一把拉住了他,這才讓他避免了葬身谷底的厄運。

  智者得救後,在一石頭上將這件事情刻錄下來。他在上邊寫道:“××××年××月××日,在攀登××山崖時,我得××朋友相助,撿回了一條性命。”寫完之後,他們繼續往前走。

  一日,他們因為一件事情而爭吵起來。一向友好的朋友突然惱羞成怒,不僅惡語相向,還上前給了智者一個耳光。等到冷靜下來之後,智者在一旁的土地上寫道:“××××年××月××日,××朋友打了我一個耳光。”

  朋友看到之後,不禁覺得有些奇怪,但當時由於在氣頭上也沒有多問。待第二天氣消了之後,才忍不住問道:“你為什麼不把我打你的事情也刻在石頭上呢?”

  智者看著朋友一臉的疑惑笑道:“對於那些我不想忘記的事情,我才會刻在石頭上,讓石頭幫我記住。而寫在土地上的,則是我最不願意記住的東西自然是越快消失越好了。”

  人們在受到傷害的時候,最容易產生兩種不同的反應:一種是憎恨,一種是寬恕。念念不忘過去的傷害,是傷痛的延續。而避免痛苦的最好方法就是寬恕,寬恕不只是慈悲,也是修養。寬恕是一種阻止傷害繼續擴大的能力。沒有這種能力的人,往往需要承擔因為報復所產生的風險,而這個風險往往難以預料。

  聰明的人總是懂得如何善待別人,不會抓著對方的錯誤不放會用自己的方式走出一條充滿友善的道路,將那些恩德記在心裡,讓那些怨恨飄散在風中。

  兩個曾經因被冤枉而被抓入獄的人出獄後坐在一起談論往事,年輕一點的人說:“提起那段經歷就讓我心寒,我永遠不會忘記那個冤枉我的人和那些獄卒對我的羞辱。”

  “都過去這么多年了,你還沒有寬恕他們嗎?”年長一些的人問道。

  “怎麼可能原諒!我怕是這一輩子都會記在心裡。”年輕一點的人咬牙切齒地說。

  “那你就等於一輩子都走不出牢獄了。”年長的人感慨道。

  交朋友就像是在跳交誼舞,有進有退,有退有進。朋友相處常常會有大大小小的矛盾當我們面對這些矛盾時,千萬不要想著“狹路相逢勇者勝”,因為在勝的同時,一份友情也就消失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都可能在某些方面與別人不同。朋友之間更應該適當地謙讓,除了原則問題必須堅持以外,對於小事對於個人利益,謙讓一下會帶來身心的愉快,以及和諧的人關系朋友之間,這種“退”即是“進”,“予”就是“得”。

  朋友相處的時間越久,經歷的事情越多兩人之間累積的感情矛盾也就越多正確地看待過往的恩怨是一件非常重要,但也困難事情。其實,朋友之間的交流很像是去爬山,當我們來到某座名山的山腳下時,一定會有很多人想要直奔主峰,體會“一覽眾山小”的感覺。於是,這些人就會不顧一切地拼盡全力往上爬,心中只有山頂的日出雲海,卻對沿途所見不屑一顧。但往往大汗淋漓、筋疲力盡地登上頂峰後,所見之景又未必如先前所想,心中難免失望。可是,如果他們在登山之初就能擺正心態,不將目標拘泥於頂峰,而是隨性而行,走到哪裡就欣賞哪裡的風景,不慌不忙,那麼一路行來,處處都是旖旎的風光。

  我們把與朋友的相處比作登山,不要只想著日後兩個人的關系會深厚到什麼地步,或是可以從彼此身上得到什麼。而是將每次相處、交流、溝通都當做是一種恩惠,所經歷的事情、交換的意見都是感情的累積,那麼期間有過的小小磕絆很容易就會被一次愉快的下午茶或是一通溫馨的電話所取代。沒有更多的奢求與慾望,沒有一定要達成的目標自然也就少了嫌隙與埋怨,更不會為了一時的得失而斤斤計較,與朋友心生隔膜反而淡忘了昨日的種種美好

THE END